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彩陶文化——人类历史发展的坐标

 广州的猴子 2020-06-07
世上许多事情很难说的清楚,在探讨人类文明起源过程中,人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如古老的彩陶文化,竟在世界东西方之间几乎同时产生,比较典型的是罗马尼亚库库特尼文化遗址彩陶与中国仰韶彩陶,两者极为相似。我在伊朗国家博物馆看到大型彩陶器物与我国马家窑文化纹饰极为相近,看到巴基斯坦的出土的彩陶与我国的齐家文化彩陶的图案也极为类似。

彩陶弧线勾勒的三角、带竖纹的花瓣纹、细腻的斜线纹、规整的绳索纹……这些美丽精致的图案,表达了古希腊、两河流域和中华黄河、长江流域原始先民共同的艺术追求和人文理想。
 
彩陶文明产生于丝绸之路之前

最近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罗马尼亚文化中心、中国社科院外国考古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同根同脉——走进库库特尼文化和仰韶文化》展览,来自库库特尼和仰韶的彩陶相逢,远隔重洋的陶器,竟有那么多相似引发了学界的热切关注。

面对这些如此相似的彩陶,激发我的悠悠遐思,同时也让我陷入深深的疑惑之中,困惑不解。我们所知到丝绸之路是在秦汉年间才开通,当然这之前也有往来。但这批彩罗马尼亚陶分明在丝绸之路开通数千年之前,也就是说比秦汉时期要早的多,这时是否已经存在跨越欧亚的彩陶之路那时也许不是在搞贸易,或许也存在物与物交换的形态。到底是西亚或西欧的先民来到了中国,将制作彩陶工艺带到中国,还是中原的东方华夏民族先民迁徙到了西方,带去了制陶技术?或是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在与大自然融合、生存、搏斗中,分别孕育出黑海地区和黄河中上游地区这两支考古学上称之为彩陶文化,但为何后来又分道扬镳,走上了各自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库库特尼(左列)和仰韶彩陶(图片来源网络)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两个相隔万里的文化彩陶,在质地和纹样上,有很多的相似性,特别是陶纹饰中的弧线三角纹、花瓣纹和绳索纹,有高度的相似。这些纹饰与他们日常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这些植物、绳索,与当时生活关系密切,成为先民绘画的首选。存在决定意识。另外,库库特尼文化的彩陶上有很多刻画符号,可能是用于记录数字的系统,在仰韶彩陶上,也有很多刻画符号,两者很相似。

两种文化当时都有很发达的农业基础。两种文化聚落的布局,包括制作陶器的区域,也多相似性。这说明两个社会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社会发展阶段。我们可以断言,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标志其实在丝绸之路之前,中外已经有了密切的交流,一条比丝绸之路更为久远的彩陶之路依稀存在。中国有的考古学家研究认为,这是一条从5000多年前开始形成的中、西农业文化交流通道,它并无十分确定的道路,主要表现为人群的移动和交融,虽然贸易的比重可能很小,但却是东、西方之间交流生产技术和意识形态的重要通道。

今日我们在推行“一带一路”,重新开启造福人类“丝绸之路”,我们看看东方与西方史前文化的彩陶,给人们留下了古老艺术的享受和经典文化的记忆。打开封存的历史,看看中国的精美彩陶文化的遗存,从中获得智慧启迪。

我对史前文明十分关注,这毕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在1994年我去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考察,留下深刻印象。20041016日我因撰写《寻访中华名窑》一书考察甘肃马家窑遗址,王志安先生给我不少帮助。我还先后考察了新疆、青海、陕西、四川、河南等地彩陶遗址,得益匪浅,体察到了先民的生活状态及其价值取向,所到之处常能感受到彩陶文化的辐射,这是史前大中华的主流文化。
 
东西方伟大先哲几乎同时产生

在人类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也就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东西方文化在几乎没有相互联系的情况下,希腊、中国、印度这几个文明点几手同时产生伟大的先哲,几乎同时出现卓越的思想家。我们来个时间表,老子比孔子大20岁左右,孔子比释迦摩尼小14岁,他曾经向老子请教过问,孔子死后10年,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诞生,苏格拉底的弟子是柏拉图,古希腊最聪明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又是柏拉图的弟子,他比孟子大12岁,比庄子大15岁,阿基米德和韩非子只差了7岁。

这些哲同时出现在这个时期的不同地点,他们振聋发聩的著述和思想至今仍然难以超越,他们的思想光辉照亮了黑暗的奴隶社会,照亮了黑暗的中世纪,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至今仍熠熠生辉。而这次思想总爆发之后,东西方再没有同时出现类似的思想总爆发。这成为人类历史上的谜案,为什么在东西方文明会几乎同时爆发,仿佛这个时期全世界最聪明的人都在这个时代出生了。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为什么之后再也没有这样多的圣哲同时代出现。

