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字结缘•遇书房专栏 | 从十步斋到五之堂

 山阴芥子 2020-06-07

舒奇峰兄创办“五之堂”书店,迄今二十二年,其间几经周折,数度搬迁,坚持至今,佩服他的韧劲,不是有情怀支撑,一般人的确做不到。最近又有乔迁之喜,是从延安路与文昌路口的地下一层搬至新华路花样年华大厦十六楼五号(贵阳十六中斜对面),开业之前,刻一方售书章以贺。

我跟奇峰兄认识,大概在一九九六年,当时他还在遵义“西西弗”书店工作,受命到贵阳拓展事业,在花溪与萧然兄的“宽心草地”合作,开了进军省会的第一家店,我尚在贵州大学读书,经常光顾,因此认识。此后不久,便另立山头创业,最早开店在延安路外文书店后面的负一层,那时的店名叫“十步斋”,未知出典,询之曰:“古人云,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李白《侠客行》也说,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请问典出何处?”当然是前者,否则岂不刀光剑影,与读书人的舞文弄墨大异其趣了。言毕,彼此抚掌大笑。如果没记错,“十步斋”应该是在一九九七年开业,我已经大学毕业,工作地距离不远,于是也便时相过往,久之成为朋友。

几年后,“十步斋”搬家,易名“五之堂”,取义自《中庸》语:“博学之、审学之、慎学之、明辨之、笃行之”。我开玩笑说,“十步”也好,“五之”,都不免难以安定。因“之”字亦可作动词用,有“往、到”之义,书店躲不掉“颠沛流离”的命运,数易其址,屈指算来,刚好“五之”,似有前谶焉。好在粉丝坚挺,不管到哪,都一路跟随,无怨无悔。

奇峰兄开书店,脑洞清奇,早早就选定了买卖旧书的策略,所谓“故纸堆中讨生活”。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做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旧书’生意,严格地说,这应该叫做‘图书的二次流通’。当然,所谓旧书,是相对新近出版的图书而言,并非专指古旧书籍”。翻完各地新华书店的积压书“仓底”,再来翻出版社的库存、书店退货……以其价廉物美,颇得囊中羞涩的读书人芳心。不过,旧书有时而穷,“五之堂”慢慢调整方向,新旧兼营,因富于人文气息,成为贵阳一家颇有特色的书店。尽管网上购书已成主流,每隔一两个月,总还是会去逛一逛。

记得“五之堂”一度悬挂有我师兄吴若海所书的一副对联:“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盖出自清人梁章钜所著《楹联丛话》:“姚文僖公文田督学时,……自撰堂联……语皆近质而实,足以训俗。”近代大出版家、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先生亦曾手书之,悬诸涵芬楼,睹此足觇其志向。

开书店之外,奇峰兄从事图书出版多年,借工作之便,还广为搜罗贵州乡土文献,坚持数年,已卓然有成。近年来,贵州省推出重大出版工程“贵州文库”,其中不少珍稀文献的底本,即由奇峰兄所提供,这是功在桑梓的绝大好事,令人艳羡。记得某一次“五之堂”搞活动,赠送嘉宾的礼品,便是他从收藏的一册清版残本中拆下来的散页,装裱成框,古色古香,至今还在我书房的架子上摆着。

奇峰兄也是古道热肠之人,有那么几年还不算太忙的时候,每去书店,都能遇到,一壶茶,几个好友,闲聊个把两个小时,真抵得十年尘梦也。因此结识不少贵州文化界的人物,对奇峰兄无不交口赞誉,他虽经商多年,谈不上腰缠万贯,且绝无铜臭味,与朋友交,一片赤诚,好书好纸好墨,一律大家分享,毫无吝色。记得有那么几年,时不时会晚上十点钟以后打来电话,邀到地摊吃夜宵、喝啤酒,且一般胡世鹏兄都在,且往往第一个喝醉,不管多晚,奇峰兄必定一个个拦车打的送走,自己落在最后才回家。

奇峰兄收藏本土文献,所得甚夥,旧籍辗转易手,往往不免残破,因此特地雇人为之修补,久之已成古籍修复高手。去年姜澄清先生去世,我跟奇峰兄去景云山吊唁,他语我曰,姜先生文稿皆毛笔手书,他让人装池,煌煌若干册云云。而据我所知,姜先生诗文稿,奇峰兄处藏有不少,叫我羡慕。隔几日翻书,见石雪先生诗云:“蕺园故宅新卜居,文采风流愧弗如。一事与公缘不浅,旧藏犹有手抄书。”赶紧录一纸送他,实在太贴切。

“五之堂”重启,书生人情,文字结缘最宜,回想这二十多年的交往,草此小文,略表心意。

                            二零一九年三月五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