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墙倒众人推 破鼓万人捶 国祚三十八年的隋朝为什么隐患重重

 zg2259 2020-06-07

隋朝大业七年(611年),山东人王薄揭竿而起,点燃了反抗隋王朝的烈火,牵一发而动千钧,各地纷纷响应。参与起事者最初有农民、有富豪,后来统治阶级内部也开始分化,逐渐有隋朝高级政府官员参与其中。据统计,隋朝末年的全国农民起义大大小小爆发了126次之多。而忙于征讨高句丽的隋炀帝杨广最终被觊觎已久的权臣们借机起兵反叛,其本人于618年命丧江都,此后的隋朝陷入各路势力混战之中,国祚仅38年。

宫廷政变表面成功 勋贵隐患暗流涌动

公元581年二月,杨坚夺权称帝建立隋朝。相较于其他朝代更迭,这是一次平和的皇位易主,只是在上层统治阶级发生了权力争夺,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社会动荡。

当时的北周宇文氏统治集团有一些反对势力,如北周宗室亲王、地方军政首脑。杨坚派兵在击败这些对手之后,大杀北周宗室和反对者,从而压制了反对势力。不过,宫廷政变的结果是,这些反对势力没有经过一定程度的战争动荡或者说彻底洗牌,导致一些死硬敌对势力没有被彻底消灭或者震慑,威胁犹在,只能说暂时依附于隋政权,无时无刻不在私下串联,一旦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伺机而动。

再就是杨坚政变时,是有一些支持他的人,如高颎、李穆、杨林、杨素等。不过也会有一些各怀目的的“野心家”或者“阴谋家”参与其中,这些人在隋建立以后,都身居高位,是一些潜在的“定时炸弹”。

这就注定了杨坚的隋朝在统治阶级内部是不安定的,换作现在的说法就是一帮“三观并不相同”的人暂时凑在了一起。

对于这种局面,杨坚本人肯定有所顾虑,毕竟他清楚,自己的这届班子没有经历过疾风暴雨式的斗争教训,缺乏同甘共苦、团结一致的精神。因此,杨坚本人“性猜忌,素不悦学”,并不擅长思想工作,搞好内部团结,而是通过高压手段、严刑峻法来打击怀疑对象。

在杨坚家庭内部,同样充满着各种矛盾和斗争,他与曾经给予大莫大支持的皇后独孤伽罗的关系也是从志同道合到貌合神离。在父子之间,他同样没有处理好,废太子杨勇、次子晋王杨广、三子秦王杨俊、四子越(蜀)王杨秀、五子汉王杨谅兄弟之间的关系,从相安无事到父疑子忌再到手足相残。而家庭成员们各自结援朝臣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无疑加剧了朝臣间的斗争,更给了一些野心勃勃的权臣、将领以可乘之机。

轼父轼兄登基皇位

杨坚的五个儿子中,长子杨勇是为太子,但次子杨广是最有实力的,政治欲望是比较强的,他率军抵御突厥、挥师平陈,战绩颇丰,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政治资本。

但在废立太子一事上,隋朝内部也是分歧较大。当时的左卫大将军五原公元旻谏曰:“废立大事,诏旨若行,后悔无及。谗言罔极,惟陛下察之。”,此外,朝中元老高颎也同样反对。而杨广则有独孤皇后、杨素、杨约、宇文述等人的支持。开皇二十年(600年),杨勇被废,改立杨广为太子。支持杨勇的元旻等一君大臣被斩杀,高颎被废,导致隋皇室内部统治集团严重分裂。

推广混沌宇宙的终极角逐,抢先体验!!

直到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杨坚死后,杨广才终于登上了皇帝宝座,当然他没有忘记将废太子杨勇这个宿敌赐死。

杨广刚登基时意气风发,前几年还算是励精图治。在用人问题上,他跟杨坚不同,他似乎并不待见父亲当年所重用的关陇贵族等既得利益集团,更倾向于启用新人和江南之士。而且杨广当年平陈之时,建功立业是在江南,后来自己又担任扬州总管。因此,从当初反对他的高颎、元旻等人开始,他就逐渐排斥起那些难以驾驭和控制的前朝老臣了。

《隋书》记载,当时的杨广对“朝臣有不合意者,必构其罪而族灭之”,支持他登上皇位的杨素就是其中之一,杨素有拥立之功,后来大权在握,恃功骄横,开始在朝中培植自己的势力,杨广对其深恐不已,直到大业二年(606年),杨素忧惧而死。

《资治通鉴》卷181《隋纪五》中记载“隋室旧臣,始终信任,悔吝不及者,唯弘一人而已。”可见,这些隋朝老臣有很大一批并不被杨广所信任和待见。

谣言四起 墙倒众人推

即位后的杨广有些自负膨胀,好大喜功,他陆续启动了多项国家级工程,又连年对外征战,引发了底层社会动荡,而他本人还不闲着,喜欢到处出差,年年出巡,这成为政治对手攻击的题材之一。

大业七年(611年),王薄起义后,虽然大隋国内农民起义不断,但还没触及隋炀帝杨广的软肋。在他看来,这些大大小小的农民起兵还不足以威胁他的统治地位,出兵高句丽继续开疆拓土才是国家要务。要说让他心有不安的,唯有跟父亲杨坚一起起兵的那些隋朝权臣勋贵们。

