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与点评

 新用户47177550 2020-06-08

名师诊所

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

一、说教材

这篇优美别致的短文是北京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它不同于那些纯粹描写景物风情的文章,而是用娓娓道来的语气讲述了自己1935年在德国求学时的亲身经历,描绘了德国家家户户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并用凝炼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最后讲述1980年再次来到德国,再次看到这番情景,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读起来既让人大开眼界,又叫人回味无穷。

纵观全册,第八单元是最后一个教学单元,它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异国风情、拓展搜集资料”。而作为第八单元的开篇课文,并且是讲读课文,文本的诗情画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编者的编写意图、教者的预设生成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更要能做到五心合一,找到共鸣点,形成教学目标:

1、体会文本语言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披文入理,积累语言;

2、感受风土人情美——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3、拓展搜集资料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第六单元中刚学习了“利用信息,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教学时间为两个课时,教学重点在于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德国风土人情;教学难点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文熏陶。

【点评:“说教材”主要指从中观(单元或整本教材)和微观(本篇课文)角度对课文进行解读。解读一般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课文在整本教材或单元中的地位,二是课文内容和表达上的特色,三是文本具体的教学价值。从上述的说课来看,谈到了单元主题,却忽视了单元任务和目标的分析,忽视了文本在达成单元任务和目标中的地位解读;概说了文本内容,却忽视了文本形式,即表达特色的解读;至于文本具体的教学价值,教师似乎是想用教学目标来代替,并没有结合单元整体目标和学生语言文字运用学习的需要来解读。说教材是对文本本身的多角度解读,与教学目标、重难点有关联,但不包括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师将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放在说教材之中,显然是不合适的。说教学目标时,谈到要“五心合一”,怎样算做到五心合一,教师没有提及。目标制定的依据是什么,也没提及。教学目标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以第一条为例,“体会文本语言美”,文本语言的美到底体现在哪里,如何品词析句、披文入情,要叙述清楚。第三条“拓展搜集资料美”,表述不当乃其一,为了什么、搜集怎样的资料没写明白乃其二。重难点的定位,依据是什么,同样没有说出来。】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教材文质兼美,但较为浅显简明,五年级学生容易理解接受,主要采用“课前搜集资料—质疑研读课文—把握重点读议结合”,并辅助采用“图文结合法、情境渲染法”等。

2、说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自主质疑—以疑促读—读议交流”的方法来学习,即课前收集资料,增进对季羡林和德国的了解,然后自主质疑,以疑促读,做到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读议交流。

【点评:教法与学法相匹配,这是值得肯定的。简单地说明了为什么选择特定的教法和学法,说明教师考虑很周全。如果能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来说教法和学法,操作性和目的性就清楚了。】

三、说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设——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课前,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请他们自学生字词(部分重点字词将结合教学加以指导),把课文读通顺;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可以设置四个小专题“季羡林与德国”、 “鲜花胜地——德国”、 “德国的风情我知道”和“我知道的德国历史和名人”, 这样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无效。

【点评:搜集资料的指导考虑针对性,避免盲目性,做到为学生学习服务,说明教师始终具有目标意识。不过,为什么要设置这四个小专题,针对性分别体现在哪儿,教师应该说明白。例如,为什么要了解德国的历史和名人,是为了促进对课文的理解,还是进行主题拓展?】

(二)课堂行动——一咏三叹,滋养性灵。

1、导入——从民族的经典走向世界的多元。

在唐诗宋词的诵读中拉开教学序幕,回顾祖国优秀文化,接着切入互动游戏“我们的邻国尼泊尔的摇头与点头习俗”,当学生了解到尼泊尔人的摇头才是表示同意的奇特风俗时,就会产生一种到世界各地去走走看看,了解异国风情的好奇心。

【点评:导入,要么切入主题,要么链接内容,要么引发兴趣,最终指向是为进入文本的学习奠定心理基础或营造情境氛围。显然,作者迂回前进,走得太远,入题太慢,甚至会分散学生接下来学习这一文本的注意力。】

2、质疑——“主动索取”永远比“被动接受”得到的东西多。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题目本身就耐人寻味,也会引发学生疑问,归纳板书:德国人怎样种花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色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点评: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集,想必也已经接触了文本,所以缘题质疑就失去了动力,不如让学生提出自己初读课文产生的疑问。】

3、研读——“埋头思考”远胜过一千句夸夸其谈。

首先,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通过教师板书部分生字词语“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在指导生字词的同时,引导他们运用这些词语来概括全文:“在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们在屋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走在街上,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台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让人应接不暇,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点评:“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引导他们运用这些词语来概括全文……”这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学习活动,读书时关注着刚才提出的问题,紧接着解决的是运用词语概括全文,动机与任务是两张皮,学生会不会有被戏弄的感觉呢?】

接着,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他们提出的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同桌或小组的交流;(预计到此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第二课时开课可以先自由或指名读课文,温故而知新。)然后自主发言,交流体会。教师相机把握以下要点组织教学:

1)叩问“莞尔一笑”的灵魂。

当季羡林为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方式感到奇怪时,女房东却只是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这“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微微一笑,平静的一笑,淡淡的一笑,朴实不张扬的一笑)从女房东淡淡的、平静的一笑中,我们看出女房东是个怎样的人?(她是一个爱花的人,而且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种淳朴的人生境界像花儿一样美丽自然。)

