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豪”刘禹锡:用被弃之身打造励志流量

 写乎 2020-09-14

作者必看:

采用即有稿酬,每月6000元等着您:《阅读悦读》作者奖励标准(2019年第一版)和征稿选题

作者:宋执群

(一)感怀被贬的诗作,携带顶级励志流量
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唐朝两位著名的诗人刺史于辞官返朝的路上在扬州相逢了:刘禹锡罢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任返洛阳,白居易结束苏州刺史任归洛阳。他乡遇故知,两人悲喜交集,携手走进一家饭馆,把酒忆旧。
面对满头飞白的同龄老友,已经喝高了的白居易眼噙泪花,率先情绪失控,忍不住吟诗感叹:“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的诗一向晓白好懂,意思是说:让我们这两个老头子共饮同唱,发发感慨吧。你这个才华一流堪称国手的大诗人,命运却如此不堪。眼看那些不如你的人都一个个升官荣耀,只有你被贬在穷山恶水虚度光阴,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
刘禹锡放下酒杯,凝视着窗外挽歌般的落日,感慨万千地回应道: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是啊,我谪居巴山楚水那荒凉的地方,算起来都已经二十三年了。“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两句诗含着两个重要的典故:一是“闻笛赋”,讲的是晋朝的向秀和嵇康是好朋友,曾经一起打铁。后来嵇康被杀害,向秀写了《思旧赋》讲述邻人之笛,以此来怀念嵇康。二是“烂柯人”,讲的是晋朝时的王质入山伐木,见到有人在下棋,就看了一会。可等到他回家的时候,发现已经过去了几代人了,于是后人用此典故来表现人世沧桑。刘禹锡表达的是,二十三年过去了,如今回来恍若隔世,不仅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人事也已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但伤感归伤感,面对老朋友对自己遭际的不平,刘禹锡却异常豁达地宽慰他: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你看,沉船的边上,不还有千帆竞发,病死的树前,不还有葱绿的万树勃发着春绿吗?听了你刚才的歌吟,我也很有感慨啊。都不说了,就让我们再干一杯,借杯中的美酒来提振精神,向前看吧。
从此,这首感怀被贬的诗作就带上了励志的顶级流量。人们在遭遇挫折、失意落魄时,总会吟诵着它来宽慰自己,并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重燃心中的希望之火。
是的,一个能让人活下去的最大动力吧就是希望嘛。而刘禹锡的这首诗,正像黑暗中的烛火,驱散了人们心头的绝望,因而就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千百年来人们对付逆境时首选的一剂精神良药。

(二)家道中落,凭才华自救
后来,被人们视为“诗豪”的刘禹锡,出生于中唐时代的公元772年。虽然他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但关于他的出生地仍有河南洛阳,江苏徐州和浙江嘉兴之争。没有争议的是他名门之后的身份。
他的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七代祖刘亮,是北朝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其父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但到刘禹锡时,这一名门望族已日渐衰落。他的父亲在嘉兴也只做了个小官。
一个大家族家道中落后的有为后代,大多信奉“知识改变命运”,也只好凭借才华自救。刘禹锡也不例外,他很小就开始刻苦研习儒家经典和诗赋,犹在作诗方面显露了特别的才华。在他随父寓居嘉兴期间,少年刘禹锡常去吴兴拜访江南的两位著名诗僧皎然和灵澈。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意思是说,那个时候,他垂着少儿前额的短发,双手捧着笔砚,陪侍他们吟咏。他们都说,这个孩子可教化,有前途。
皎然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与当时的名士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常有诗歌唱和,并著有诗歌理论著作《诗式》。灵澈也是皎然朋友圈里的重要诗友。能得到这两个重量级人物的夸赞,少年刘禹锡深受鼓舞,而这一少小时的经历对其后来哲学思想的形成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学成之后,十八岁的刘禹锡离家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博得了很高诗名。二十一岁时,与后来的文坛巨擘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校勘经史的九品官)。这时,他的才华被高官淮南节度使杜佑看中,被邀请为他的掌书记(机要秘书),从此真正步入仕途。
公元805年,唐德宗卒,唐顺宗李诵即位。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等有志改革安史之乱后的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兴起“永贞革新”。已经官至监察御史(最高检察院检察官)的刘禹锡得到王叔文器重,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眼看就要登上政治生涯的巅峰。
然而阻挠变革的敌对势力太强大,革新仅仅进行了146天,便以失败告终。唐顺宗下台,唐宪宗上位。王叔文被赐死,其他参与革新的人都通通被贬到边远地区做司马(地方长官)。刘禹锡也从朝中重臣一下跌落成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自此开启了人生的被贬模式。

(三)“桃花”是他命定的劫难
在朗州贬居十年后,刘禹锡被召回京城等待重新分配工作。一日无聊,他就约上好友柳宗元沿朱雀大街去玄都观欣赏桃花。也活该他是个诗人,看看也就罢了,偏偏忍不住春花的烂漫诱惑,非要赋诗感慨一下: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玄都观桃花》
感慨的是:哎呀,看看这玄都观里的上千棵桃树,都是我刘禹锡被贬以后栽的啊。哪知道,他的这一小小感慨被政敌歪曲出了异味。他们拿着这诗去皇帝那里告状,说圣上你当年就是通过逼宫上位的,这刘禹锡是在影射讥讽你呢。
猪头皇上一听,火冒三丈,想都没想就降旨让他滚。结果刘禹锡不但没分配到好工作,没等脚跟站稳,就再一次被贬到荒寒到鬼不生蛋的播州(今贵州遵义)去了。接着又连续被贬到连州、和州,一口气把他折腾了十三年,直到大和二年(公元828年),皇帝换成唐文宗了,才再次把他被召回长安。

