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题分离'——令人惊艳的逻辑思维!

 止观观止 2020-06-07

最近,我的好朋友一直在跟我吐槽在家里的委屈事,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是这样的几句话:

——'我在家待着不出去吧,我妈就说我整天就知道窝着,都不出去活动活动'

——'我心血来潮出去一下吧,我妈又很夸张地说我怎么一天到晚都不见人影'

——'妈妈跟爸爸经常会因为鸡毛蒜皮的事吵架,然后就都把气撒我们身上,搞得的我很无奈'......

其实朋友的这些经历我都有所体会,可能这就是同一个世界同一种家长吧!

我能给我朋友的安慰也只是'不用在意他们说什么,做好你自己就够了'

后来,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了一个观点——课题分离,我才知道,其实对待我们生活很多的烦心事,都可以通过这个逻辑思维去看待。

课题分离,是《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第三夜里出现的一个观点,是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的理论。

其中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就是: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是啊,我们在平时生活中与人相处所产生的烦恼很大程度上与我们自身无关,或者说烦恼的起源并不是我们自己,而是他人,但我们往往会因为分不清而给自己施加很多不必要的烦恼。

阿德勒说,要想解决好人际关系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

也就是说

我朋友待在家里或者出门这样一个行为的选择,是她的课题;而如何看待我朋友待在家里还是出门的行为是她妈妈的课题。

父母争吵选择拿孩子当发泄口,这样的选择是父母的课题;而孩子选择如何看待父母这样一种行为是孩子的课题。

而我们常常感到烦恼,其实是因为我们干涉了其他人的课题,或者是其他人干涉了我们的课题,所以,要获得舒服的人际相处关系,减少自己在这方面的烦恼,我们只需要记住:我只负责把我的事情(课题)做好,而你只负责把你的事情(课题)做好,我们互不干涉。

如果我的好朋友知道自己选择待家里还是出门是自己的课题,跟她妈妈无关;而她妈妈怎么看待她的选择是她妈妈的课题,与她无关,她便不会抱怨她妈妈对她的念叨,因为这是妈妈的课题,她改变不了。而她妈妈如果知道她们之间的课题是独立的话,也不会对孩子是待在家里还是出门这两种选择评头论足,因为这是孩子的课题,她也改变不了,或者说干涉不了。

想清楚,界定好这是谁的课题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负责自己的课题,换句话说,就是“听别人的意见,自己做决定,自己对决定负责”。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首歌的歌词:

课题分离其实就是要我们分清,我是我,他是他,你是你,我们的课题是独立互不干涉的,我们也不必受彼此的课题干扰而衍生很多额外的情绪。

还记得参加高考那年,我是小镇上读书,我们高考考试要坐车去县上考,在那里住宿两天以方便考试,作为长期对我学业有着很大的期望的父母,在那关键的两天也并没有停止他们的关心,考前当晚、考完每一个科目,我都毫不意外地接到了他们的电话,电话里的道理都是我自己能想明白'要好好考,不要紧张,注意休息'......反反复复说来就是这么几句话,我看见别人的家长都不会打电话打扰孩子备考,为什么我的家长隔三差五就要来'打扰'我?也许是看了一篇《高考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做》的文章对我意识的影响,里面说家长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要孩子施压,暂时放下自己对孩子的期望,让孩子有个相对轻松的备考心理,才能正常发挥,我就觉得我的家长的行为跟文章说的完全背道而驰,造成的我心理压力过大,于是电话里的我语气总是充斥着厌恶、不耐烦。

现在想起来,要是当初我能分清爸爸妈妈打电话给我关心他们的这一种期望行为是他们的课题,我无法干涉,我只需要做好我自己的课题,调整自己的心态就好,我也不至于那么烦躁,我也不必用那么不尊重的语气跟他们讲话,我们双方其实是可以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的。

所以总结来说,课题分离这样一种逻辑思维让我想明白了生活中很多事情,很多烦恼都是不必要的,我们只需要分清谁的课题,各自负责好自己的课题就足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