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燕子》教学设计的优化

 新用户47177550 2020-06-08

注:部编版三下第一单元保留了根据郑振铎的文章改编的《燕子》一文。这是几年前的一组文章,对现在进行教学设计仍然有启发意义。

抓特点  习表达

——《燕子》第一稿教学设计

浙江温岭市松门二小 张莹莹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抓住事物主要特点表达的方法,从读中学写,进行练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字词  “佛、晕”的两种读音组词。

2、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郑振铎笔下的 《燕子》,从哪几个方面写的,还有印象吗?回顾课文内容并板书:外形   为春光增添生机   飞行    停歇

    3、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描写燕子外形的第一自然段。这一自然段是怎样描写燕子特点的呢?(抓燕子独有的外形特点,从部分到整体)

二、品读第二自然段,感悟写法

1、师:《燕子》是一篇优美的文章,它之所以能够这样经久不衰地受到读者的喜爱,你们知道原因吗?(抓住特点,描写准确)让我们走进第二小节,再来感受一下作者写法上的特点。

2.走进第2小节,交流 “抓住事物特点”的描写。

交流出示:“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师:读一读,看看作者从哪里找到了春天?(相机板书:雨、风、柳、草、叶、花)

3. 师:雨是什么雨?风是什么风?柳是什么柳?草是什么草?叶是什么叶?花是什么花?强化感受景物的特点。

4. 师:再读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赶集”本来是指农民们带着农产品从四面八方赶到一个集市上去卖)。这一自然段描写的花、草、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把你脑中的画面描述一下。

引导整体感知,理解“赶集似的聚拢来”这种拟人化的描写所表达的效果。

写出了花、草、叶怎样的心情呢?(争先恐后、迫不及待地想去装扮春天)

5、指导朗读

6、过渡:作者抓住了事物的特点来写,把春天写得格外美丽。小燕子看到这样的景色,会怎样赞叹呢?小燕子(     )地说:“这真是一个(        )的春天呀!”

7、春天已经被花草树木装扮得五彩缤纷了,那小燕子兴致勃勃地赶来,又为春天做了什么呢?(增添了许多生机)

师:你能把这种充满生机的美读出来吗?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品燕子飞行、停歇时的特点

1、师过渡:刚才从第二小节的学习中,我们又一次体会了作者郑振铎老先生在描写的时候,处处抓住事物的特点。接下来,请你们自学课文的三、四自然段,郑老先生又分别写出了燕子飞行和停歇时的什么特点呢?拿起笔做好批注。

2、给足自学时间三分钟,然后交流反馈。

预设:1、飞行动态美:

1)、速度快。

(出示句子)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

点拨:“掠过、一转眼”都让我们感受到燕子飞行速度很快。

“斜着身子”写出了燕子飞行姿态很优美,飞行时的轻快灵活。

“唧唧地叫着”感受燕子飞行时欢快的心情。

指名读,读出燕子的快乐和灵活。

2)、轻巧。

出示句子:

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老师用双手做燕子张开翅膀的样子,用讲台做湖面,做演示,理解“横掠和沾”的意思。

你看,燕子快乐地在天空中,在稻田上,在柳树下,在湖面上飞行,它还会飞翔在什么地方,怎样飞行呢?

同桌互说——交流

朗读。看谁读得能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

2、停歇静态美

出示: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这里的五线谱和音符各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打比方呢?(出示五线谱)图文结合,突破难点,让学生谈谈相似在哪里?

这句话中有个字用得很特别,为什么说是“几痕细线”而不用几根?(这是在远看,看上去淡淡的,隐隐约约)

这些燕子谱成的春天的赞歌会唱些什么呢?

四、关注写法,迁移运用

1、师:这节课,我们不但读懂了课文,也感受了郑振铎老先生用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抓住特点描写了燕子。所以说,抓住动物的特点是我们写好小动物文章的好方法!

2、迁移运用

练笔单子:借助课文插图,抓住事物的特点,把春天描写得更美丽一些。试试吧!