这是先秦时期人类的一次文明自觉,是一次人类文明积累的总爆发,是人类进化进步的自然产物。这些圣人同时思考人类的生存,人类的起源,人类的终极目标及全人类的福祉问题,同时思考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

彩陶文明的出现,比先哲产生的更早,更有思考价值。我们可以推断,彩陶的器物与原始先民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存在决定意识,彩陶器物最多的是饮食器具,如盆、碗、盘、罐等,这充分表明民以食为天。纹饰也与先民实际生活有关,鱼纹、绳纹、花辨纹、竖横纹,三角纹等,也有不少抽象的纹饰,无不显示先民的生活状态及人文追求。他们虽远隔万里,表述方式也不完全一样,但所谓价值观空前的一致,祈祷避灾离祸,盼望族群繁衍,追求幸福平安。
 
中国彩陶最早发现者安特生

“黄河之水天上来”,滚滚东流的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摇篮之一。早在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智慧,在这块热土地上创造了以彩陶、谷物农业、定居生活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浙江钱塘江边的萧山跨湖桥文化也发现了7000年到8000年前的彩陶,但数量不多,在江南出现彩陶,让考古界为之震惊,我都亲眼见过,非常艳丽。甘肃大地湾文化也是8000年前彩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无愧彩陶文化的源头。

仰韶文化,19214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首次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他发现了以彩陶为代表的一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安特生将其命名为仰韶文化(距今5000—7000年),这便是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仰韶村是中国人的第一个史前遗址。仰韶文化考古发掘证明,这里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土著文化。人们习惯称它为“彩陶文化”。

安特生来中国之前,任瑞典地质调查所所长。我曾经考察过不少史前文化遗址,当地考古学者对安特生所作的贡献赞不绝口。可是有些史料竟将他视作为文化特务,并以盗窃中国文物等罪名加以否定,这是非常不妥当

1914年,北洋政府聘请安特生,目的是想让他帮助中国寻找铁矿和煤矿,以此实现富强之梦。安特生热爱中国文化,一心想建功立业。但是连年的军阀混战,很快让他迷上了考古。

仰韶经中国政府批准,安特生和我国考古学家袁复礼一起进行了首次发掘。仰韶遗址的文化堆积层厚度竟然有2—4米,这表明了人们在这里定居、生活的时间很长。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陶器上精美的装饰图案,其纹饰有宽带纹、网纹、花瓣纹、鱼纹、弦纹和几何图形纹等,彩陶是仰韶文化的特征,经确认为我国远古文化的遗存。

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开创者安特生,在发掘河南渑池的仰韶遗址后,曾依据这些相似性,提出中国文化西来的假说。安特生晚年看到中国大地上出现大量史前文化遗址,这位严谨的考古学者否定了自己的观点。经过考古学家90多年的考古研究,大量实物证明,早期中国的彩陶文化,并不是西来的,而是东风西渐。

安特生发现巨大的文化宝藏,也给他本人带来了很高的声誉。根据两国协议,当时的中国政府同意安特生把仰韶时期的陶器运回瑞典整理研究,在研究完成之后,再把其中的一半归还给中国。1936年,安特生作了最后一次中国之行。在当时中国地质调查所博物馆中,他看到了他归还中国的文物。遗憾的是,由于当时局势动荡,这批珍贵的国宝神秘消失,至今下落不明
 
马家窑也是安特生发现的

1923年,安特生认为中国更早的古文化应在黄河上游。他从河南出发,沿着黄河走到兰州之后,四处寻找,终于从一个卖烟渣的商民的货摊上,找到了一件装着烟渣的破旧彩陶知商民所带彩陶器来自临洮他立即到临洮当时兰州到临洮还没有汽车,于是他就独自沿洮河而行,终于在县城以南10公里的洮河西岸马家窑村发现了中国境内的一种新文化。安特生把它名为马家窑文化。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学者顾颉刚、裴文中等专程前来考察,确定 “马家窑文化”在中国远古文化中的重要位置。  
 
在发现马家窑遗址后,安特生逆洮河而上,在衙下集发现了寺洼文化,然后顺洮河而下在辛店发现了辛店文化。在临洮安特生掘半年多回到北京。第二年他又来考察马家窑文化的工作的学识渊博考古经验丰富,不久在广河县的半山村发现了半山文化向西进入青海之后在湟水流域发现了马厂文化。安特生把马家窑彩陶、半山彩陶、马厂彩陶都归马家窑文化范畴可以说安特生对马家窑文化的发现,是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贡献

1924安特生来说是难忘的,他完成了在甘肃、青海两地对马家窑文化的考察工作,发表了甘肃考古笔记,使马家窑在世纪三十年代就誉世界。当年曾参与发掘的魏廉清老人听过安特生的报告,在报告中安特生要他们热爱家乡,保护好马家窑遗存。后来安特生从收购彩陶中带走了一部分,其余大部分彩陶在临洮县城洋人巷基督教教堂内解放后部分彩陶交于教育文化部门,所剩彩陶在文革当作四旧”“掉了。