启发:季羡林留学德国是在1935年,当时的旧中国贫穷落后,老百姓连生命都得不到保障。女房东的莞尔一笑,我们还觉得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理解女房东的莞尔一笑,让我们看到了她的温和亲切,善于理解他人。理解的笑容最甜,分享的花朵最美。)

【点评:教师能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来领悟文本,是读书方法的自觉。能抓住“莞尔一笑”这个细节,也说明教师对文本具有一定的语言敏感。但是,此处的背景链接,显然远离了文本的主题。女房东的“莞尔一笑”,表现的是德国人民根植于内心的一种素养,无需他人提醒的一种自觉,是真正人文精神的自然体现。这莞尔一笑,与养花方式同是表现独特“民族特质”的细节。】

2)欣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色。

文章第五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重点段落,也是作者语言的精彩之处,我准备引导学生从“任何、家家户户”等词语体会养花的人家之多,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地方理解花的数量和颜色之多、花的颜色之娇美,结合图画、视频资料的呈现,走进鲜花的意境,领略风景的奇丽;再通过个别朗读、配乐朗读把师生带到花的海洋,带入美丽的山阴道上;然后拓展想象写话:“如果你是一位当地的居民,请为我们介绍一下,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美丽景色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点评:教师关注到了文本的语言美,着力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聚焦重点词句,感受语言的形象美。拓展写话活动的设计,出发点是对的,用在这里,不合适。“如果你是一位当地的居民”,这种角色体验是很难通过文本阅读实现的,因为作者是以第一人称,从一个参观者的视角来表达的。而且,文本并不是要不遗余力地描绘花的美,而是通过养花的方式和花的美丽来表现德国这个民族的特质。】

3)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这是一个许多人穷其一生也难以透彻的哲理,我觉得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所感悟,心生向往就很好了。先联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欣赏别人的花”这种奇丽景色、奇特民俗初步理解;再回忆发生在同学之间、邻里之间、校园里、社区里、家里的事情,谈自己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发言,出示校园芒果累累、深圳街头绿树红花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关怀。

【点评:单元主题是“异域风情”,这篇文章比较经典,这两点决定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应该通过文本本身来引导学生品味、领悟,不必像上品德课一样地生发开去。“这是一个许多人穷其一生也难以透彻的哲理”,总让人觉得这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观点。】

4、拓展——这将是一个因为学生的演绎而更加精彩的世界

(1)让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了解德国还有哪些奇特的风俗。比如:德国人的时间观念很强,认为守时是“帝王的礼貌”;喜欢把家安置在郊区小镇;看歌剧时,女士要穿长裙,先生要穿礼服等。

(2)即使是面对国学大师的文章,也可以引导学生质疑,一方面提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也可以看看文章中还有没有认为需要修改的地方,并尝试着改一改。如第一自然段要是简洁一些,也是一种不错的风格: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花儿是宇宙中最美的东西之一,德国人民更是最爱花的民族之一。

【点评:拓展一,立足文本的同时能围绕单元主题拓展,打开了学生的视野。如果能将资料搜集与交流集中在德国“为人称道”的民族风情上,会更契合文本主题。拓展二,教师勇气可嘉,实际做法贻笑大方了。季老的语言,还是先品出其中妙味的好。】

四、说板书设计

依照作者的思路,把握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线交叉而设计的词语式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学习的落实。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理性原则等。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花的脊梁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花美人更美

总评:

说课一般包括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等板块。具体的教研活动中,根据活动的主题,也可以做出取舍,有的板块可以略去不表。这些板块处于联系当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例如,教学流程的安排是基于目标的指引和重难点的定位;对文本的解读要结合学段的重点目标……这份说课稿中,教师将说目标和重难点置于说教材之内,显然是逻辑关系没有明了的表现。

这份说课稿至少还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从语言文字运用学习的核心任务诉求来看,阅读教学要关注内容,更要关注表达。

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的语言表达方式,主要应抓住以下两点:

(一)领悟作者的构思之美

作者先写四五十年以前在德国留学时,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再写“今天”又到德国“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户上都开满了鲜花。”这条思路有两点应让学生思考:第一点,为什么要写时隔四五十年“美丽并没有改变”?第二点,为什么既写一户,作者曾经问过女房东,又写街上所见的家家户户?这样的表达思路,就是为了让我们体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不是一时一事。它是德国人的一种习惯、一种风情,已经凝聚成一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

(二)欣赏、积累美的语言

课文后面的练习题中要求“把描写花美的句子抄下来”。除了积累描写花美的句子以外,还应让学生发现文中的语言形式美,并体会这种形式美在表达内容上所起的作用。比如,“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这个具有整齐美的句子围绕一个“美”字,由“宇宙”写到“民族”,很自然地引出下文。“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到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个句子由两个对应的分句组成,朴素而美妙!同时在文中又起到内容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前面花美,自然地过渡到含义深刻的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份说课稿中,内容理解得到了足够的关注,表达特色从整体构思到句式细节都没有在流程中得到体现。这与教师解读文本时没有参透文本表达的秘妙有关。

二、每个板块理念阐述要与具体任务内容紧密结合。

这是很多教师说课时容易忽视的,尤其是“说教学流程”之外的板块。这份说课稿中,说教材、说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板书设计这些板块,似乎涉及了背后理念的支撑,但都没有结合具体的任务内容来阐述,仅是概念的标签式张贴而已。

“说板书设计”为例,“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理性原则等”,目标性原则体现在哪儿,有序性原则如何体现,直观性和条理性原则又该如何从板书中体会?这些都要一一说明,不能含糊其辞。

(说课:孟祥霞    点评:李竹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