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谈文本解读之六:说明文解读与教学

 新用户47177550 2020-06-08

关于小学教材中的说明文解读与教学

说明文是一种实用文体。实用文体具有世俗意义上的功能性,因此在读和写上,都有比较清晰的、规则性的要求。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进行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说明文的中心鲜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语言确切生动。这些对说明文的解释和定位,一定程度上指明了说明文解读和教学的方向。

在小学教材中,选编了不少说明文或具有说明性质的文章,大体来看,无论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说明的对象都是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物或浅显的事理,语言既准确又生动,非常契合小学生的阅读趣味。

解读:说明文属实用性文体

解读说明文,首先要牢记,说明文属实用性文体。即便很多科普小品文运用了比较儿童化的、生动形象的叙述和描写性的语言,也只是为了让说明对象更加形象化,让小读者更容易了解和记住事物的特征,更容易明白文章说明的事理。说明文是不能当成文学类文本解读的,说明文的解读思路要符合文体特征。

说明文文本解读的一般思路是怎样的呢?一般而言,说明文的题目就指明了说明的对象,如《新型玻璃》《鲸》《回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等。从题目开始,读者就会产生一定的阅读期待,比如《鲸》会介绍鲸哪些方面的知识?种类?习性?大小?甚至还有进化等等。所以,说明文的解读,是从捕捉信息和内容梳理开始的,即首先弄明白文章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从哪些方面具体展开说明的。紧接着,就是梳理文本的说明思路。然后要研究的是文本为了将事物或事理说明清楚,具体采用了哪些策略。显然,为教学的文本解读与普通读者阅读说明文的信息理解和辨识是有明显区别的,为教学的文本解读要从思维的角度,研究说明文为了达到说清楚说明白的目的,做了哪些方面的考量,要深入到文本表面信息背后探索信息如何选择、整合和呈现。

说明文的解读,要避免停留在一望而知的信息分析上,要避免用说明方法来贴标签,重点应放在“为什么”的追问上:为什么按这样的思路说明?为什么选用这样的方法说明?为什么用这样的词句说明?以老课文《鲸》为例,解读第一自然段,不能简单地理解文本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鲸的体型之大,而应该研究文本为什么用这样几句话来介绍鲸之大,这几句话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排列,“目前已知”四个字有什么特殊用意等等。这样进行解读,就是回到了本源性的学习目标上来了,即课标所说的:“阅读说明性的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对“要点”和“了解基本说明方法”的解读,要抓住“实用性”三个字做文章。“要点”不仅仅指文章说明了哪些具体的方面、主要的特征、性质,还指其内容选择上和语言上的着力点——唯有在某些方面着力,才符合说明的意图,才是为读者需要考虑;“了解基本说明方法”不是背书,不是用说明方法来贴标签,而是真正读懂为什么要选择这种说明方法,而不选择别的说明方法——方法是为内容和目的服务的。说明文阅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学习目标,那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信息的观察、比较、分析、探究等思维训练,以及对语言的比较、研读,培养科学的精神。这一点课标没有提出来,但很重要。

谈到这里,就需要认真讨论一下一些比较有文学味的说明性文章。这类文章大多出现在中低年级,比如《地球和他的七个兄弟》《花钟》等。说明文的文学味,不外乎体现在说明的拟人化口吻和一些形象生动的词句上,其目的是为了增强说明的效果,让读者更形象地了解事物的特点或事理的逻辑。尤其是面对儿童这样自身对事物的了解和理解更多地依赖形象化思维的读者,更需要这样的“文学味”。根据说明文“文学味”的浓与淡,说明文还可以分为知识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但是,说明文教学毕竟是实用性文体的教学,其目标不在于品味文学性的语言,更不能从文学性的语言中生发出“赞美、感动”一类的情感体验,那就背离了说明文的文体属性,做了无用功,甚至会使学生从文本中获取的信息和事理失真、变形。比如布封的《松鼠》,是一篇比较典型的文艺性说明文,尤其是开头介绍松鼠外形的一段,的确表露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但即便如此,目的还是为了介绍松鼠的外形特点,作者不会因此而挖掘出松鼠某种美好的精神品质来。同样,《蟋蟀的住宅》里有这样一句话:“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我们不能因为其中有“伟大”一词,就从文本中解读出要学习蟋蟀吃苦耐劳的精神来——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教学:识事物,究写法,能运用

首先要说说说明文的学段目标的差异性。课标在中低年级是没有提到“说明性文章”的。但是,一二学段的教材中编排了不少说明文。这是对的,因为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需要阅读到说明性的文章。由于不同学段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一样,语文学习的目标定位也不一样,说明文阅读教学就有了不同的学段诉求。

以《地球和它的七个兄弟》的教学为例,看看低年级说明性文章如何进行学习目标上的取舍和定位。显然,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文本阅读所承载的重要任务,所以课堂上会用大量时间来识记生字,例如“兄弟”“王”“行”等字的教学,音、形、义上,教师都在课堂上下足了功夫。那作为说明性文章阅读学习的目标是怎么定位和体现的呢?其一,获取信息,认识事物,了解知识。认识事物和知识了解是低年级说明文学习的重要目标。低年级认识事物了解知识大多只需要做好提取信息的功夫。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边读边画出地球七个兄弟的名字,再紧扣文本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也就是有关他们的简单知识。找到、了解就行了,不必做文本之外的拓展和延伸。其二,运用信息,进行简单解释。为什么将地球和另外七颗星球称为“兄弟”呢?立足文本内容信息,抓住最后一句话和一个“行”字,让学生懂得它们都是围绕太阳转的行星,这个共同之处让人们是称它们为“兄弟”。从这两点可以看出,作为文体阅读,低年级说明文的学习目标,落脚在基础性阅读上。

第二学段的说明文,依然选择注重语言形象生动的文本,但是在体裁上比第一学段更纯粹。正如第二学段的重点阅读目标,说明文的学习也要注重体会词句的运用,并从段的理解出发感受说明文结构上的条理性。以《花钟》为例,我们就会发现,第一自然段列举了不同时间开放的九种花,表达花开的词各不相同,但都结合了花的特点,词语运用准确生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看结构上,先总后分,分写的句式紧扣总写句,按照“什么时间,什么花怎么开放”来写,思路十分清晰。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用心体验语义之间的联系,感受这种构段和句式的表达效果。《花钟》整篇文章的构思也清晰明了:归纳现象——探索原因——实际应用。这种思路是科学探索的一般思路,可以让学生在梳理信息时还原思路,体验科学发现和研究的一般路径。进一步要做的是,要提升学生处理、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动手设计一个“花钟”,学习课文的方法、应用课文的知识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花钟”。

第三学段的说明文教学要有明确的文体意识了,说明文的结构安排、表达方法成为课堂阅读重点关注的对象,理解基础上的应用成为教学的重点追求。例如学习《鲸》,既可以探讨为什么运用具体的说明方法,还可以从文章的内容选择和结构安排总结可以从哪些方面介绍一种动物,并尝试向大家说明一种动物。文章里说明的知识信息也要在迁移运用中促成深入理解,比如设计新的情境,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设计一份导游解说词,向游客介绍大海或水族馆里的鲸,要先从游客角度预设关心的问题,再根据问题选择课文信息来撰写导游词。

三个学段梳理下来,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只要阅读的是说明文,教师都要在课堂上体现文体意识,教出说明文的味道来。要注意的是,不同学段与文体有关的学习目标不一样,知识能力的侧重点、运用的方法策略等等,也是不一样的。

写留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