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D006 | 什么是真正的长线投资?

 float64 2020-06-07

/辰哥

“价值投资”这个概念因股神巴菲特而火遍大江南北,吸引了无数的追随者自诩深得巴菲特投资逻辑的精髓,于是市场上出现了好多所谓的“价值投资者”,他们说这便是长线投资的一切。

实际上这是大错特错的,这帮人连长线投资的本质都没有搞清楚。

所谓的“价值投资”≠长线投资。

1998年至1999年这段时间是美国第一次出现日内交易者最为鼎盛的时期,那个时候的人们乐忠于跟随事件驱动的影响快进快出。

比如说在一天的时间里以10美元买进,11美元卖出;30美元买进,33美元卖出。当时的日内交易者觉得自己赚了3美元就已经是很了不得的成功了,而有些人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日内交易者虽然赚了3元,但有些股在一个主升浪中上涨了足足30美元,虽然说这波主升浪有可能是三个月甚至是更长的时间。

有人看到并选择第二种思路,实际上这就形成了“价值投资”的雏形。

因为价值投资的本质就是:在低估时买入,在高估时卖出。

影响股价的因素有很多,但如果我们把时间拉得足够长,你会发现股价变动比较直接的因素就在于这个公式——

P(股价)=EPS(每股收益)*PE(市盈率)

长期来看其他大部分因素都是通过影响每股盈利和市盈率这两个变量来影晌股价,做投资而非投机最重要的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

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在上述公式时,从商业模式和盈利特征来看,市场上只有三类公司。

第一类是像“竹子”一样的企业,也可以叫做确定性成长的企业。

站在当下时点往后看3年、5年、10年,这家公司的业绩有着持续的确定性增长。

它们可以在短期不显山不露水,但是终有真正爆发的一天,就像森林里的毛竹,在开始的四年,只有仅仅3CM的高度,到了第五年毛竹以每天足足30CM的速度生长着,之后还在一直向上生长。

第二类是像“农耕”一样的企业,需要你春耕秋收。

比如说你买(播种)在了低点,一段时间之后因为各种原因迎来了主升浪,差不多赚了一两倍的收益,等到秋天到了你没有卖(收),错过最佳时机之后最终又跌回原位,收获寥寥。

第一类和第二类企业核心的区别在于,如果你投资了第一类企业用几个月赚了一点就跑了,那它后面或许是10倍,20倍的成长性收益就跟你没有关系了。而你投了第二类企业涨到了泡沫阶段不及时收割就会吃大亏。

像是第二类企业一般都是有细分领域比较小有明确天花板的企业以及一些周期性的企业。在操作上趋势投资一般指的也是第二类投资,所谓的“价值投资”绝大部分都是第二类投资,只有少数才能算作第一类投资。

第三类就是那些“跟风”的企业,这类企业往往只有交易价值,没有投资价值。

雄安概念来的时候,河北企业猛涨一轮;海南自贸区见报的时候,有关公司又涨一轮;美国人造肉概念很火,不管有没有这东西,尽量往自己身上蹭再涨一轮..….

那些超短,天天蹭热点,蹭概念的短线投机行为,指的就是这类。

当然这里面没有明显优劣之分,也不能简单地评价某种类型就是好或者不好,就像英语和法语没有哪一个更高明,都只是一种语言。

存在即合理,这是不同的赛道,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赛道上均跑出了傲人的成绩。只不过在操作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公司时,在选股原则、估值方法、买卖原则上都是不同的。

