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想要活下去,所以我选择了自残

 昵称535749 2020-06-07
发布时间:2020-05-30

文章封面

自伤行为(Self-injurious behavior,SIB)是指意识到伤害性结果仍然故意对自己实施的对身体和心理产生伤害的行为,即我们常说的“自残行为”。

近年来的调查发现,非自杀性自伤在青少年中高发,世界范围内的发生率高达14%—56%。其中,自伤在中国学生男性中发生率为20.6%,女性中发生率为21.9%。

01

自伤与自杀的区别

    

自伤的人是真的不想活下去吗?

其实不是的。自伤和自杀它们的目的性和适应性本质是不一样的。

从自伤的反自杀模型来看,自伤是通过一种局部特定的可逆性破坏,来避免总和性的、不可逆的自杀。

自杀和自伤的人都渴望得到解脱,但是自伤的人会为了保留整体而牺牲一小部分,最终实现生的本能战胜死亡焦虑而达到一种折中。同时,自伤还是个体在对外界发出生的信号,等待有人伸出援手拉Ta一把。

02

自伤的人到底处于怎样的心理状况

一、关键词:逃离

    

“是我做错了事情,那一瞬间就好像那个错误超级无敌大,大到我没办法原谅自己,万死不辞……”

 

用饮鸩止渴来形容这类人的或许比较恰当。以这种情绪情感为主的自伤个体常陷入这样的循环模式:为了摆脱负性事件引发的负性情绪感受,而寻求自伤这个快速的缓解方式

当感受到短暂的解脱后,之后再次产生类似的无助、痛苦时会再次将其转移到似乎可以控制的生理痛苦上。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自伤的人会表现出一种自伤“成瘾”的倾向,他们在“偶然”中习得了“自伤可以帮助他们平复、表达、释放、控制、转移那些几乎要把他们淹没的痛苦情绪”的观点。

二、关键词:渴望

    

“这是我控制自己身体的一种方式,因为我无法控制生活中的其他任何事”

    

渴望更多的爱:除了情绪问题,很多孩子自伤和自我认同感较低密切相关。

这类个体往往具有较低的自我价值感,患得患失,总是觉得自己是没人爱的孩子,甚至常表现出较高的自律水平。

一方面,他们用惩罚自己的方式来处理那些不想要的情绪;另一方面,他们会希望通过伤害自己验证他人对自己的爱并且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注。

    

渴望现实感和控制感:此外,还有些人可能会出现现实感的问题,他们常常觉得自己存在的世界很不真实,自己无力控制自己和周围的事情,而伤害自己则可以帮助他们走出来这种空虚,重新体验到真实感和控制感。

三、关键词:反抗

    

“爸爸一骂我我就自伤,只要在手臂上一划,他就闭嘴了”

    

自伤进行反抗的个体往往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人际关系等不满意,但是又没有足够的能力或者无法去伤害别人,因而只能去伤害自己来缓解自己的愤怒。

对于这类人来说,自伤是他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武器。这种行为很有可能是个体在与他人长期交往中不断强化形成的(如,父母骂“我”—“我”自伤—父母不骂“我”等类似的错误强化)。

四、关键词:唤醒

   

“前几年的蓝鲸自残游戏让许多青少年走上了歧途”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这个时候孩子乐于寻求刺激,产生自残行为通常也很偶然:可能是模仿同伴朋友的行为,可能是偶然习得电视小说里的情节认为自伤很酷,甚至还有可能是偶然发现自己身体受伤可以带来心理上的快慰......

    

引起个体自伤行为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原因是以上4种。也只有首先明确了个体产生自伤行为的主要原因,才能够对个体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和心理干预。

最后,希望所有的人记住,自伤行为远比直接的自杀行为好,如果有人让你知道或看见了Ta隐藏的伤痕,很可能意味着他们是在向你招手,证明你对他们很重要。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情。请一定要伸出你的手,拉Ta一把,让Ta的生命重新溢满光亮

                                                                                

文:秦艳鸿  清源小助理
责任编辑:殷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