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第一辩——鹅湖之会:唯心主义的“内斗”,理学与心学的交锋

 我的书摘0898 2020-06-08

引言: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十分特殊,从泛化的意义上说,两宋没有完成实质上的中国统一,南宋更是偏居东南一隅。但由于两宋时期的经济得到了极大进步,而由此导致城市扩大和新兴市民阶层的兴起,宋代在文化、思想和科技等方面取得了旷古烁今的成就,其中在思想文化层面产生了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大发展、大繁荣局面,由此产生的碰撞,也擦出了剧烈的火花。

在南宋时期,经济发展又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因此相继出现了如杨时、朱熹、陆九渊、陆九龄、林希逸等大思想家,他们学识渊博、门生众多,学问自成一派。有时各家席地而坐谈经论道,便成为自战国 “稷下学官”以来的又一文化饕餮盛宴,各家在碰撞中产生的成果堪为中国思想史的瑰宝,而在这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当属“鹅湖之会”。

千古第一辩——鹅湖之会:唯心主义的“内斗”,理学与心学的交锋

图|临安皇城熙攘的街道

一、缘起于“鹅湖”之前

宋代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巅峰时期,在经济发达的基础上,在思想层面便衍生出了许多流派,营造出一种“百家争鸣”的氛围,各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言,宣传自己的学说和主张,诸位学者关注的焦点即在对影响中国十分深远的“显学”——儒家思想学说的立论上。可以说,儒学在宋代的发展到达了一个巅峰时期。典型代表是在这个过程中由“儒学”衍生出最重要的一个分支——“理学”。“理学”在经过北宋程颐、程颢两兄弟的不懈发展后,到了南宋时期,师承“二程”思想的朱熹成为研究“儒学”的旗帜人物,同时也成为以客观唯心主义为核心的“程朱理学”之集大成者,其思想所产生的影响,甚至让“理学”成为了宋代乃至元明清三代的官方哲学。后世人称朱熹为“朱子”、和 与孔子齐名的“万世宗师”,可见其地位之显赫。

而陆九渊则被视为宋代“心学”的鼻祖,他在本时期与朱熹在学问上并驾齐驱。但陆九渊的学说主要是以主观唯心主义为特征的“心学”。他上承袭孔孟之义理、下启明代王守仁之思想,他的思想虽然不想朱熹影响浩大和深远,但是对中国底层社会和韩国、日本等国的社会变革有深远影响。正基于这种,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六月,在吕祖谦的倡议下,为调和“理学”与“心学”的义理分歧,朱熹与陆九渊兄弟相会于坐落于江西省铅山县的朱熹临时住处——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立场展开了一场写入史册的辩论。《陆九渊集》记载:

盖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所适从。

千古第一辩——鹅湖之会:唯心主义的“内斗”,理学与心学的交锋

图|鹅湖书院遗址

二、以“理”为核心、以“教人之法”为核心的辩论

朱熹与陆九渊的第一重辩论,即围绕“理”的性质展开。朱熹作为理学形成的核心人物,他认为“理”是万物生长的本原,而“气”只只可以看做构成事物的材料,不占重要的地位。因此他主张以天理来限制人欲,以道心来主宰人心,即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并以此来调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而陆九渊则认为“心性”没有区别,应做到“理心合一”。陆九渊把儒家的思孟学说同佛教的禅宗思想结合起来,主张“理心合一”,应由内向外贯彻至万物,认为“心”是万物生长的本原。

千古第一辩——鹅湖之会:唯心主义的“内斗”,理学与心学的交锋

图|鹅湖寺内部景色

朱熹与陆九渊的第二重辩论,即围绕“教人之法”,即对“认识论”(认识事物的过程)进行讨论。两者分别从“理学”和“心学”的立场出发,开展辩论。

关于这个问题,朱熹认为应必须强调“格物致知”,因为在他看来认识事物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要“格物”,即要深刻的了解和学习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其次是“致知”则就是要已经认识的规律充分加以运用,因此主张“理兼体用”。格物和致知是认识事物的一个过程、两个方面。因此要多观察事物,多吸取前辈学人的经验,并根据学习的程度,充分运用到实践之中,并加以系统的认识、综合与总结,最后得到经得起考验的客观规律。

