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宋励志传奇人物——范仲淹

 马话城 2020-06-07

1、人物简介

范仲淹,北宋名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2、成长经历

990年,范仲淹父亲因病卒,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他,改嫁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yuè)。

范仲淹少年读书刻苦,每天的伙食就是四块稀饭冻成冰疙瘩,同窗送来的好吃的,没敢动过筷子,怕吃了好的后再也咽不下冰疙瘩。

  
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中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官居九品。

1017年,范仲淹以治狱廉平升为节度推官,此后便归宗认祖,恢复范仲淹之名。

3、仕途

范仲淹仕途坎坷,因秉公直言的性格,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用亲信,进行了史上有名“景祐党争”,最后以范仲淹失败被贬官而结束。

他戍守西北时,敌人非常忌惮,称他胸中有十万甲兵。他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时时刻刻忧国忧民,心系天下。

好友富弼托孤,将很小的儿子和一箱黄金加炼金秘方交于范仲淹,十几年后,富弼儿子长大成人,他将遗物交还给朋友的儿子,箱子的封条丝毫未动。

4、成就

(1)创办慈善机构

范氏义庄是范仲淹于1050年,在第三次被贬家乡苏州时,捐助田地1000多亩设立的。义庄田地的地租用于赡养同宗族的贫穷成员。他给义庄订立章程,规范族人的生活。后来他的儿子又续增规条,使义庄继续维持。

范氏义庄是中国慈善史上的典范,是我国史料记载的第一个非宗教性民间慈善组织。它历经800多年的朝代更迭和战乱,一直到清朝宣统年间依然有田5300亩,且运作良好。

(2)世间伯乐

范仲淹曾鼓励一名叫狄青的士兵学习兵法,后来成为北宋名将。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善骑射,在宋夏战争中,立下卓越的战功,后来精通兵法,以功升枢密副使。

他还兴学培养人才,提倡明师执教、经实并重,举荐贤人等。

(3)政治、军事方面

范仲淹政绩突出,重修新堤,开渠治水,实施新政,创了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军事上,取缔按官职带兵旧制,改为根据敌情选择战将的应变战术;建立营田制,解决军需问题,使军队面貌一新,应变能力和作战能力大大提高。

(4)文学方面

范仲淹在散文、诗歌、词等方面成就斐然。

散文创作上,范仲淹作品以政疏和书信居多,陈述时政,逻辑严密。苏轼曾评价《上政事书》“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中国古代哲人争自由的重要文献。名篇《岳阳楼记》,借作记之机,规劝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为千古名句。

诗歌存世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言志感怀、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纪游山水、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等。

总结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沦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千年至今,全国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事迹未能说尽,你还知道范仲淹的哪些故事,欢迎评论区谈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