我们需要做的是,千万想清楚你是在哪条赛道上。

一旦用错方法,相当于满盘皆输。

明白这个分类之后,由于这篇主要讲的是投资,所以我们将目光集中在“成长型投资”以及“价值投资”上。

这两种主流的投资流派差异可以分别用一句话来描述——

价值投资者相信当前价值高于当前价格,从而买入这家企业(即使它的内在价值表明这家企业的未来增长有限)。

而成长型投资者相信未来价值的迅速增长足以导致股价的大幅上涨,从而买进股票(即使它们的当前价值略低于价格)。

用白话来讲,价值投资者更多地看重于企业当前价值,而成长型投资者更多地看重于未来价值。

成长股的盈利模式其实很简单,我们回到最初的那条公式,股价=每股收益*市盈率,每股收益=税后利润/股本总数。

成长股的每股收益每一年持续成长,而市盈率永远在区间波动,拉长时间看,股价就是呈现波动中上涨的趋势。

像是美国标普500大概波动在8—24倍,每一次牛市泡沫24倍,上去也不持续很快就下来,8倍附近往下也跌不动。

为什么这一次美股受疫情影响发生这么严重的踩踏?因为标普500的市盈率就在历史顶部。

如果市盈率小幅波动,你选的这家企业每年增速20%以上,只要它能持续成长你就可以稳稳赚取业绩增长所推动的股价涨幅。

所以说做成长股投资最大的好处就是,一旦找到了优秀的公司,每股收益持续增长,只要PE不是在最泡沫的阶段,你多数时候就可以放心地跟企业一起成长。

成长型投资必然是与公司一起成长的长线投资,它最大的风险就在于你没看清确定性的未来或是已经遇到天花板不再成长。

你种的成长股是竹子,雨来了怎么办?该掉下叶子就让它掉,雨过天晴,它会继续长。

当然台风大了,有可能把竹子给吹倒了。但是连台风都扛不住的公司,怎么能是一个真正优秀的成长股呢?

价值投资的盈利模式同样简单。

在经济学课程中或是在现实生活中,需求定律是非常常见的。

需求曲线是向右下倾斜的,随价格的上涨,需求数量下降;随着价格降低,需求提升。商品打折时买得人多就是这个道理。

但在投资这个领域,需求定律似乎被绝大多数人忽视。

当股票价格上涨,会让投资者更加兴奋与喜爱,害怕错过盲目杀入;当股票价格下跌时,投资者开始怀疑自己的决策,恐惧也占据了心头,只好杀跌。

价值投资顺应需求定律,主要就是买得很便宜,因为便宜经常会一直持续,只有很便宜才更容易变成便宜,从而让价值投资者确定性地赚到钱。

90%所谓价值投资者持有股票时间不会超过一年,赚到差不多了就会走,是典型的第二类人士。

剩下10%的会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企业遇到困境低估时在现实中买入,通过改造重组实现增值,他赚取的不仅仅是从“很便宜”到“便宜”的收益,还有改造增值的收益。

说出来可能颠覆了你的三观,很多大型的如橡树资本这类的不良资产处置公司正是严格意义上的“价值投资”公司。

而另外一种就是巴菲特的思路了,他扩展了价值的概念,让其不单单拘泥于“便宜”,他的思路是想要寻找在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其价格也具有吸引力的“好”企业,为此愿意超长时间持有。

核心的一点还是在于:价值投资虽强调当前,但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未来。

巴菲特将价值的概念拔高到第一类,选择高天花板的企业,在实际中能做到的是少之又少的。

最优秀的成长股很难特别便宜,因为它是这条科技树的主干,叶子分支倒了对于主干影响不大,但如果主干倒了依附其中所有的分支大概率都要消亡。

这段时间很多人觉得,好公司一涨再涨,贵了还可以更贵,所以闭着眼睛买进去就好了。

这个思路也是错的,有的时候买了好公司却不一定有好果子。

比如说A股长线投资标杆,茅台和平安,分别有7年和10年不涨的案例;而美股长线投资的标杆,巴菲特持有的可口可乐,在1998年见顶后超过10年都没涨。

再比如谷歌、Facebook这样的好公司,如果在泡沫阶段买它,你可能需要等到下一轮周期到了高位、至少中位以上,才能开始有赚头。

所以说有耐心与顺势同样重要。

当你在一个恰当的时点真的找到了一家非常优秀具备确定成长性的企业,那就坚定地持有它,它将会成为你财富增值最好的助力。

 选好赛道,赚取看得懂的收益,这是绝大多数成功人共有的特质。

(PS:这是我们“道”的第六篇,帮助大家理清长线投资的误区,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另外,我在周四的文章中已经明确提及券商的机会了,很多人都不信,今天整个证券板块涨幅4.72%……

喜欢/赚了钱的童鞋点个【在看】支持一下吧,据说运气会更好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