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语

 新用户47177550 2020-06-08

母语 

商震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叫《母语》,全文如下:

在布拉格,耳边听到的是德语、法语、捷克语,偶尔也会听读英语,很难听到汉语。找不到说汉语的人,我便像一个孤儿。

看到一家餐厅,用汉语写着“中华饭店”,我走了进去。老板和服务员都是欧洲人,都不会说汉语。老板看我像中国人,就冲后厨喊了一嗓子。

一个穿着工装的厨师和我说起汉语来,他是中国台湾人。他说:“我不会烧东北菜。”我说:“只要是中国菜,你烧啥我都爱吃。”

他狡黠地看了一眼老板,说:“你要是不饿,咱俩再说一会儿汉语吧。”

商震用一个亲身经历的小故事,非常透彻地诠释了什么是母语。

首先,母语定义了一个人精神生命的归属感。当人们在与不同国家、民族的人相处时,语言让他们确认彼此族群的归属。遇见说着同一种语言的人,就是找到了彼此共有的精神家园。否则,就如商震所说的:“找不到说汉语的人,我便像一个孤儿。”

一种成熟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语言,不仅仅拥有说出来的语音,还同时拥有写出来的文字。音形义的结合,共同塑造了语言的母性特征,使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认同感和哺育功能。“看到一家餐厅,用汉语写着‘中华饭店’,我走了进去。”这就是母语的力量,看到“中华饭店”四个汉字,就像看到了养育、呵护自己的母亲一样,既亲切温暖,又有安全感,有一种经历了饥寒交迫,终于到家了的感觉。

母语作为一个民族共同拥有的精神和文化密码,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只要是说着同一种语言长大的人,不管出生地在哪里,在异乡相遇,彼此一张口,就相互找到了亲人。“我”是东北人,厨师是台湾人,“我”因为“中华饭店”四个汉字走进了餐厅,厨师因为遇见了“我”,不肯放过“说一会儿汉语”的机会。此时此刻,唯有共同拥有的语言——汉语——母语,才是最解饥渴的食粮。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深切地领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的那轮明月,用这样的文字写出来,用这样的声音读出来,一下子就触动了我们的心弦。这,就是母语的力量和能量。

我在小学教语文。我教的是母语——对了,这种说法其实不合适,母语不是教会的——准确的定位是,我所从事的是母语教育。商震的《母语》,或许能启发每一个从事母语教育的人,应该怎样与孩子们一起学习我们的母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