五:布置作业:

1、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在课外再摘抄一些描写春光的句子。

整合环节  言意兼得

——《燕子》教学设计修改建议

 李竹平

从上面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张老师的教学目标定位是比较准确的。但就“表达方法”的习得而言,中年级应该重在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在品读环节的学习内容和活动设计上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也说明张老师对文本内容和语言特色的把握很到位。但是,要使教学既能体现学段目标要求,又能关注文本特性,更学生共同拥有一个简洁生动、轻松高效的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建议一:更加科学地制订教学目标

首先,阅读教学目标的制订要同时关注“三维”,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基础,但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方法的运用。所以目标表述要尽量考虑周全。以第一条目标为例,“理解课文内容”需要方法支撑,边读边想象画面是适合这篇文章的好方法,而更深入的理解需要与有情有趣的朗读相结合,并促成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

第二,教学目标要充分体现学段特点。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学习目标,而“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表达”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定位有点越位了。这篇课文词句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生动形象。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想象、品味,体会燕子的活泼机灵,春天的光彩夺目,从而感受春天之美、燕子之趣,是内化情感,习得语言的必由之径。

建议二:根据文本特性整合教学环节

不难看出,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明快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但是,对文章结构的把握不能停留在弄清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这一浅表层次上。为课堂、为学生服务的文本解读,要善于发现文本结构中的“焦点”,据此提炼出课堂学习中的“主问题”。围绕主问题展开课堂学习活动,能起到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那么,《燕子》一文结构中的“焦点”在哪儿呢?文章第二个自然段在描写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后,紧接着写道:“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读到这儿,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说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呢?联系上下文,细读品味,答案便了然于胸——燕子的外形给人活泼机灵的印象;燕子飞行时轻快优美;燕子停歇在电线上的图景那么美丽——这些,又自然指向了“品味优美的语句”这一阅读目标。

根据上面的解读,如何进行教学环节的整合,使课堂教学结构得到优化,就明朗了。建议将设计中的第二、第三个环节进行整合、简化,围绕主问题展开阅读对话,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内容,将内容的理解与语言的品味融为一体,做到言意兼得。品味语言,体会重点词句描写的画面和表达的效果,着力点放在哪儿,教材后面的思考题是很好的参考。从设计中可以看出抓得比较准确,只是在学习活动设计上要避免分析式的讲解。

另外,结合目标定位的建议,设计中的第四个教学环节就应该舍弃了。即使根据课堂时间的把握,可以安排一个小练笔,也要指向利用丰富的想象把事物描写得生动形象。

建议三:运用语文的方式理解感悟,品味语言

纵观上面重点环节的活动设计,我觉得问题提得碎了些,容易走上“内容分析”的老路。语文的方式和价值主要还是体现在“读”上,像这样语言优美的文本,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朗读”上。有情有趣地朗读,才能更好地感受形象,体会情感,内化语言。首先是自主读,让学生围绕主问题读书感悟,自己领会,自主体验;接着是读中品味,读中想象画面,读中形成语感,通过朗读的方式发现、体悟语言的优美。整合后的第二个环节,在学生自主朗读感悟的基础上,以朗读为主线组织读书活动——发现语言的精妙之处,再通过学生展示读、教师指导读感受语言的精妙,然后美读玩味,促成内化。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师成为真正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体现。这才是生本课堂的应然追求。

品美景  习表达

——修改后的教学设计

张莹莹

学习目标

1.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片段。

2. 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运用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重点词句,学习作者的细致观察和生动形象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把握整体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燕子》。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课题。教师板书,学生练写,提醒学生注意笔画。

2、听写词语:聚集、稻田、荡漾。重点检查指导将“聚、稻、漾”写正确,写美观。

3、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课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根据学生的回顾板书:外形   为春光增添生机   飞行    停歇

    4、我们已经学习了描写燕子外形的第一自然段。这一自然段是怎样描写燕子特点的呢?(抓燕子独有的外形特点,从部分到整体,突出了燕子外形的活泼机灵。)

二、整体赏悟,初识优美

1、师:《燕子》是一篇优美的文章,它之所以能够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你们知道原因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探寻一下其中的秘密吧。读读这篇文章,将你认为写得特别美的句子做上记号,并美美地读一读。

2、展示交流。

1)指名朗读自己觉得美的句子。

2)教师美读全文,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三、品读感悟,言意兼得

(一)聚焦燕子,定位重点

1、问题导读。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教师引导:文章第二个自然段在描写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后,紧接着写道:“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为什么说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找理由。

2、学生自读思考。

3、交流,领会因为燕子外形活泼机灵(第一自然段)、飞行姿态优美(第三自然段)、停歇图景美丽(第四自然段),所以她们的到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4、过渡: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的文字,走进春天,走近燕子,好好地欣赏一番吧。

(二)入文入境,品读内化

1、谈话:春天生机勃勃,小燕子活泼可爱,你最想与大家分享哪部分内容,就用朗读告诉大家吧。

2、顺学而导,品读语言。

根据学生的汇报展示,运用有层次的朗读深入感悟内容,体会生动形象的表达。

1)春天的生机勃勃

①学生朗读,同时出示句子:“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②请再读一遍,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春天的细雨、柳丝是什么样子的,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形成的。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细雨、柳丝的样子,感受春天特点。

③说说你通过这些词句感受到的春天景象。相机引导理解“赶集似的”,并练习有情趣地朗读。

2)燕子飞行姿态的优美

①学生朗读同时出示句子: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②指名朗读。 其他同学评价:从他的朗读中,你听出什么来了?