最近,在瑞典东方博物馆新发现多封胡适写给安特生的亲笔信,可见安特生与胡适的交往甚密。胡适给安特生在中国学术的巨大贡献以高度评价,对他的科学研究工作充满了敬仰。考古学的进步,这也深刻地影响了胡适本人对中国古史的看法。安特生在其不少著作中,称赞胡适的新文化运动,并为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呼吁呐喊,不遗余力。
 
仰韶文化是彩陶制造的重要时期

仰韶,紧靠三门峡水电站,在河南省绳池县城北 7.5公里仰韶村南的台地上,地貌奇特,风光雄奇2015年我去实地考察过,仰韶遗址博物馆建的有点气魄,遗址周围环境保护不错,展出的东西大都是出土的残器,完整器太少。仰韶广场上的树立着巨型小口尖底瓶,引人注目。尖底瓶为古代盛贮器,用以从河中取水。它是利用重心来调节平衡的器物,空的时候倾斜,装水不多不少时直立,水装多了就翻倒,正可谓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为何用尖底,我想当时制作工艺,另外当时中原大地權林遍地,杂草丛生,尖底瓶插竖起来容易。

说到这里,我想起孔子到鲁庙参观的故事。一次,孔子到鲁桓公庙参观,见欹器即倾斜放置着的陶器,不知其名,遂问守庙人。答是宥坐之器。宥,或右:义为劝诫。宥坐之器,即放在座侧以示劝诫的器物。孔子说:听说这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倾没,果真如此吗?遂让弟子们取水来试验,果然如是。孔子感慨地说:正如古语说的,满招损,谦受益。宥坐,即右坐,也就是座右铭一词于此

仰韶文化的制陶技术取得了很大突破:出现用泥条盘筑在慢轮上,初步形成坯后再加以修整的方法,制成的彩陶器形大,造型规矩,品种繁多;发现了一批竖穴窑,这有利于窑炉温度的提高;妆饰利用赫石等天然矿石作为红、黑色料,在陶器上进行彩绘,图案以动物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几何形,游动的鱼、飞翔的鸟、奔腾的鹿、跳跃的蛙、张开的鱼网、带柄的石斧等都是常见的画面,其中以鱼的形象最多。彩纹是在陶器未烧以前就画上去的,烧成后花纹固定在陶器的表面不易脱落。仔细观察,有的花纹上还留有毛笔描绘的痕迹。

仰韶文化留下了众多精致的彩陶,这里仅以现藏中国历史博物的鱼纹陶盆为例作些介绍,1954年在西安东郊的半坡出土的。笔者有幸到半坡进行实地考察,这里有山有水,土地肥沃,树林茂密,植物繁多,渭河支流浐河在旁边缓缓淌过,南面是著名的秦岭。我们的先民独具慧眼,选择了这里作为生存发展的场所,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这件鱼纹彩陶盆呈砖红色,大口,外鼓腹,凹圆底,口沿平涂黑彩,外腹部用黑彩绘出鱼纹图案。这是两条写实性的鱼,它们鼻尖翘起,大口张开,上下各有两颗牙外露,用黑彩点睛,鱼鳍和尾翅充分展开,仿佛正在向前游动。彩图反映了捕鱼业在先民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八卦起源马家窑水波纹

马家窑文化在时间上晚于仰韶文化,它们与仰韶文化有明显的继承关系。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一座小山包上,年代约为距今40005000年。在甘肃省马家窑研究会会长王志安陪同下,走进村庄,看见院落的门牌上写着:马家窑XX号。登上褐黄色的小山坡,有一块“马家窑遗址”石碑立在道旁。我们考察了先民烧窑的遗迹,在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看到了窑场、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那残窑的灰层中,还散落着红陶黑纹的碎片、兽骨、石斧,它们佐证了先民们创造的文明。那些红陶残片虽然被黄土湮没了几千年,但残片红底上绘着黑彩的图案依旧清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八卦充滿了神秘感,后人也为之津津乐道。到了马家窑遗址,看到彩陶上令人震撼的涡旋纹,我顿悟到八卦的创始人伏羲可能受到了马家窑文化影响。《周易是周文王时依据伏羲八卦演绎而成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的。易经是我国经之首,是一部用阴阳学说揭示和描述宇宙内在本源规律的书,我年轻时读过,颇感费解。韩国国旗也是八卦图案,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大。

