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名特级教师所达到的生命“高度和潜能”

 江山携手 2020-06-08

暑假里,我给许多老师推荐阅读书目,其中一本便是《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作者是闫学老师,她是我敬佩的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钱理群教授在评论已故马小平老师时曾经说过:“不要看轻中学教师的意义和价值,更不要低估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他的生命力量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潜能。”我经常套用这句话对小学老师说:“不要看轻小学教师的意义和价值,更不要低估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他的生命力量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潜能。”我说这话的时候,想到的是斯霞老师、霍懋征老师、李吉林老师、窦桂梅老师等当代一大批杰出的小学老师,当然,闫学老师也是其中之一,这本薄薄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就足以证明其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高度和潜能”。

我一直在中学工作,和小学语文界基本上没有接触,因此和闫学老师交往不多,不过,她的这本小书却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她对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评价同样也是我的感受:“在他的著作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悲悯的情怀,对心灵的关切,对人性的尊重,以及永不言弃的理想与信念。这些蕴涵在无数个鲜活而细腻的案例中,是我们感受到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尊严,感受到作为一个教室的悲欢与优乐。”三十多年来,我不止一次地读过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全部中文译本,每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曾这样说过:“我每次捧起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我甚至会忘记自己是在读书,而是正徜徉在情感的无边原野,飞翔在思想的万里晴空,品味着一首首灿烂的教育诗篇,观赏着一片片绚丽的人文风景……”感谢闫学老师,让我重温了这样美的享受。

闫学老师这本书迥然有别于我读过的其他专家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如果说那些著作是纯粹的从理论上来研究——这也是有意义的,那么闫学老师则是以一名普通的中国教师的立场来感受、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注意,这里我在“教师”之前加了“普通”和“中国”两个定语,意在强调这是一线教师的理解,这是立足于中国教育现实的解读。正如作者在该书后记中所说:希望“能从一个教师的立场,结合自己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解,紧密联系当下中国教育的现实做一些思考。”而这,正是《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最大的特点。

作者试图从五个方面和读者分享苏霍姆林斯基:“教师的智慧是照亮前方”“教育就是升高免疫力”“以天地为课堂”“用一辈子备一节课”“世界上的一切都与你有关”。而这五个方面分别是谈苏霍姆林斯基著作中的课堂教学、人格教育、教育的全面性与丰富性、教师素养与教师成长、教育的人性之美与人类之爱。特别要指出的是,闫学老师没有简单地罗列苏霍姆林斯基著作中的相关文字,或理性地进行阐释分析,而是以散文随笔的行文方式,谈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与做法,谈自己的经历,谈其他老师的案例……夹叙夹议,娓娓道来。虽然是谈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解,但闫学老师绝不是一味地重复教育家的思想,而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在表达对巨人崇敬的同时也表达着自己的教育理解。融情感于思考,寓思考于叙述。

比如“教师上课就是表现自我”一节,作者先从著名学者成尚荣的一次提问说起:“你认为名师是否应该有鲜明的教学风格?”作者做了正面的肯定回答,并明确提出:“我个人追求一种如茶般幽远芬芳的课堂教学风格。”然后作者谈了名师教学风格的意义,并强调“教育工作也应该有鲜明的风格”,不但名师应该有自己的风格,普通教师也应该有自己鲜明的教育教学个性。由此作者谈到了苏霍姆林斯基对他眼中优秀教师的赞叹:“他们的教育技巧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表现自我,即把自己的精神财富展示在学生面前。”而这里,闫学老师自然又引出一个关键问题:教师本人是否有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于是,她又讲了民国时期重庆南开中学一位叫“孟志荪”的语文老师:他渊博的学识,他丰盈的思想,他雄辩的口才……由老一辈教师的精神世界和课堂境界,作者又谈到今天新一代教师的成长:如何处理好“学习名师”与“形成风格”之间的关系?接下来,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课堂情景:“他不仅是一个教育家,同时又是一个作家、诗人,他正是在自己的课堂上给孩子们打开了一个异常丰富、迷人的精神世界。”最后闫学老师以自己引发争议的一个课案《冬阳童年骆驼队》为例,表明了自己在这堂课中所体现出来的鲜明的教学个性、智慧与精神:“主张此课教学的立足点不在‘知识’,而在于感受氤氲在文字中的丰富、唯美的情感内蕴,从而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就这样,闫学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出发,经过中国现实的教育实践,回到自己的理解,最后得出结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展现的是自我的智慧与精神。因此,我们每时每刻都应该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最终把这完全属于自我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坦率地讲,读到这里,我在心里也琢磨了一会儿,我觉得这个话题还有讨论的空间,但无论如何,闫学老师这样贴着地面、贴着心灵解读苏霍姆林斯基,让我感动;这样建议老师们“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对今天的中国教师是富有指导意义的。

因此,这本《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决不是那种“理论二手贩子”式的小册子,而是一本紧扣中国教育田野且富有个人独到见解的著作——

“美好的、符合人性的教育毕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它是一种信仰,一种激励我们的力量。人总是向往光明的,为了人的教育也同样应该如此。只要我们把人放在第一位,我们就一定能够突破当下坚固的壁垒,教育的天地将变得广阔而充满魅力。”(《以天地为课堂》)“打破学科界限,具备开阔的视野,是一个优秀教师区别于一般教师的重要特征。如果说深湛的专业知识是一个优秀教师必备的底色,那么开阔的视野则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需的空间。”(《每一个老师都应该成为学校的骄傲》)“每一个父母、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懂得,在我们非常看重的那些东西之外,还有更为宝贵的东西,比如善良的心地,那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核心所在,那是已经在我们的教育价值体系中被忽略很久的东西。要让‘善良’这一人性中最美好、最珍贵的东西在童年时代就扎下根来。我们的孩子,他们应该成功,但更应该善良;他们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善良。”(《让善良在童年扎根》)“始终去寻找那个未被发现的领域,坚信可以找到它;然后浇灌这一丝萌芽,使之长大;鼓舞这一星火苗,让它猛烈燃烧。这就是教师在这过程中应该做的事情。”(《让学生喜爱你的学科》)

……

这样的观点,这样的文字,如此地打动我,不仅仅因为闫学优美的文笔,更因为她真诚的情怀。我是在读闫学老师,好像也是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甚至是在读我。或者说,在阅读中,闫学老师和苏霍姆林斯基,还有我,已经融为一体。

不仅仅是闫学老师和我,我相信,所有用整个心灵去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者,都会感到自己与苏霍姆林斯基天衣无缝、浑然一体的精神契合。今天,闫学老师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让我想到了我曾经说过并更加坚信的一段话:“尽管中国不是苏联,我们所处的时代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年代也有很多不同了,但是,教育的人道、人情和人性是跨越民族的共同追求,人的发展和人的幸福是超越时空的永恒主题。只要人类存在一天,教育就会薪火不灭;而只要教育不消失,苏霍姆林斯基的魅力就不会衰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