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嘉德四季上拍的几件有趣的瓷器

 馱夫 2020-06-08

嘉德四季第56期拍卖会预展将于6月18日~20日举行,6月21日~23日进行现场拍卖,展拍地点均在嘉德艺术中心。瓷器部分有几件拍品挺有趣,择出与君共赏。


 lot4523

清康熙

青花御题耕织图人物诗文大碗

直径20.2厘米

本品器形端庄,胎体坚白细腻,通体以青花为饰,内口沿及碗心分饰龟背锦纹和童子牧牛图,外壁通景书绘御制耕织图“碌碡”一节。

画面中一农夫正手扶耙犁驭牛耘田,田边小桥流水、屋舍栉比,妇人闲谈,小童嬉戏,一派恬淡和谐的田园劳作场景跃然于其上。

画面一隅落御题诗《碌碡》一首,诗云“力田巧机事,利器由心匠。翩翩转圜枢,衮衮鸣翠浪。三春欲尽头,万顷平如掌。渐暄牛已喘,长怀丙丞相。”

底部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耕织图》是我国古代为劝课农桑,采用绘图的形式详实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最早由南宋画家楼俦所绘,共计45幅,其中包括耕图21幅,织图24幅。

清代康熙皇帝执政期间,尤为重视农业的发展。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圣祖皇帝二次南巡时,偶获楼俦所绘的《耕织图》,展卷阅览之余,感慨织女之寒、农夫之苦,遂命内廷供奉焦秉贞以楼作为基础重绘《御制耕织全图》。并亲撰序文,于每图上亲笔题写七言诗,首开清代帝王亲颁《耕织图》的先河。

由于康熙的倡导,嗣后雍正、乾隆、嘉庆、光绪几代帝王都以皇室名义摹绘或修订《耕织图》,以示不忘“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之理。

康熙《御制耕织全图》计有“耕图”和“织图”各23幅。碌碡,本为碾压种子脱粒或平整土地的一种工具,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在康熙《御制耕织全图》中,“碌碡”属耕部第五图,即农耕的第五个步骤。因《耕织图》“图绘以尽其状,诗文以尽其情”,在普及农业生产知识,推广耕作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故而深受康熙皇帝喜爱。以至于康熙认为摹绘耕织图仍不足以尽意,于是在其授意下,景德镇御窑承命以《御制耕织全图》为蓝本,于康熙三十五(1696年)起,烧制了一批既可赏玩,又可以起到警示和推广作用的御题诗耕织图瓷器,可谓用心良苦。

这批瓷器不但制作精良,而且备受后世称赞。清人陈浏《陶雅》赞曰:“康熙彩画精妙,官窑人物以'耕织图’为佳。”清末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亦赞:“'耕织图’为康熙官窑精品,兼有御制诗,楷亦精美,声价殆侔于鸡缸也。”

传世所见同类型康熙青花御制耕织图诗文碗尚有“择茧”“耙耨”“持穗”“采桑”等主题,所描绘内容与康熙时焦秉贞所绘《御制耕织全图》基本一致。由此推断,此类青花耕织图诗文碗应46只成套,分别绘46幅耕织图场景,但流传至今的却屈指可数,且不成套,珍贵程度可见一斑,其艺术和学术研究价值应远高于康熙名品“十二月花神杯”,颇值珍视。

值得注意的是,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只康熙青花御制耕织图诗文碗,为“耙耨”一节,无论尺寸、纹饰布局均与本品一致,碗底所书“大清康熙年制”款更是出自一人之手,当知本品当与故宫博物院所藏原为一套,实为一件融入康熙皇帝“以农为本”治国情怀的康熙御窑佳器。

参阅:《御制耕织图》,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内府刊本,第五图《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瓷器类选(第一卷)·清顺治康熙朝青花瓷》,陈润民主编,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第210、211页,图130

lot4478

清康熙

青花后赤壁赋山水人物诗文笔筒

直径18.2厘米

本品直口,筒腹微束,玉璧底,釉面莹润素洁,胎体洁白细腻。笔筒周身以青花为饰,一面方形开光内绘东坡夜游赤壁图,画面中月明星稀,秋树寒江,苏轼、佛印、黄鲁直三人泛舟于江面,谈玄论道,品茗对弈。另一面以青花楷书尽录苏轼《后赤壁赋》全文,通篇布局严谨,字体清秀,行距疏密得当。文尾钤印“玉泉”“携清”。底心青花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后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与《前赤壁赋》合称姐妹篇,广为流传。康熙时期重视文治,科举大兴。随着文人群体的增加,与读书相关的优质文房用具亦在此时日趋流行。其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瓷质笔筒,它既是文人案头陈设的雅玩,亦是映射文人精神世界的载体。不仅品类繁多,而且装饰不拘一格。在康熙瓷质笔筒中,又以题写名篇鸿赋并配以情景图作为装饰纹样者最具特色。如此件《后赤壁赋》诗文笔筒,不仅装饰新颖,而且文气斐然,品质极佳,具有很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纽约苏富比2007年3月22日春季拍卖会曾释出一件落康熙癸酉(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纪年款的青花后赤壁赋诗文笔筒,与本品尺寸、书绘风格、“携清”之钤印等基本一致。由此可以推断,这两件笔筒应同为携清主人所作,进而推断本品的制作年代也应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 年)前后。

