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济世良医赵铁桥(上篇)

 黄兆军中医书籍 2020-06-07

『民国往事』

简介

尧崖头位于黄山铺东1.5公里,清源河经其村南。相传郎、周、苗等姓于明朝初期自山西洪洞县先后迁此建村。村址原为官地,早年村西建有两座石桥,得名“双桥官庄”。村北山上多石灰岩,村民于崖下建窑烧石灰历史较久,时人多以窑崖头称其村,后沿袭为村名。窑演变为尧。

济世良医赵铁桥

文字│刘振良

探究沂水民国到解放初期的医疗卫生界,赵铁桥是个绕不过去的人物。在沂水民间,赵氏有着良好的口碑和较高的知名度,1997年编著的《沂水县志》“人物”一栏里,有专门介绍他的内容。岁月如水,匆匆流逝,转眼赵氏已故去四十多年,但他高超的医技、崇高的医德仍为今人津津乐道,有关他的一些传奇故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济世良医赵铁桥〈一〉

赵铁桥是沂水县黄山铺镇尧崖头村人,生于1885年,卒于1977年。赵氏名字实际为“赵砚田”,为何后来改称“赵铁桥”,原因是这样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尧崖头村名叫“双桥官庄”,是因为村前的清源河上相距不远有两座桥,赵铁桥一家就住在下游桥的附近,赵氏行医成名之后,外面来上门求医的络绎不绝,每每到村口问路,人们总是习惯回答赵先生家在下桥边,按照沂水一带风俗,“下桥”含有“下流、下作”的意思,品德高洁一尘不染的赵氏很忌讳乡亲们这个无意中的说法,不止一次地纠正别人,这桥不叫“下桥”,叫“铁桥”,后来,再有前来问路的,大家都称这桥为铁桥,时间长了,就慢慢称他为“赵铁桥”,到后来,“赵砚田”这个名字反而没人知道了。

▲尧崖头村南的清源河

赵铁桥出生于一个地方小吏殷实人家,其父赵经读书识礼,在清同治末年进入县衙公事,当时,清地方政府设置了“三班六房”,赵经在其中的“一房”任职,赵经亦官亦商,人到中年时已在尧崖头老家周边陆续购置土地近二百亩,在周围一带颇有名气。

赵经先后娶妻三房,有两子一女,赵铁桥为夫人张氏所生,其时,赵经与张氏长年居住于城北金牛官庄村。尧崖头村家中的物业则由长子赵书田操持打理。赵铁桥出生时赵经已经56岁,六年后因病离世,撇下幼小的赵铁桥和母亲相依为命,在金牛官庄村,失去顶梁柱的这对孤儿寡母难以生活下去,三年后,母子俩回到了尧崖头。

▲金牛官庄村今貌

回到老家的母子俩生活拮据,没有房子栖身,就借居在村民付养元家的两间闲房子里,年幼的赵铁桥主动分担家里的负担,帮助母亲干大量的家务,尧崖头村前有赵家的一片菜园,赵铁桥十几岁时就自己种菜,一次打二百多兜子水浇菜,尝尽了生活的艰辛。尽管当时家里困难,张氏还是将赵铁桥送进私塾学习,让他读书识字,赵铁桥学习十分刻苦,真正做到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深得私塾先生的喜爱。随着赵铁桥年龄渐大,他们孤儿寡母也分得了赵经留下的部分遗产,名下有了60多亩地,日子才有了改观。

时值民国初年,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疫病流行,缺医少药,百姓求医甚难,沂水城西一带虽有不少郎中,但有的架子很大,外出看病必须患者家属上门去请,要骑马坐轿才能出诊,赵铁桥目睹这一现状,心中十分气愤,他赌了一口气,决心学习医学,做一名平民医生,为普通百姓提供方便。

