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样的商业模式能真正赚到钱

 标准生活 2020-06-08

这是麦子的第19篇原创 

这几天每次路过家门口的瑞幸,都会有种错觉:瑞幸不是退市了吗?这家店怎么还没倒闭?

     

大家都知道,今年4月份,瑞幸(也就是“小蓝杯”)被曝出造假22亿销售额,然后5月份就被美国纳斯达克强制退市,并需要承担巨额罚款。这个乘着火箭起来的明星企业,瞬间有种陨落的感觉。

先普及一个金融知识。企业退市并不代表会马上破产,只不过没有公开发售股票募集资金的权利了,公司还是可以照样运转。就像贾跃亭的乐视网,也退市了,但不代表乐视这家公司就彻底不存在了。

在6月份这个节点还谈瑞幸,显然我不是为了踩热点,也不想把浑水报告、中概股上市难这样热议的题材再炒一遍冷饭,而是想聊一个老的不能再老的话题:互联网思维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在我印象中,这个词是从2013年开始火起来的,特别被360的周鸿祎和小米的雷军追捧。在当年如日中天的小米出了自己的创业心法《参与感》后,被推上了顶峰。

     

互联网思维,简单来讲就是用互联网这种工具重塑传统的生意模式。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词就是:赋能

一个比较经典的模型就是周鸿祎提出来的「免费」策略,可以说是互联网思维应用的颠覆之作。

简而言之,过去所有的生意模式都是靠卖货、卖服务挣钱。但是,360当时反其道而行之,明明是个做杀毒软件的,却不靠杀毒软件挣钱,甚至把软件免费给人用。

这样,用户就会激增,当用户达到一定规模后,再推给用户其他产品,通过其他产品挣钱。

这种策略后来被很多互联网企业疯狂模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腾讯了。大家都知道,腾讯无论是QQ还是后来的微信,都是可以免费使用的,而且用户量极大。

大家不知道的是,开发一个微信是要耗费很大的人力、物力成本的。还有上亿的用户量,光每年的服务器成本、维护成本,就是笔巨额开支。那问题就来了,腾讯难道是土豪,不差钱,一直就这么花钱做公益吗?

当然不是。很多人认为腾讯是一家做社交软件的公司,但从盈利模式上来说,腾讯本质是一家游戏公司。通过QQ和微信获得的海量用户,腾讯会推荐用户玩游戏,而游戏中就有很多收费的项目了。

当然,你会说,我也不玩游戏啊,我身边大部分用微信的朋友也不玩游戏啊。可这就是互联网思维的玩法,1万个人中,哪怕只有5%的人玩游戏,1%的人愿意付费,那么所有的成本就都回来了。

所以,利用这种「主营业务不挣钱——靠副业赚钱」玩法的互联网公司,唯一的动力就是:流量。只有人足够多,才有可能转化出更多的付费用户。

后来,这种玩法就演变得更为疯狂了。一个项目,主营业务可以不赚钱,甚至到底是什么副业能够赚钱也没想清楚,但只要能有流量,有用户,就有很多投资人愿意为之「烧钱」,这就是所谓的「风险投资」。

京东、滴滴、摩拜、美团、拼多多、抖音……几乎都是这样的模式。当然,还有我们一开头提到的瑞幸。

问题又来了,要这么多用户,又赚不到钱,还得不断往里面砸钱,投资人都疯了吗?当然也不是。

自从有了互联网创业,「流量」这种东西第一次变得值钱了。虽然,不能真金白银立刻变现,但是不断上升的用户量会使得企业的「估值」提高,市场预期在未来企业一定有办法把这些流量变现。因此,投资人就愿意投钱。

而且,未必非得等到企业想到变现办法,投资人才能挣到钱。只要企业的估值是不断提高的,那么它的股价就在提高,投资人完全可以把持有的股权抛售,从资本市场上获利,只要有另一个投资人愿意接盘,是完全可以成交的。

从瑞幸一开始营业,民间就有传言说瑞幸每卖出一杯咖啡,不仅不会赚一分钱,还会亏一杯咖啡。后来好点了,又变成了每卖出一杯咖啡,亏半杯咖啡。

但不管它亏几杯了, 不重要,瑞幸疯狂的开店速度和用户增长率,这个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只要这个东西保持住,它的估值还是坚挺的,就会有投资人愿意继续投钱。

因为只有这个梦造的够大,才有更多投资人愿意相信这个估值(也就是未来能变现的可能),手上的股权才更容易抛售变现。

所以,瑞幸的模式与当年的360也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互联网思维的巅峰之作,只不过一个是纯互联网领域的颠覆,一个是对实体产业的颠覆。