在马家窑遗址,看到山坡上有不少被洪水冲刷的痕迹,不远处日夜奔流的洮河,依旧汹涌澎湃,生生不息。先民对滔滔江水充满着崇拜和敬畏,于是就把这种真切的感受描绘在彩陶上。恩格斯指出:人类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的标志之一渔猎生产。远古文明几乎无一例外傍水而生,水波形状的几何纹样在世界各地早期文明中都可以找到。我看了数百件纹饰各异的马家窑彩陶,面对一大批富有激情的涡旋纹彩陶罐,它那流畅自然的线条,仿佛会产生流动的节奏,让人感到有无数的涡纹在眼前周而复始地旋转,好似八卦的旋纹,我突然来了灵感,先民在有限的空间里产生出无限的循环,这多富有创造力与想象力啊。


伏羲的年代在马家窑文化之后,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发现了距今约8000年的紫红色彩陶,图案上不少符号竟与比它晚一千多年的西安半坡彩陶符号基本相同,可见彩陶文化年代跨度较大。

我觉得伏羲创造八卦时最早也是源于生活,我曾在安徽淮北插队,夏天要上场打麦子,总要问一个大老王,今天会下雨吗?会刮大风吗?他每次都会准确的告诉大家,晌午2时有雨,果然如此,大家很信服,比现在的天气预报还准确。我想先贤伏羲比我插队的大老王要高明千倍。别人出行办事都会去这位部落领袖,时间一长,伏羲也烦,用一块木板,三横是晴天,六小横是雨天等,我猜测最早的八卦可能是生活的实用需要。

伏羲演绎八卦之地离马家窑并不远,位于甘肃天水市北20公里的卦台山。山上有伏羲创绘八卦的画卦台,那里山峦屏翠,渭水环流。渭河中心有滩地数处,形似太极图样。在马家窑的故乡,还有老子提笔点太极的美丽传说。临洮城的东山,有一座巍峨挺拔的建筑叫“风台”,相传为道家创始人老子升天处。我去实地考察过,这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古迹。老子叫李耳,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公认的中国第一位文化名人。老子西出大散关后,在渭水、洮水一带传道寻根,最后在东山的超然亭“飞升”。
 
丹青起源于彩陶文化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矿物颜料的特点为经久不褪,让数千年前的彩陶至今艳丽如故。他们绘制的图案,反映着当时社会的现实和基本思潮,并有着某种传承关系。

最早记载“丹青”一词为《春秋·管子》曰“丹青在山,民知而取之。”丹青作为图画最早见《汉书·苏武传》曰:“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苏武)”。在荒凉的马家窑遗址看到这红底黑彩的彩陶图案,我突然来了灵感,马家窑上彩绘不是中华丹青吗?其彩陶器上的绘画图案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种远古彩陶画,丹青将彩陶艺术推向远古文化的顶峰。马家窑彩陶画是用传统的毛笔画成的,毛笔发明的历史因此可上溯到5000年前。彩陶以线条为基本的绘画语言,其造型方法生动流畅,优美和谐,形成中国画传承的优秀基因。

马家窑彩陶以黑色(氧化锰)作为基本主色,再辅以红色(氧化铁),我想这也许就是中国画称之为“丹青”的缘故。矿物颜料的特点为经久不褪,让数千年前的彩陶至今艳丽如故。当时所用黑色颜料不同于现代的墨,它经得起一千多度的高温。但这为后来发展成为“墨”打下了基础,成为中国画以笔墨精神为核心的造型语言的艺术源头。远古先民在图腾崇拜的时代,已经形成了反映社会生活,关注民生,表达理想的艺术理念,以及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情趣。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一种土著文化。在绘制所画的每一笔线条,都不是随意之作,上面寄托着他们的情思,表达着他们的念。他们绘制的图案,反映着当时社会的现实和基本思潮,并有着某种传承关系。    

彩陶文明存续2000多年后,两支彩陶文化都逐渐消亡。两个地区都发生了人群的迁移和社会动荡整合,但黑海沿岸地区,在罗马帝国之前没有形成高级政体。而中国,历经动荡整合后,有了陶寺和二里头这样早期国家形态的出现。两个相似的、发达的农业社会,走向不同的发展结果。人们对于辉煌中国文明形成和发展,应该作更深探索                              
                                      钱汉东
                              201783

钱汉东,钱武肃王37世孙。上海报业集团《新读写》杂志社名誉社长、编审,《文汇报》高级记者,上海市新闻出版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上海钱镠研究会名誉会长,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等。连续两届荣获中国冰心散文奖,2013年荣登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十大杰出人物榜首,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著有散文集《人间瓷话》《寻访中华名窑》《日照香炉》《钱汉东考古文选》《寻梦西施故里》等,曾为浙江西施故里、东坡赤壁、谢朓楼等名胜创作并书写碑文,在上海中山北路曹杨路口题写钱王训示碑等,著有《钱汉东诗文墨迹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将出版《钱汉东碑刻选》,被誉为当代文人书法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