相机引导感受:“掠过、一转眼”表现出了飞行速度很快。“斜着身子”写出了燕子飞行姿态很优美,飞行时的轻快灵活。“唧唧地叫着”能使人感受到燕子飞行时欢快的心情。

用手做燕子张开翅膀的样子,用课桌做湖面,做演示,理解“横掠和沾”的意思。

③教师朗读,学生倾听,想象燕子飞行的姿态。

④学生展示朗读,激励评价。

3)燕子停歇图景的美丽

学生朗读并出示: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① 你把“五线谱”读得很美,你觉得把停歇着的燕子比作是五线谱上的音符,妙在哪里?

② 老师故意错读,把“痕”读作“根”,请同学们辨析哪个用词更准确。

③ 美读,想象图景。

(三)配乐朗读,整体回顾

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你看,燕子的外形是多么的活泼、机灵。读——(第一小节)。燕子飞行时,为春天增添课生趣,读——(第三小节)。燕子停歇的时候,也似乎在唱着春天的赞歌,读——(第四小节)

四、布置作业,链接课外

谈话:这节课,我们不但读懂了课文,也感受了郑振铎老先生用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抓住特点描写了燕子。课后,请同学们——

1、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在课外再摘抄一些描写春光的句子。

教后反思

张莹莹

经过了初次设计、领会修改建议、再次设计、课堂验证的历程之后,才真正感觉到阅读教学需要的不仅仅是热情,更需要对其有深刻的理解和教学的智慧。这次经历,使我受益匪浅。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我觉得对自己而言,是难能可贵的突破。

一、走出“习表达”的误区

语文课堂上要关注“语用”,习得语言并且运用语言。我一直以为,我们语文老师要善于发现文本写作的秘妙处,然后,然后迁移运用。李老师在修改建议中告诉我,“抓事物特点,写出春天”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越位了,没有关注年段特点。中年级应该重在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听了这个建议后,我意识到自己对于“习表达”的认识存在一个误区。我一直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必须有个“练笔”的教学环节。现在明白,“习表达”不只是“练笔”这一渠道,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年段特点、文本特性而定。郑振铎的《燕子》是一篇散文,文字明快、语言优美。品味、朗读、积累语言才是本课的重点。

二、落实读的重要地位

本课设计在第一稿的时候,更多的是读了后,让学生交流从哪些重点词句中体会到。修改后的设计更多是让感悟和朗读并存,感悟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的重要后,总是最后,还原到各种形式的“读”,读出春天的美丽和燕子的活泼可爱。让“读和悟”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次,读得很充分,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读、感悟后有情有趣地读、整体配乐读;读得有层次,从自读自悟,到朗读品悟,再到美读内化,层层推进,深入浅出。设计的教师范读,更是告诉我们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发挥对学生的示范、引领和熏陶作用,也进一步体现了“生本课堂”中教师的“主导性”。

三、打造整体性的生本课堂

改变原先设计中的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分析的做法,避免落入“内容分析式教学”的窠臼,尽可能实现“版块设计”,整合教学环节,使整个课堂用一条主线串联,保证课堂教学好的的整体性,这是李老师给我的又一个宝贵建议。的确,我的第一稿教学设计,基本是老师领着学生从课文中走一遭,看似步步为营,实则脚步凌乱。看懂了李老师的修改建议后,在课堂上围绕主问题,根据学生的需要展开学习活动,不仅课堂思路清晰,学生也学得轻松,学得投入。这就是主问题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的缘故吧。

虽然,在教学中,主问题“为什么说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呢?”抛出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找理由。开始发现学生有一定程度上的冷场,我心里就有些着急了。后来经过李老师点拨才明白,这种“冷场”,其实是必要的,学生要读懂文本,必须经历一个静读深思的过程。

我还发现,当整个课堂和读紧密相连的时候,对教师的评价、点拨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只有当老师能够机智、科学地进行理答时,课堂上读的梯度才会分明地呈现出来,学生才能收获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课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