然而,人的命,天注定,每个人似乎都有命定的劫难。仿佛早已编程好的基因一样,“桃花”犹如埋伏在刘禹锡生命历程中的一口陷阱,暗暗地操纵着他的一生。
让人抓狂的是,又一个春天来了,玄都观的桃花又开了,刘禹锡又忍不住去了玄都观,更可怕的是他那提笔赋诗的老毛病又犯了,又写了一首诗: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再游玄都观》
这回感慨的是:历尽流放的岁月,玄都观的桃花早已开谢已让位给盛开的菜花。原来那些种桃的道士已经不知道哪里去了,但我,这个从前来过的刘郎又来了。熟悉刘禹锡遭遇的人都知道,他这首诗实际想说的是,别看当年你们在官场上整我时翻云覆雨,不可一世。但随着朝代更迭,你们这些弄臣消失得影子都没有了,而被你们踢出好友群的我,却在历经苦难后,仍然在坚挺地笑傲人生。
可以想见,这首诗传开以后,新一代的弄臣会有多么不爽。结果像上次一样,为了把刘禹锡这样的另类从朋友圈删除,他们故伎重演,拿这首小诗大做文章,鼓动皇上又把五十七岁的刘禹锡外放到苏州、汝州、同州去做刺史,到他七年后他死了,才追赠他一个户部尚书(财政部长)的官职。

(四)诗人哲学家
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五十二岁的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通判(农业和公安局长)。县长看不惯他,就让他从初来时的三间三厢的居所搬到了只有三间房的茅舍。
面对茅舍门前的滚滚长江,刘禹锡却心情很好地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县长知道后又让令他搬到另一处的两间茅屋内。哪知那里又有一条小河,而且河畔杨柳依依,刘禹锡又很受用地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这下县长火大了,命人把刘禹锡赶到一间仅供容身的小屋,还叫人抬了大石头挡在小屋的门口。
不料刘禹锡见到那块巨石却两眼放光,围着巨石连连叫好:“难得,难得,我要好好写篇文章,刻在这块灵石上面。”
于是转身回屋,奋笔疾书,写下了下面这篇如今挂在万千中国人家中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篇文章之所以被传诵千年,如此为中国人喜爱,是因为其蕴含的超凡脱俗的哲学意味。
说刘禹锡是诗人哲学家,应该没有什么问题。除了前面说过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和后面要引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还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等等大量饱含哲理意味的诗句。这些诗简明易懂,却含义深刻,犹如我们人生的寓言和谶语。
更何况他还有货真价实的哲学著作《天论》三篇。在这部著作中,刘禹锡论述“自然与人”的关系,认为天与人各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人却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长期的被贬和流放,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入思考,把他的脑回路镌刻得比常人更深,使他能够超越一己的悲欢,参透了人生世相,并将内心的痛苦升华成了伟大的忧伤。

(五)永不衰竭的唐诗美信号
如果说刘禹锡曾创造了顶级的唐诗流量,那么他创作的唐诗美信号则穿越着时空,并永不衰竭地传播到了今天。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
这是刘禹锡流传最广的一首诗。它通过乌衣巷在历史长河中的兴衰和巨变,形象地表达了时间的无情和历史的无常。乌衣巷位于东晋首都建康,今南京秦淮河的南岸,是当时王公贵族聚居的上流社区。因曾是三国东吴的禁军所在地,而禁军身着黑衣,所以被称为“乌衣巷”。到东晋时北方望族王导、谢安两大门第南迁于此后,引来一众豪门争相置地建宅,一时高官显宦云集,官宦子弟“乌衣郞”挤满街巷。据说从乌衣巷跨越秦淮河的雕有铜雀的朱雀桥重楼即为东晋政治家、名士谢安所建。
再看一首他的代表作: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怀古》

和上首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在追怀旧事中,感慨物是人非的苍凉。作者借西晋灭吴的历史事件,抒发自己对难料的世事,永恒的时光和短暂的人生的感悟。诗很好懂,只“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两句描写了一个历史事件,需要解释一下:说的是当时的东吴,为防御晋武帝的征讨,曾在西塞山一带筑营垒、设江防,并用铁锁链横截长江,以阻挡王濬的楼船。但王濬用数十木筏,上载麻油火炬,烧融了铁链,直抵金陵城下,迫使吴主孙皓举“降幡”投降。
刘禹锡的一些绝美诗作,还叠印着他的经历和情感的历史。比如,走在风雪弥漫的被贬穷途,他不是抱怨自己的不幸与委屈,而是感动一户农家对他的收容,深情地为主人写下一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用饱含温度的诗笔勾画了一幅风、雪、夜、归人的温情画面: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落日时分,苍山显得那么遥远;天寒地冻时节,落满白雪的草屋显得那么贫寒。柴门外传来了犬吠声,草屋的主人冒着夜晚的风雪归来了。
这首记录投宿经历的诗作,关注的不是自己的困苦,而是乡野人家的生存境况,充满着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在失意的人生中,仍不失对底层草民的悲悯关怀。
“诗豪”刘禹锡的一生真的让人感叹:在他看来,被贬二十三年的厄运仿佛与自己无关。在同僚你死我活争抢官帽的时候,他却安身穷乡僻壤,心安理得地发射着意味深长的唐诗美信号,充满温情地加持着身处逆境的朋友们。

【作者简介】宋执群,生于一九六零年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梅雨》《望海门》,长篇文化散文《锦上姑苏》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