 越来越失效的互联网思维 

如果你留意一下,会发现这几年「互联网思维」提的越来越少了。很简单呀,大部分这类创业项目都赚不到钱,投资人也开始变得越来越谨慎。反而这几年什么「流量变现」这类概念提的越来越多了,毕竟,商业最终还是要用盈利说话。

其实,所谓的「流量变现」也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说的还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事,就是千百年来人类最熟悉的商业模式:无论你做什么生意,得赚钱啊。卖鞋子也好,卖杯子也好,卖虚拟商品也好,卖了得有利润啊。

如果我今天做抖音拍视频火了,坐拥百万粉丝,明天我突然卖起衣服,卖起鞋,妄图收割这些流量,进行流量变现,真的一定会成功吗?可能过去真的会,但至少现在来看,已经越来越难。

所以,在今天这种靠编故事、炒概念再也难以奏效的环境下,一些古老的商业模式反而依然具有巨大的活力。

当瑞幸退市后,越来越多投资人不会再愿意继续烧钱,小蓝杯的优惠券、低价策略还能维持多久呢?当没有价格优势后,大家到底会选小蓝杯还是星巴克呢?

星巴克虽说有点贵,但却是典型的传统模式,每卖一杯都有利润,利润可以用来发工资,提升产品品质、服务质量,可以开更多店。

这也让我想到了一个民族品牌「老干妈」,老太太可以说是坐拥上亿的流量了,但坚决不上市,不靠资本市场赚钱,就是简简单单地卖一瓶辣椒酱,赚一份钱,也照样把生意做的很大。

       

 两种商业模式 

如果要分个类,我个人认为所有的生意大体有两类模式,一种是靠主业赚钱的生意,一种是不靠主业赚钱的生意。举例来讲,前者就是「老干妈模式」,后者就是「瑞幸模式」。

股神巴菲特的老搭档查理·芒格说过,万事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极简的模型。所有的生意拆分开来,无论再怎么花哨,也就基本上是这两种类型。

我的很多客户问过我一个问题:为什么差不多的产品,有的保险公司卖的特别贵,有的保险公司卖的特别便宜?我试着用上面的模型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但凡是市场上比较老牌的公司,同等产品的价格基本是差不多的,当然,相比很多年轻公司,产品价格也是偏高的。

大家想一个问题,如果一个新企业进入一个市场,这个市场已经有了很多巨头,它想占据一席之地,该怎么办?

一般的商业策略肯定是做市场细分、差异化竞争,对吧。但是保险这种商品又非常特殊,由于受到严格的监管,各家保险公司的产品都不会有特别本质的差异。

那么,老牌公司为了保持长期竞争性,要的是规模和利润,新进企业想获得一杯羹就只有一个办法:低价。然后,用低价吸引更多的客户,短期快速提高市场占有率。

价格定的低,是以牺牲利润为代价的,所以这类公司的「资金偿付能力」(一个衡量保险公司资金实力的重要指标)就不会很高。

长期不盈利也不是个事,到底怎么解决呢?一个还是靠投资人。毕竟保险公司的牌照非常值钱,不是谁想开谁就能开的,想投资保险公司的人还是非常多的。

另外一个,保险公司收了钱并不是马上需要理赔的,账面上会留有大量现金,可以用于再投资,通过资本市场赚到钱,弥补主营业务不赚钱的坑。

这样看来,老牌公司是不是特别像「老干妈模式」,卖一单赚一单的钱;新进企业是不是特别像「瑞幸模式」,主营业务不赚钱,靠资本市场赚钱?

麦子倒不想评价两种模式孰优孰劣,放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存在即合理。麦子只想从一个更长的时间跨度来看这个问题。

大家都知道,巴菲特是很少投科技企业、互联网企业,投的都是类似喜诗糖果、可口可乐这种非常传统的企业。为了这个事,也有很多年轻的投资人嘲笑过巴菲特。

但这么多年过去了,真正能稳定几十年都以20%以上的复利赚到利润的人,又有几个呢?很多机会只是看起来很美好,抓短期可以,可长期呢?

最近几年有一家公司特别火,叫「奈飞」,它是一家纯互联网公司。但你如果看它的历史,会发现这家公司极度的简单,就是靠拍视频、卖会员赚钱,没有任何酷炫的「互联网思维」玩法,利润却高到惊人。

虽然商业模式很简单,但是壁垒极高,因为可以把所有的资源集中在主营业务上,打造更好的产品,获得更好的口碑。往往看着越简单的模式,做起来才是最难的。

大家仔细思考一下,那些大讲特讲新模式、互联网思维的人,哪个心里不是想着快速变现、快速成功呢?关键是,哪又会有那么多快速成功的故事呢?

最后,留给大家一道思考题:面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你会如何为自己设计商业模式呢?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答案,与麦子互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