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阳,感受历史的那一份厚重(散文 )

 longbaozhuzhu 2020-06-07

  一年一度又到端阳,端阳又称端午,意思是五月开初的日子。

   农历五月的南国已进入梅雨季节。端阳踏着绵绵细雨而来。

   仲夏轻柔的风,在柳树的梢头掠过;天空潇疏的雨洒落在荷塘,发出古琴般清脆、悠扬的声

音。那声音,忽急忽缓,忽紧忽慢,震得荷叶上晶莹水珠滚落浑塘碧水,惊醒蓬莲上沉思发呆

的红蜻蜓;那声音,洗白了断桥玉砌雕栏,淡褪了古寺山门炫耀的朱红。但却抹不去心头那份

过往端阳的记忆。

   端午的重头戏是包粽子,即使是在那物质非常匮乏的年代,粽子还是年年要包的。包粽子的

一要素是粽叶,要挑那软的大小合适的。淘洗糯米也是极有讲究,要将米在盆子和筲箕之间

来回反复倒腾,以便把沉淀在下面沙粒淘掉,吃起来便可大胆放心不至被砂粒咯着牙齿。淘好

的糯米要沥干水,这样的糯米包进粽叶煮熟了会使粽子变得很紧。我的老家是安徽,和嘉兴粽

子一样,我们那里的粽子也是四个角呈枕头形状的,其名也叫枕头粽子。粽子的口味很多,有

的、碱水的、还有红枣赤豆芝麻的等等,完全可以根据各人的口味决定里面放什么。但我独

爱吃肉粽,而且是新鲜肉。要想粽子不破不散关键是四个角,所以那是特别要注意的地方,必

要时在这些地方还要加固一下。最辛苦的是煮粽子,那时烧的是柴火,一锅粽子煮熟要好几个

小时。每当这时母亲就要熬夜守着那锅粽子了,不但要不停地添水加柴,熬到一半的时间还要

把粽子翻身,下面的要翻上来上面的要换下去,这样受热才均匀。不像现在高压锅里放足了水

压个几十分钟便可。我做小孩子时对这些当然是不懂的,不仅这个不懂,就是其他一些基本

的常识也是极弱智。小时候,母亲并没有因为我是一个女孩在我身上多花一些功夫,母亲性格

外向很爱热闹,每天将一应要做的家务完成后,便自顾自去找乐子了。聊天是母亲最大的爱

好,那时大家都住平房,有时菜烧到锅里也会去别人家门口说上几句,有时说到兴头上,把炉

上烧的东西忘记了也是常有的,等想起来锅里已经在冒烟了。

 长大后我去了外地工作,开始在农场,逢到要订被子没辙了就去找当地的干部家属帮忙。后来

上调到工厂分在机关没有这个条件了,就自己学着订。把被子铺到一个乒乓球台上,然后左摆

弄右摆弄,一床被子居然化了好几个钟头才搞定。也确实创了吉尼斯纪录。我因此也不知道鱼

还有许多种类也以为全世界的狗长得都是一个模样。好在后来找的老公擅长烹饪,弥补了我的

不足。

 但老公不会包粽子。逢到端午节对付一家子吃粽子这一需求只能由我来解决。第一次包粽子,

我回忆小时候偶尔看到母亲的一举一动,于是也就穿越时空边琢磨边仿效了起来。经过一番艰

苦的努力粽子总算包好了。但大小不一,松紧也不一致,看起来不像粽子到像一个个癞蛤蟆。

等放到锅子里去一煮更是原形毕露,那些粽子都像赌气似的一个个咧开嘴、呲着牙地对着我。

水里面跑进了许多糯米,成了一锅糯米粥,样子真是惨不忍睹。好在还有几个争气的也算是对

我辛苦付出的回报吧。

但女人就是女人,对家务仿佛有一种天生的悟性。经过不断地实践、总结。慢慢地不仅包的粽

子做到了不散不破,还大小均匀,味道鲜美。儿子说我的粽子可以拿到街上去卖了,母亲晚年

还向我讨粽子吃呢。其他如买菜烧菜也有了很大进步,最后连打毛线、做鞋子、做衣服也都超

过了同龄女性。这都是第一次包粽子遭到惨败让我痛彻思痛奋起努力的结果。感谢那次失败。

端阳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划龙舟。沈从文在他的著名小说《边城》里对他家乡赛龙舟的热闹

