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越操心,孩子成绩越差?(父母必读) | 精选

 全老师志愿填报 2020-06-07

无法否认!从十月怀胎开始,妈妈就比爸爸更早进入了为人父母的角色。

不管是母性使然,还是为母则刚,妈妈们都在倾尽全力地学着去爱自己的孩子。

然而,爱有两极。

有些妈妈,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孩子培养得品学兼优。

有些妈妈,明明耗尽了心力,却吃力不讨好,损兵又折将。

而这三类妈妈,恰恰最容易弄巧成拙。

01

心太软的妈妈

大人常常自以为能探究孩子的内心,但其实,孩子才是揣摩大人的专家。

这话一点不假!

外甥小时候,深夜还写不完作业,只要姐姐稍加关心,他就像戏精附体一样。

一边哭哭啼啼地向姐姐抱怨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一边又假模假式地硬撑着一定要完成作业。

可实际上,却是在不停地试探姐姐,看着姐姐的反应,随时调整策略。

如果姐姐提出先睡觉,明早早起补作业,外甥就会假装一脸焦虑地说:

“万一,我早上起不来怎么办?

万一到点我补不完作业怎么办?

如果没完成作业,我会被老师狠狠批评的,甚至还会受罚,太丢人了。”

如果姐姐提出:

“没事孩子,去睡吧!

妈妈明天会给老师打电话说明情况,让老师通融一下的。”

外甥一听到这话,就好像拿到了免死金牌,立马心满意足地去睡觉。

人性经不起考验,孩子偷懒的天性更经不起试炼。

一旦孩子看准了妈妈会心疼自己,会让步,孩子就会以此为挟,得寸进尺。

从那以后,外甥常常故技重施,逃避作业。

甚至还触类旁通。

他想要姐姐给他买价格不菲的无人机,就耍各种小心思。

又是给姐姐说好听话,又是羡慕谁谁谁的妈妈真好,又是演苦情戏,暗示自己不被爱。

他想要出去玩,姐姐不许,就发脾气,扔东西,一边哭一边冲姐姐喊:

“你想累死我呀!玩一会都不行。”

姐姐受不了他的软磨硬泡,受不了他的情感绑架,受不了他的泼皮耍赖,最终一一妥协。

记得有一条定律——苦难守恒定律

一个人一辈子吃苦的总量是恒定的,它既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无故产生,他只会从一个阶段转移到另一个阶段,从一种形式转移到另一种形式。

没有吃够学习的苦,外甥最终学业无成,身无所长,外甥始终没有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的明天,年近30,依旧还是伸手党。

姐姐曾经心疼外甥读书苦、读书累,现在,到了想帮再也帮不了的地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外甥遭受社会的毒打。

作家沙拉曾在她的书里写道:

心软是害,心狠是爱。

谁溺爱孩子,谁总有一天会为孩子包扎伤口。

未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命运的馈赠,早在暗中标好了价码:

孩子越是得寸进尺的偷懒,社会越是变本加厉的惩罚。

所以,千万别在孩子学习这件事上无底线退让,

该心狠的时候一定要狠。

02

接受不了孩子现状的妈妈


去年,杭州一位妈妈,为了培养一个优秀的儿子。5岁就让儿子上了小学,并要求儿子每次考试必须100分。
有一次,儿子考了98分,她就气急败坏地训斥儿子,
最坏的一次,儿子考了72分。
妈妈实在无法接受,别人的孩子自己都能教好,怎么自己的孩子这么愚笨。
失望至极,妈妈吞下了大半瓶安眠药,意图自杀。
幸好被及时抢救,后经医生诊断,发现她已患有严重的抑郁症。
这让我想起恩格斯曾说过的一句名言: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要大于人与猴子之间的差别。
遗憾的是,很多父母能够轻而易举地接受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却始终无法接受自己家孩子与别人家孩子的差距。
所以,在这件事里,不是孩子不争气,害了妈妈,而是妈妈“揠苗助长”的焦虑心态,害了自己。
对孩子寄予厚望,本是人之常情。
但是,不顾孩子自己的接受能力,消化能力,强求孩子争第一,对孩子来说未必是件好事。
同事8岁的儿子自上学起,成绩一直平平。
但985毕业的同事,一直觉的自己的孩子会继承自己学霸的潜质,不应该如此平凡。
所以,她给儿子额外报了很多拔高班,补差班,几乎占满了孩子所有的课余时间。
即使发现孩子情绪低落,她仍旧不厌其烦地跟孩子嘀咕,自己以前学习多么多么优秀,自己脑子多么多么聪明,作为她的儿子,绝不能给她丢脸。
蒙台梭利说: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程序,他在某个年龄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固定的,你没办法强求,过分的人为的加以干涉只会毁了他。

