分享

芒种节,一个曹雪芹杜撰出来的传统节日

 小天使_ag 2020-06-06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不觉间,又到了百花凋零、草木疯长的盛夏时节,小满节气一过,到处是一片收割油菜、小麦,下田插秧的热火朝天的农忙景象。当真是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布谷叫,伯劳飞,梅子黄时雨,二十四节气里的芒种,满带诱人的桃杏枇杷果的新香和满眼浓绿,向我们款款而至。

说到芒种,今人日日身处高高矗立的石头森林之中,当然再想不起。它不过是我们存于手机日历里,毫无感情色彩冷冰冰的两个字。

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对于芒种,记载倒多,其中尤以《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的描写最为细致隆重,也最著名。

只是今人,早已无人忆起、无人提及,亦无人问津。

一、芒种在民间

关于芒种,最早的记载出于《周礼》:泽草所生,种之芒种。东汉郑玄的解释是: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

节令至此,大麦、小麦等有芒农作物种子皆已成熟。黄梅时节,雨水充沛,要抓紧抢收了,而水稻、黍稷等农作物则要赶紧播种。

所以“芒种”谐音“忙种”,预示着农民们又将开始一年中忙碌的田间农活了。

其实关于芒种节气名称的由来,类似的文献记载还有不少:《历书》载:斗指已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通纬·孝经援神契》也说:小满后十五日,斗指丙,为芒种,五月节。言有芒之谷可播种也。

因为正处于农忙时节,所以在我国和芒种节气有关的民俗活动,基本上都和农活有关。

例如,在江浙一带,有“开犁节”,在芒种当天举行,意思是牛自这一天开始,要耕田犁地了。

在我国皖南地区,则要举行“安苗”的习俗活动。每到芒种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用新麦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染上各色蔬菜汁,蒸熟后作为供品用于祭祀,祈求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而在我国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在每年芒种前后举办的泥巴节最为有趣。芒种当天,男女青年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后,统计成绩,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

以上所记我国部分地区、民族,在芒种当天举行的民俗活动,虽各不相同,但都无一例外和农事活动有关,且较零星分散,远未到将其过成具有普遍性节日的程度。

二、《红楼梦》里的芒种节

芒种节送花神、饯花神的民俗活动,在《红楼梦》里有详细描写。让我们先看一下该书第二十七回里,曹雪芹是如何描写芒种节的: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然后作者便详细叙述这一民俗活动的具体流程:

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头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飖,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的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众人先是把自己打扮美美的,然后开始用花朵、柳枝折成车轿马匹,又用绫罗绸缎之类的布条,叠成旗帜或者伞的形状,用彩色的线系在树上、花上。感觉像是先让花神走个隆重的红地毯,然后好气场、排场十足的驾回天庭。

在芒种节这天,作者还浓墨重彩描写了黛玉葬花,给读者留下的影响最为深刻。

书中明写黛玉葬花,共有两处,除了此处,还有第二十三回写宝黛共读西厢,然后葬桃花,黛玉还有一句名言:

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此时葬花,两人还是情意绵绵、欢欢喜喜,等到百花凋零的芒种节,葬的则是锦重重落了一地的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黛玉更是凄哀哀吟出一曲《葬花吟》,俨然是对逝去的春天,作最后的悼别,从此后百花入土,花神回天。

除了葬花,芒种日,丫鬟小红,还顺利完成了人生的第一场面试,面试官王熙凤,大加赞赏的给她打了一个最高分。

她和贾芸暗生的情愫,也如这芒种时节落入温暖湿润土地里的谷物种苗,一朝雨滋露润,便要破土而出、拔节生长、开枝散叶了。

原来这芒种节,虽有百花凋零,亦有万物萌发。这壁厢,佳人向隅而泣;那壁厢,心上人分花拂柳,遥遥而至。人生,亦似有千般机遇、万种生机,在等待我们去努力奋斗撷取。

三、曹雪芹的移花接木

芒种节祭饯花神,大观园花枝招展的丫鬟小姐,当然是以饯花神为主,而黛玉葬花,则更像是祭春归。

饯花神、祭落花,俨然成了大观园芒种节的两大重要活动,而黛玉的以泪葬花、以文祭花,似更接近于小说里芒种节“祭花饯花”的本意。

但是这一美丽忧伤充满小资情怀的雅致民俗,除了在小说里有详细描写外,并不见于其他任何文献记载,倒更像是出于曹雪芹的杜撰。

正如第三回写林黛玉进贾府时,宝玉顺口便诌一句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

说的就跟真的有这书一样。

曹雪芹一句“尚古风俗”,也如宝玉顺口胡诌一般,骗了我们后世太多读者。

我们如果细读书中对芒种节的描写,会发现小说里所写的这些民俗,其实都是花朝节的活动。

红学家邓云乡先生就曾提出,曹雪芹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把江南的花朝节、迎接花神的风俗,装点在大观园芒种节这一天。

让我们先来看两则有关花朝节的民俗描写:

(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彩缯黏花枝上,谓之赏红。虎丘花神庙,击牲献乐以祝仙诞,谓之花朝。 --清 顾禄《清嘉录》
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孝钦后(慈禧)至颐和园观剪彩。时有太监预备黄红各绸,由宫眷剪之成条,条约阔二寸,长三尺。孝钦自取红黄者各一,系于牡丹花,宫眷太监则取红者系各树,于是满园皆红绸飞扬,而宫眷亦盛服往来,五光十色,宛似穿花蛱蝶。 --《清稗类钞》

很明显,这两则花朝节的民俗活动描写,和《红楼梦》中芒种节的民俗描写,何其相似,明显小说是从花朝节的民俗活动脱化而来。

另外,在芒种这一天,宝钗扑蝶也是书中很著名的情节,这其实也是古代花朝节的民俗活动之一:东京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为扑蝶会。--宋 杨万里《诚斋诗话》

那么,曹雪芹为何用移花接木之法,煞费苦心杜撰出这样一个其实并不存在的芒种节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在百花凋零的芒种节,凋零的又岂止百花,还有大观园那一众如花的女子,以及她们万艳同悲、千红一哭的悲剧命运。

所以曹公明写芒种节,暗写群芳最终结局,而黛玉的《葬花吟》,更是提前为她们唱一曲哀歌、悲歌、挽歌。正如脂批所言:埋香冢葬花乃诸艳归源,《葬花吟》又系诸艳一偈也。

昔日花开有多艳,他日凋零便有多心伤。这人间芒种时节,万物生,百花亡。

原来它并不是属于百花的节日,而是众芳的劫难日。人间处处,一片春收夏种,万物繁盛生长,再无人如黛玉一般,去挽悼这百花凋零,同声一哭。于是便有了曹公,生生杜撰出这一个祭花饯花的芒种节,还有那一部怀春悲秋的《红楼梦》。

作者:午梦堂主,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