气氛有了详尽的描述:“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

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

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

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

作终点,作比赛竞争……”我的家乡没有这种习俗,每每此时只能从沈从文先生生动的文字里

去感受那份快乐。

那一年单位“靓女先嫁”实行改制我们被下岗了,当下岗成为一种潮流的时候像老公这样的高

级工程师也不能幸免。我们也因此自由了。成了自由之身的我们毅然加入了打工一族,于是人

生中便多出了一道风景。我们去了当时的改革前沿阵地温州。温州人的拼搏精神不仅名震华

夏,就是世界上但凡有华人的地方也都有他们的足迹。端午划龙舟自然也就成了这里一项必不

可少的活动。当龙舟禁赛令取消之后,早早地他们就开始打造龙船,船只的样式和沈从文笔下

描写的差不多:“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各色样龙的图案,然后将这打

好的龙船小心翼翼地移至一个妥帖的地方。所用钱款都由大家募捐或向各企业老板摊派。也许

是怕出事,临到端午了媒体都还一直保持着低调,活动的时间地点也总不见公布。我们在外面

又没有网络,始终没有得到准确的情报。经过多方打听终于有了一点消息:全市一共有三个龙

船集散地,其中南塘河是最热闹也是我们最方便到达的地方。但这个告诉我们地点的人也同时

给了我门一条错误的信息,说端阳前一天也就是初四休息,初五最热闹。使本来初四准备去看

划龙舟的我们只好改在初五。后来才知道真正热闹的是初四那天,初五就接近尾声了。而且初

四那天天气异常的好初五偏偏有大雨,于是只好看温州人如何在雨中搏舟了。

一早起来,大雨如约来临,整个天空成了一片迷蒙的雾状。根据经验这种雨一时是不会停的。

但我们好像也搏出去了,先是冒雨乘车来到南塘街,沿桥走过,哪有一点动静?我们拾级而

下,向傍水而居的村民打听。回答说“有,要等下午。”

 顺着村民的指点果真看到岸边停有两条龙船,这是南塘村当地代表队的。到时其他代表队一 

一汇聚到这里必定会出现一个旗鼓相当的场面。看看时间还早才不过上午九点多钟,我们只好

上到街面,然后往右拐准备到“好又多”超市去转转。走到温州二附院南浦分院,先生在方便

时手机又不小心掉到便池里去了,先生肚子大也不知是费了怎样的劲才把它捞上来的。老公说

他之所以不舍得放弃是因为,这是老婆用过的所以必须奋力抢救,老公的话很让我感动。因为

有了上次在深圳手机掉便池捞上来如何处理的经验,于是马上把它洗干净然后就着厕所里配置

的烘干机不停地烘吹。也算先生有耐心,足足有一个小时之久,手机终于才有了一点反应。但

还没有恢复功能,只好暂时作罢。在“好又多”超市,我们又采购了一些食品,然后又在购书

架前徜徉了一会儿,再又去填饱了肚子,这样折腾了一番总算把上午的时间打发过去了。但雨

还没一点停的意思,于是上了一辆的士,对司机说:“到南塘河看龙舟比赛。”司机还有点摸

不着头脑。好在先生路径熟悉,在前座不停指点。这里的的士司机绝大部分都是外地人,一门

心思都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好像没有什么兴趣过问其他事情;我们所在单位的工人也是这