而陆九渊兄弟则主张由内入手,从“心即理”的角度出发,认为认识世间万物的本质,就是认识到其“内心”。如果对这一事物发现了其本质,那就不用去多观察事物,也不用多读书,如果以“发明本心”出发,就可以通晓万物之理。因此,修养自身,提高德性是认识整个宇宙宏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总之,陆九渊反对以多读书来得到真理,而以“心即理”作为成为圣贤的必由之路。《陆九渊集》记载:

若谈及教人,二陆意倡明人之本心,后使其博览。

千古第一辩——鹅湖之会:唯心主义的“内斗”,理学与心学的交锋

图|鹅湖之会

最后,据史料记载,这场“鹅湖之会”持续了三天,双方分别从“理”和“心”的角度出发进行了激烈的辩论,结果谁也没有说服谁,最终没有什么结果,但据当时学者称,陆九渊兄弟二人在这场辩论中占据了上风。但是抛开结果来看,这是中国思想史,乃至哲学史上的一次堪称绝唱的讨论会,其进步意义,不能以单纯的以结果进行衡量。

三、良知乃出于天,故明心可见性

“鹅湖之会”一直被历代史学家视为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扬名的讨论会。其实质:就是在宋代儒学的长足发展下,两个不同的分支进行辩论。即以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以陆九渊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之间展开的大讨论。

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主义的典型范式,由于朱熹提出的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思想观念,符合封建统治者的阶级利益,因此备受推崇。同时,朱熹也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与适用性,更能适应封建国家管理下的具体需要。因此,在宋代,乃至元明清三代都属于官方正统思想和正统哲学,正因为朱熹对儒学进行了适合时代态势的发展,顺应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朱熹本人也得以享祀孔庙,成为受供养的“大成殿十二哲者”之一。

千古第一辩——鹅湖之会:唯心主义的“内斗”,理学与心学的交锋

图|朱熹像

而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思想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发展高峰,有一种观点认为,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才是儒家学说的真正代表,其实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进步性。通过“鹅湖之会”我们可以看出,陆九渊的“心学”思想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与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相互竞争的结果,朱熹所说的“理”,主要偏重于探讨宇宙自然起源的宏观方向,而陆九渊的“心”则偏向个人身心的修炼,虽然理解不同,但都是对儒学的一种诠释和解读。随着时间推移,陆九渊的学说到了明代收到了以王守仁为代表的学者的推崇,在后代又多了一层反对封建统治和礼教的含义,因此,被后人统称为“陆王心学”。虽然不是官方正统哲学,但是陆九渊的学说在明清民间备受推崇。

千古第一辩——鹅湖之会:唯心主义的“内斗”,理学与心学的交锋

图|陆九渊像

我们结合事物发展规律和纵观历史发展的事实可以看出,朱熹和陆九渊的思想学说在不断的摩擦、冲击、辩论中不断升华之外,更有一种互相吸取对方理论精髓以补充自身学说的现象,而这种现象,恰恰是思想文化发展的原始驱动力。

结语

“鹅湖之会”是一场中国思想史上的丰碑,但更是宋代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在思想文化层面上的反映。“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碰撞,构成了宋代乃至元明清三代的哲学争论基本架构。但受制于元代落后的思想文化发展水平和明清两代高度思想钳制的困局,下一次的可以与“鹅湖之会”相媲美的思想文化层面争鸣与碰撞的出现,就是逾九百年后的“新文化运动”。可以说,“鹅湖之会”所带来的的进步意义不止体现在思想文化层面,更是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的催生结果。


参考文献:

《宋史》

《四书章句集注》

《陆九渊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