果然,同事自以为是的鞭策和鼓励,最终成了压垮孩子的一座大山。
同事的儿子不但成绩更差了,甚至还有了自闭的倾向。
为什么,有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一位网友的回答,令人深思:
因为有些父母总想着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家孩子”,无法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苛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负重前行。
这对孩子来说,犹如“四面楚歌”。
父母无法接纳孩子的现状,就永远无法找到问题的症结。
父母越焦虑越失望,孩子越无助越灰心。
土耳其有句谚语:每一只笨鸟,都有一枝矮树枝。
接纳孩子的现状,就是递给孩子一枝矮树枝。
对孩子有的放矢,孩子才会有信心“背水一战”。

03

过分管束的妈妈


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
孩子好不容易提前写完了作业,想要看会儿动画片。
妈妈赶紧拿出新买的口算练习册:“再做50道口算题吧。”
周末,一家人开开心心,出门串亲戚,妈妈非要给孩子稍上一份额外的作业,不是一份试卷就是一篇背诵作文。
还美其名曰:不能完全放纵,见缝插针,多学一点是一点。
更过分的是,哪怕离开饭还有十分钟,妈妈也不会让孩子闲着,硬逼孩子背5个单词。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超限效应”:
即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易引起的心理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
照常理说,妈妈对孩子的学习如此煞费苦心,孩子的成绩一定不会差。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
妈妈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介入得越多,孩子对学习的反抗情绪越大。
妈妈越是催着孩子学,孩子越是磨磨蹭蹭。
妈妈逼得越紧,孩子越容易脱离预设轨道。
白岩松也曾在一次演讲中说道:
废掉一个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追求极致和完美。
那么,毁掉一个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父母密不透风的管束。
手里的沙,抓越紧漏越快,弦绷得越紧越容易断。
父母想让孩子永远保持对学习的渴望,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去主动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在研究学习规律时,曾做过的一个著名实验:
他把饥饿的猫关进笼子里,只要触动机关,猫就能逃出笼子,获得食物。
刚开始,饿猫只是一不小心触动了机关,侥幸逃出。
后来,饿猫通过不断地尝试,慢慢找到了打开笼子的方法。
最后,饿猫只要一进笼子,就会立刻触动机关,打开笼门。
实验证明:是饥饿感,促使猫一次次地努力寻找开门方法。
同样地,如果父母想让孩子有源源不断的动力督促自己主动学习,就要让孩子在学习上保持“饥饿感”。
给孩子一些自由掌控的时间,让孩子切换一下大脑,为下一次的全心投入吸取更多的能量。
高效专注地学习一个小时,绝对抵得上孩子低效疲惫一直学。
家长太操心,永远不如让孩子自己操心。
一只风筝能不能飞得更高,全看放风筝的人愿不愿意松线。
所以,越在乎孩子,越要学会适度放手。

04

《规矩与爱》的作者曾说过:
在做规矩的过程中,要能把爱体现出来,不仅需要极大的爱心,还需要有高超的教育智慧。
任何教育,过犹不及。
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是父母和孩子的共同修行。
管束孩子,克制自己。
爱而有度,严而有方。
如此,教育才能真正得偿所愿!
与君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