样,一放假便不知道干什么,有的只打打麻将,有的就干脆睡觉,连到市区去的公交车怎么坐

不知道。当我们再次到达南塘桥时河边已有了几个人,我问一个当地人: “什么时间开

始?”“一点半。”他用生硬的温州普通话回答。我下意识地看了一下先生的表才十二点左

右。等吧,下雨,还能到哪去?这时我真希望人多一点,因为出来只穿了一件短袖,很冷。一

个当地老人告诉我们说,昨天才真是热闹呢,还举行了比赛,今天已是扫尾啦。我们听了也只

有无奈地笑笑。当然,对于没有看过划龙船的人来说看个尾巴也好。

 将近一点钟,南塘三村的水手们开始往这边过来了,这时我有点兴奋,原来这靠在岸边的两条

船就是他们的。这时我仔细看了一下这船:船的两头是对称的,各雕有一个龙头,两头都可以

做船首,船掉头只要人转身就可以了。船身窄而长,船舱用横条分成了十八档,然后又一分为

二,两排一共是三十六格。每格坐一位划手。据说,龙船有大龙小龙之分,小龙一般最多坐三

十六人,大龙则可坐四十八人。鼓置在中间,然后分别有司鼓的、掌旗的、击锣的、唱神的、

托香斗的各为一至二人共有六至十二人站在这里。俗语说:“鼓是令,梢是命。”锣是听鼓声

的,有鼓动的作用,旗是分颜色的,划船者穿衣一般依旗色。船的两头称梢,两头的梢桨为船

舵,掌舵的一般也是一至两人。龙舟的鼓声很有节奏,掉头、转身的鼓声为密集点。

一艘船向我们驶来了。我一阵激动。上前一看,嗬,这条船连坐带站一共就是四十八人。我想

要是没有水手们高度的步调一致,要使这条船达到整齐划一是很难的。熟练的水手们可以在这

狭窄的船上任意的走动,给每格分桨,放舀水的水勺,因为当船身在划动中,在吃水很深的情

况下水是很容易进舱的。

由于下雨,水手们又多了一件事就是还要穿雨衣,特别使我感到惊奇的是还有女水手。原以为

她们是夹在男同胞中间充当一个数,谁知她们却是独领风骚。当然两头指挥和击鼓呐喊的还是

男同胞,但这已经很不容易了。我想在这茫茫雨天多少人连家都不愿出,而温州的女人却要赤

着脚(因为船仓进水的原因)在这天水一色的风雨中敢于与男人齐头并进、一决高低,怎不叫

人刮目相看呢?河面上的船慢慢地多了起来:里垟队的来了,双井头队也来了,接着来的还有

牛桥队,蛟尾堡队、学府队、下吕浦队、蛟凤队。一般每个队都有两条船,有的还是男、女各

一条。他们穿着各自统一的服装:有一色白的、亦有一色金黄的;有一色艳红的,亦有蓝的、

黑的、紫色的,但比较起来还是前三种好看。这时广播里放着《春天的故事》、《爱的奉献》

等歌曲,尽管是最后一天,场面上还是热闹非凡,让我们觉得不虚此行。前来观看的人挤满了

河的两岸。我和先生站到了一个制高点,也是神位的所在地。在这里有幸碰到一位像是活动组

织者的人,他详尽地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划龙舟的风俗。他告诉我们说,“打造新龙舟、划龙舟

是当地农民的一个传统,目的是为了祭祀祈福,希望来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一年端午划龙

舟活动结束后,还要收仙。所谓收仙是由参龙人说词,请回各路神灵各归其位,以免流落在外

扰乱地方太平。”是啊,中国的农民靠天吃饭,哪个不希冀老天爷年年风调雨顺呢。他还告诉

我们,每次举行这些活动,当年被贫穷逼得远走他乡,现在发达起来的温州人都会捐款。我也

果真看到,飘在空中的气球有很多垂下来的绸带上写着的就是捐款人的名字。

由于连日的疲劳,再加上他们到达南塘这个点之前已经是划了很长的路程了。有些龙舟队只在

这里稍微做了一下表演,并没有更多精彩的动作。也有那余兴未尽的,拼着命在水面上疯狂了

一番,因为过了今天,船就要搁置起来而等来年了。     

   后来又有一年我们在深圳过端阳,过节的当天我们和儿子去了香港。在御景湾竟然也看到了

龙舟竞渡,而且参赛选手还是老外,那劲头那架势比起我们这些龙的传人来一点也不逊色。原

来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香港已连续举行国际邀请赛至今有四十年多年历史了,香港

成了现代国际龙舟比赛的起源地,有世界龙舟之都的称谓。届时,来自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的几十支队伍和东道主香港的一百多支参赛队几千名龙舟健儿,同台竞技、同场角逐,那是一

种何等壮观的场面。我为我们祖国的这一传统在全世界得到传承和发扬而激动而自豪。
  

端午节始于先秦时代,迄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可谓渊远流长。先人们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

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邪气上升,鬼蜮横行,百虫入侵。所以人们在此日

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屈原《九歌·云中君》就有“浴兰汤

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等句,可见其历史的悠远。特别是对制作并佩戴香囊还有个美丽的传说——

古时候,每年的四、五月间各种虫害、瘟疫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玉皇大帝便派了一位神仙下

凡,察访民情,治理瘟害。神仙发现同是天下人,心眼不一般,有的人好,有的人歹。便惩恶

护善,掏出五色香袋对善良的人说:每年五月初五,你们同家里的小孩戴上它,吉祥光高照。

果真从那以后凡是带香袋的大人小孩,虫害见了便逃之夭夭,而没有香袋的恶人们不免被虫害

毒疫侵害而死。所以,端午节给孩子挂香囊习俗就这样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端午节也被有些地方称为女儿节。古代,每当五月女儿节来到,人们腰系丝绦,头戴艾叶,口

念五毒灵符,扮成傩神祓除灾邪。按照地方的风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巫师扮饰小家碧