济世良医赵铁桥〈二〉

十七岁那年,赵铁桥正式拜本镇上坪村的老中医牛汉元为师,开始了妇科病及老年病医治方面的学习,赵氏学习极其用功,他日夜攻读医学四大经典,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时去村前挑水,也手不释卷,辘轳汲水的水井台上很忙,他在等待的间隙里,坐在树荫下读书,以至忘记了打水,家人寻找时才发现他完全进入了忘我的境界。他在半夜三更攻读医书时遇到了疑问,苦思冥想得不出答案,便连夜摸黑走六七里路到上坪村老师那里求教,据说,牛汉元家的大门半夜只有赵铁桥敲得开。对医书的重要章节赵铁桥能熟记背诵,体会深刻,见解过人。他遵古而不泥古,结合临床,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辨证施治,组方遣药精当,形成自己独到的风格,牛汉元十分喜欢刻苦钻研的赵铁桥,将自己的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这个弟子。

▲赵铁桥学习的医书

经过7年的艰苦学习,23岁时赵铁桥已能独立开方治病,在本村开办了一家中药铺,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乡邻们送医送药。一切正如自己最初所发的心愿一样,赵铁桥带着浓浓的平民情怀行医,凡是上门求医的,无论是穿长袍马褂的达官贵人,还是腰扎稻草绳的穷苦人,他一律平等对待,遇到家庭贫困的人家,他则免收费用,需要出诊的急病号,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半夜三更,他不用马迎轿接,随叫随到,为了方便,他还专门买了头毛驴,用于骑着出诊。赵氏行为颇有古人遗风,他常年一袭长衫,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是“岂有此理”。他给自己订下了一条规矩:凡是到他家求医的,不论大人还是小孩,他一律亲自送到大门口,并向来人深鞠一躬告别。许多第一次上门拿药的感到惊讶,不让他鞠躬时,他说“岂有此理,到了我家门口,就是我的客人,焉有不送出门来施礼的道理”。

赵铁桥的这种平民意识,是与他少年时期有过受苦受难的经历分不开的,他对穷苦乡亲寄予了深深的同情,他的药铺一年只收一次账,年底到欠账的人家一站,看看其家庭情况如何,如果困难,就直接把欠条撕掉告辞。

埠前庄刘氏是沂水屈指可数的望族大户,其家族信奉赵铁桥的医术,凡家中有人患病,就将赵铁桥请去医治。赵铁桥的名声很响,他一到埠前庄,周围村庄的穷人都赶到刘家让他看病,赵铁桥将他们迎进刘家客厅后为其一一把脉诊问,刘家不悦,怕穷人进家扑了家里的富贵之气,往外驱赶他们,赵铁桥十分生气,和主人拍了桌子,扬长而去,弄得刘家十分尴尬。

▲赵铁桥学习的医书

为了乡亲们求医方便,赵铁桥甘冒危险。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先后在黄山铺、匡庄设立了两个据点,离尧崖头村都很近,鬼子常出来烧杀抢掠,祸害百姓,村民们平时都藏在村后养老山的围子里,赵铁桥上了山躲鬼子,怕上门求医的病号找不到他,就天天躺在围子外面等待,别人劝他进围子他不理睬,冒着风险接治了一个个病号。

赵铁桥注意学习同行的长处,他与本镇胡家庄村的名中医刘惠民经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技水平,尽管他年长刘惠民十几岁,出道也早许多,但他从不倚老卖老,刘惠民十分敬重赵铁桥的人品,两人关系深厚,亲如兄弟,后刘惠民参加革命成长为高级干部,在社会上有了很高的知名度,但他一直与赵铁桥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956年,在济南创办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刘惠民来信邀请赵铁桥前往,为其留下一个相应的职位,但赵铁桥考虑自己年事已高,就没有去济南。

▲刘惠民(左二)与门下四大弟子

长年的学习实践使赵铁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的妇科诊治水平日益提高,对妇科的一些疑难病症,常常一副药就能治好,人送外号“赵一副”,黄山铺镇周边的病号纷纷上门求医,连沂南、莒县、蒙阴一些地方的患者也慕名前来。

他对伤寒诊治也有独到的功夫,《沂水县志》上记载,1949年4月12日,一名伤寒患者求助赵铁桥,患者已卧床七日不起,病情严重,赵铁桥把脉后,诊断为热入阳明,热邪阻滞不能外达四肢,病为热厥治宜急下,他大胆开方下猛药,使病人一剂精神大好,再剂痊愈康复。

编辑│沂水拖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