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众不同——闽南建筑的特点

 古建秦 2020-06-08

(一)地域性

       闽南地区依山傍海的区域环境,特殊的气候和自然条件,造就了其独有的地域文化,从而形成与众不同的建筑风貌。

       以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一一红砖大厝为例,这类建筑深受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也以合院形式布局,讲究中轴对称,但它们在建筑材料、屋顶造型、建筑装饰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在建筑材料方面,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通常以木构为主,而闽南地区盛产白色花岗岩,传统民居建筑也大量使用这类石材;中国传统建筑大量使用青砖灰瓦,而闽南民居建筑则普遍使用红砖红瓦(板瓦和筒瓦)。白色的花岗岩与红色的清水砖两种建筑材料的有机组合,使闽南民居建筑在墙面表现形式上具有出砖入石的特点,在色彩上形成既对比又和谐的效果。闽南民居屋顶造型普遍采用人斜面成凹曲线,两端为高高翘起的燕尾脊,如果是五间起的大厝,屋顶会多出两条燕尾脊,不同高度的燕尾脊相互穿插,其造型结构体现了闽南建筑独特的韵味,而中国传统建筑则很少使用燕尾脊。闽南民居建筑重视细节装饰,充分发挥砖雕、木雕、石雕、泥雕、彩绘等民间工艺的作用,使其墙面和屋顶均具有鲜明的装饰美感,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形成闽南特有的地域色。

       近代以来,由于受到海外文化的影响,闽南建筑在材料和表现形式上也兼容海外建筑的一些特色,但是即便是现代私人别墅,仍然具有传统古民居的建筑风格。

(二)多样性

       闽南地区建筑种类繁多,堪称建筑文化的聚宝盆。除了传统民居建筑,还有各类欧式建筑、中西合璧的建筑、宗教建筑和祠庙建筑。民居建筑数量最多的是红砖大厝、土楼和土堡,近代以来,在闻南城镇地区还出现手巾寮、竹篙厝等街屋。


       厦漳泉三地的建筑都属于闽南建筑的范畴,建筑风格基本相同,但各地因为地域条件的差异,又有各自建筑的特点。泉州地区的古建筑带有“皇官式”的建筑风格,例如瓦筒(半圆筒形的瓦)这种建筑材料,在泉州古建筑中就比较常见。漳州传统建筑材料主要是原生木、红土壤或土坯砖、窑烧砖瓦和花岗石。厦门由于早期作为通商口岸,西方殖民者的涌入,留下较多欧式建筑。闽南山区和沿海地区,在建筑风貌上也有所不同。以民居建筑为例,在闽南山区,如安溪、华安、长泰、南靖等地,为适应山区多丘陵、台地的地形特点,在合院方面流行三间起、五间起的虎头厝,后来发展为五凤楼。

(三)传承性

       闽南建筑文化既承载了中原文化,又兼具闽越文化和海洋文化,同时闻南建筑文化也随着闽南人的脚步播迁至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华人聚居地。

       闽南建筑对合湾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早在唐代,浯洲岛(今金门岛)即因陈渊率众前往牧马而得到开发。宋乾道(165-1173年)与庆元年间(1195-1200年),泉州宦族先后到金门开发山海之利。明末清初,郑芝龙两次大规模招募闽南贫苦农民前往台湾垦荒;郑成功、郑经父子治台期间,大批间南子弟兵经厦门进入台湾清朝统一合湾后,又有大批闽南人东渡台湾。几次移民高潮,加快了台湾地区的开发。在建筑方面,台湾的建筑风格受闽南建筑影响极为深厚。台湾岛内和金门、马祖、澎湖等地都有闽南风格的民居建筑、寺庙建筑,例如在金门,有一个名为鹿港的地方,被称为“泉州街”,其民居建筑同泉州地区极为相似。台湾的寺庙建筑也与闽南地区一脉相承。

入宋以来,闽南地区战祸较少,社会比较安定,人口迅速増加,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闽南人(主要泉州人)开始出洋定居;明清时期,由于战乱、倭患、海禁、迁界、水旱等人祸天灾,大量泉州人出洋到东南亚等地谋生。闽南移民主要集中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印尼的巴达维亚城、泗水、三宝垄,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槟城、吉兰丹,以及新加坡等地。闽南建筑文化也在东南亚各国的华人聚居地得到弘扬,例如马六甲周边地区的天福官、青云亭等华人庙宇及华人会馆的建筑,都与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类似。闻南建筑文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华人所在国的建筑,比如在菲律宾,也有许多干栏式建筑,印度尼西亚也有许多中国式的砖瓦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