大业六年(610年),在黄门侍郎裴矩劝说下,杨广决定用兵高句丽。但自大业八、九、十年三伐高句丽却是连连惨败,这成了隋炀帝事业、人生中的转折点。

推广痔疮便血疼痛的克星! 跟痔疮说拜拜,用此物轻松解决

皇帝至高无上的尊严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而国内星罗棋布的反叛之火,更让他蒙受的奇耻大辱。大业九年(613年),负责粮草督运的礼部尚书杨玄感因备受猜忌,加之因其杨玄感之父杨素之事,他与杨广结下了家仇,政见不同,家仇未报,于是杨玄感联合了一批少壮派勋贵,趁杨广远征高句丽期间发动兵变,打开了勋贵集团反隋的序幕。

“闻达官子弟皆在玄感所,益忧之”,被戳痛了软肋的杨广迅速从高句丽战场上撤兵镇压,将这次反叛镇压下去。

但此后,杨玄感兵变把帝国上层的矛盾摆在了全国人民面前,客观上推动了这种造反节奏的加快,杨广的地主阶级代理人的角色受到了挑战。隋朝乱成了一锅粥,全国上下都忙于造反,“白衣天子出东海”“李氏将兴”等各种流言四起,使得杨广变得疑神疑鬼,“发使四出,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渉者皆焚之”,对身边大臣更加猜忌,怀疑人人都是杨玄感。

卧底潜伏的“李氏天子”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隋记六》中记载,大业十一年(615年)时,会有方士安伽陀言“李氏当为天子”,劝帝尽诛海内凡李姓者。

这位“李氏天子”是谁呢?最初,杨广也曾经冥思苦想过,到底是哪个姓李的想夺权,他怀疑的对象很多,因为隋时李姓权威人士有好几位。

杨广最初怀疑的是将作监李敏。

李敏是北周名臣、柱国大将军李贤的孙子,北周上柱国、隋幽州总管李崇的儿子,因“美姿容,善骑射,工歌舞弦管”,长年在宫中陪王伴驾,深得信任。大业十年(公元614年),杨广三征辽东时,李敏代替之前造反的杨玄感负责督运,因国内大乱没能成功。此前,杨广的父亲“高祖梦洪水没都城”,而李敏正好小名叫洪儿。

思来想去,杨广就怀疑到李敏的头上,曾要求他自杀,李敏恐慌不安,就多次找其堂叔李浑和堂兄李善衡私下商议,结果就把矛头引到了李浑身上。李浑的父亲是李穆,跟李敏的祖父李贤是兄弟,曾支持杨坚代周建隋,是大隋定策之臣,同样是位高权重,荣宠至极。

李浑是宇文述的妹夫,当初李浑在宇文述的帮助下承袭了申国公,隋炀帝即位后,李浑屡次得到升迁,官至右骁卫大将军。原来答应送一半国赋给宇文述,却没了动静,二人从此结了怨。借着这件事,宇文述不断在杨广面前吹风,让人说李浑要造反。大业十一年(615年)三月,隋炀帝来了个一锅端,把李浑、李敏、李善衡及其宗族里三十二人全部处死,三族之内的亲属,都流放到边远地区。

杨广的第二个怀疑对象是李密。

李密同样出身勋贵世家,曾祖李弼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司徒;祖父李曜,为北周太保、邢国公,后为北周太师、柱国大将军;父亲李宽,隋朝上柱国,封蒲山郡公。李密曾任左亲卫府大都督、东宫千牛备身。在杨玄感兵变中,李密星夜从长安赶赴黎阳,充当谋主。但兵败后,李密一直游荡于江湖,隐姓埋名,四处躲藏。直到大业十二年(616年),翟让的瓦岗军起兵,李密又投奔翟让,浮出江湖,并在后来夺取了瓦岗军的绝对领导权。

杨广的第三个怀疑对象是李渊。

众所周知,“李氏当为天子”这句猜测之言,最后被深藏不露的李渊给应验了。

李渊同样是贵族出身,他的祖父李虎是西魏柱国大将军,也是北周开国功臣;父亲李袭封唐国公,出任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北周时期,杨坚后来承袭了其父杨忠的隋国公之位,担任上柱国、大司马。后来,唐国公李与隋国公杨坚分别娶了北周大司马独孤信(鲜卑人)的四女儿和七女儿。因此,李与杨坚是连襟关系,李渊也就成了杨坚的外甥,李渊与杨广其实是姨表兄弟。

隋朝建立之后,李渊被任命为千牛备身(皇帝的禁卫武官),13岁的杨广被封为晋王,官拜柱国、并州总管。604年,杨广登基,是为隋炀帝,这时李渊任荥阳、楼烦两郡太守。

后来的形势对杨广逐渐不妙。大业十二年(616年),杨广任命李渊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反击突厥南进。次年,李渊升任太原留守,全权负责北方地区的军政事务,不过杨广并不放心,派自己的心腹王威、高君雅充当了李渊的副手,实为监视、牵制李渊。

对于杨广猜忌“李氏天子”,李渊肯定知道他的处境。因此,李渊很是低调,一方面明哲保身,防着表弟隋炀帝的猜忌,使他在隋炀帝大杀李姓之人时可以保存自己;另一方面,他清楚自己的实力,并没有着急起兵,在蛰伏中暗暗筹划,积蓄力量,窥测时局,等待最完美的时机。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