玉,尽显娇态极妍;凡出嫁的女儿,到这天都要“归宁”,即各自回 到娘家探望父母,因而称

其为女儿节。

最重要的,这个节日之所以走过千百年飘摇的风雨,依然烙印在中国人的情怀里,镌刻在普良

老百姓的心坎上,是因为它还承载了历史的一份厚重和忧伤。从小学的时候开始,老师每年在

这个时候,都要对我们重复一个凄婉而略带悲情的故事。汩罗江上苍茫的流水,早已在我们的

心头澎湃;《离骚》《九章》《九歌》这些楚辞骚体悲怆的韵律,总在我们的脑海中延绵不绝

地萦绕。

回望两千多年前的那个端阳,天空布满了乌云。一位白发皓首、形如槁木、满面哀慽的老人,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他伤怀地踯躅在汨罗江的江畔,以蕙为饰,以兰为佩,仗剑高歌,大声

吟诵,将满腹的牢骚和忧愤,向着这奔腾流逝的江水诉说。

这个人就是屈原。屈原有着楚国贵族的血统,曾经担任过左徒、三闾大夫等要职,兼管楚国的

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用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但因其为人正直,桀骜

不驯,得罪当时的权贵,被谗言所谄,屡遭贬谪。终被楚怀王疏离并将其逐出郢都,流放到

沅、湘流域。楚襄王即位后,对屈原更加忌惮,将其放逐到更远的江南。随着秦国大将白起带

兵南下,攻破了楚国郢都,之后楚国由此逐渐衰弱最终走向灭亡,结束了八百年的辉煌历史,

荆楚大地一片呜咽。屈原一心要报效国家的政治理想由此破灭,他悲愤地写下了绝命词《怀

沙》:“凤皇在笯兮,鸡鹜翔舞。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怀质抱情,独无匹兮。伯乐

既没,骥焉程兮。” 美丽的凤凰被关在笼里,却让鸡和鸭自由地飞翔;善于相马的伯乐已死

了,谁又能识得千里马呢?对前途的渺茫和绝望,最终化为千古的冤魂。

屈原的离去,让苍天垂泪。顿时江面上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老百姓感念其爱国为民的赤子情

怀,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然后又冒雨划船追赶拯救。自此,这种祭祀活动便一

年年流传下来,历经几千年而不衰,逐渐成为了一种风俗,衍生了一个全民的节日。特别是屈

原流放湖南时定居溆浦的百姓,由于五月十五才得到这个消息,为了纪念屈原将每年五月初五

定为“小端午节”,十五作为“大端午节”,他们在溆水岸边建起了“招屈亭”,每年在这里

举行龙舟祭祀。所以溆浦一直有双端午节的传统。

屈原之所以如此受到人们的爱戴和缅怀,源于他爱国爱人民的高尚品德和为了坚持真理宁死不

屈的精神以及“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在民族危难之

际敢于前赴后继为国捐躯。

屈原的性格特点之一是不随波逐流。正如他在《橘颂》里写橘“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

徙,更壹志兮。”屈原在《离骚》中更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之句,司马迁在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盛赞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

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他又怪屈原“以彼其才游诸侯,

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在司马迁看来,凭着屈原的人格才华,只要不那么倔与迂,愿意另

投明主,何愁功成业就?殊不知屈原真能如此,便已不是屈原。一个人如果没了原则和坚守,

没了对某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人也就没有了崇高,没有了精神的彼岸。一个时代如果

只有狡诈或心术的庸俗哲学当道,那必定是个非常黑暗时代。如其那样,也许历史上多了一个

苏秦张仪那样的术士,却少了一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忠魂。然而司马迁毕竟一流人物,他才

为屈原不识时务而痛惜,却又因读了贾谊的《服鸟赋》而把自己的生死去就也视若等闲。说到

底司马迁同屈原都属于同一类人物,只不过屈原以死明志,司马迁忍辱求生而伸其志罢了。

我们今天纪念屈原,就要摈弃一切虚伪和媚俗,秉持 “吾不能变心而俗兮,固将愁苦而终

穷”信念,坚持真理,不畏艰辛和勇于创新的人格精神,永远保持端阳节的那一份清纯和厚

重。把端阳节变成一首深情的歌,一幅清新的画,一首隽永的诗。它是一种意境,一种情感,

一种寄托,一种依恋。让这深厚的端午情怀,永远珍藏在你的心中,我的心中和全体华夏儿女

的心中。

在文学上,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

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

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

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正如苏雪林女士

所说:“屈原作品是战国时代的新兴文学,不但它的体裁于诗三百篇外另树一帜,它的内容也

蕴藏丰富,有如一座宝山,信手掇拾,都是价值连城的珍物。” 

五色斑斓的彩线牵着华夏儿女的情结,溢香流蜜的粽子寄托着我们无尽的情思。沧海桑田,时

移世易。屈子,知否?我们对您的情谊,早已化作一块石,一座山,一条岭……

斜斜的雨线织一方彩色的珠帘悬于碧波上。掀开雨帘,我再次为屈子吹响《招魂》的短笛……

——屈子,魂兮,归来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