另外,在传世所见同类型器物中,本品造型更显俊秀,实为一件陈设于案牍的熙朝文房佳器。

参阅:纽约佳士得 2007年3月22日春季拍卖会第324号。

lot4473

明崇祯

青花彩楼记之拾柴雪景人物故事图笔筒

高17.3厘米

本品绘一男一女,女子蹲坐寒窑之内,闭眼小憩,身旁火盆中枯柴、陶罐,说不尽凄凉。男子文生打扮,于雪中报薪前行。身周景物之上均以青花渲染,以表现苦寒雪景。

本品所绘人物故事题材取自明末《彩楼记》之“拾柴”一段。《彩楼记》是明末王錂据元王实甫《吕蒙正风雪破窑记》改编而来。故事主要讲述了刘月娥和吕蒙正的曲折爱情故事。宋时刘员外之女月娥在彩楼抛球招婿时,选中了寒儒吕蒙正。但其父嫌吕贫穷,逼女退亲,月娥不从,与蒙正同被逐出府,于是二人苦居寒窑。来到寒窑后,二人靠蒙正求斋为生,同甘共苦。不久,刘夫人探寒窑劝女归家,月娥宁受清苦而不从。蒙正得知此事后,感动万分,矢志攻读,翌年春闱得中榜首荣归,与月娥团聚。本品所绘正是蒙正于木兰寺求斋而不得,归途中拾得一捆干柴回寒窑的场景。其景亦颇为贴合原著“北风凛洌雪纷纷,寒窑独坐待郎君”的描述。

本品所绘故事情节在崇祯瓷作中已属特别,然而最为独到之处在于本品描绘之雪景,这在崇祯时期的青花瓷器中颇为罕见。山石、树木、窑洞之上均以青花渲染积雪,而表现手法又各有不同:山石一改此时惯用的轮廓内平涂及密点皴法,而以深浅不同的多层皴法渲染雪层;树木则以点染、平涂相结合,最妙处在柳枝,用简单的线条表现寒冬中已枯萎的枝条,线条周围薄淡一笔将雪霜表现得淋漓尽致;窑洞上则是在砖痕之间大笔平涂,颇为生动。

本品胎釉俱佳,所绘故事颇为独特,而场景又是崇祯时期颇为罕见的雪景,不仅是一件崇祯上品细料佳器,更是一件突出反映此时窑工匠心独运的难得佳作。

lot4479

清康熙

青花刀马人物纹大棒槌瓶

高59厘米

本品盘口直颈,直筒式腹及底内收,下承圈足。腹部青花通景绘刀马人物故事图。画面中二人立于云台之上,摇旗指挥,战场上众军士手持兵刃,将一位左手持方天画戟,右手持剑,骑于高头大马上将军模样的人物团团围住,战场气氛极为紧张。但从该将军面部表情和迎战动作可以看出,其毫无惧色,沉着应战,使敌军无法近身,彰显了战地主将有勇有谋,英勇无惧的英雄角色。

刀马人物故事是康熙时期极为流行的瓷器绘画题材,画面多以兵器、战马、武士或战将为主题来描绘战争或习武场面,大多取材于当时流行的小说、版画、戏曲故事。此外,因刀马人物瓷器十分注重故事性,所以画面相较于其他造型的作品更为复杂。但也正因如此,对技艺的要求也更高。

本品较之常见棒槌瓶更为硕大,所绘刀马人物故事场面宏大,层次分明,人物精细逼真,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感染力,不失为一件熙朝刀马人物题材精品。

lot4491

清康熙

素三彩折枝花卉云龙纹大盘

直径32.2厘米

“大清康熙年制”款

本品敛口弧腹,体量硕大而毫不变形。此盘装饰技法复杂,先于素胎之上锥刻纹饰,再施黄地素三彩。其中盘心刻双龙戏珠纹样,二龙呈上下盘旋之势,怒目圆睁,须发上昂,龙爪怒张,目视眼前火珠,似作争夺状。双龙间以火焰和流云作点缀,内壁则锥刻折枝梅花、牡丹、荷花、山茶、石榴花、菊花等花卉八组。锥刻完成后入窑高温烧制,再依纹饰轮廓,填涂色釉,纹饰留白处施以黄地,再入窑二次低温烧成。其中盘心双龙分饰赭、绿两色,周身遍布五彩祥云,内壁花卉色彩缤纷。盘外壁以同样技法装饰四龙各逐一火珠,穿梭于云间,姿态生动,极富韵律。盘底施高温透明釉,底心双圈内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字体苍劲有力,为康熙晚期御窑典型款识。

康熙一朝素三彩器极富盛名,在继承明代三彩技法的同时,更加注重精工细作,符合御窑的严格标准。此式黄地素三彩大盘为康熙朝独创,见有折沿及敛口两类,其中折沿一类在晚清时曾为慈禧太后仿作,若本品敛口之类则为康熙朝所独有。本品器型端正,工艺精细复杂,纹饰堂皇大气,釉面光洁莹润,色彩明亮鲜丽,尽显康熙盛世气象,带有浓烈的皇家气派,实属康熙黄地素三彩之上品佳器,颇值珍视。

参阅:《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南京博物院编着,徐湖平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69页

lot4505

清光绪

蓝釉描金团花纹赏瓶一对

高38.5厘米

“大清光绪年制”款

本品撇口,直颈收束,球形腹,下承圏足,通体以霁蓝釉为地,上下以金彩描绘各式皮球花卉,将鹤寿千年、五谷丰登、吉庆如意等吉祥寓意浓缩于皮球花中,完美呈现了清代官窑饰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审美理念。底部青花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赏瓶是清代雍正时期诞生的作为赏赐之用的新器型。因其外形俊秀、线条柔美、比例协调,深受宫廷所喜爱,雍正以后历朝皆有烧制。而蓝釉描金皮球花赏瓶则是晚清官窑新品种。《清宫瓷器档案》“光绪四至十三年传办本”及“江西九江关造具光绪三十二年分烧造大运及奉文传办各项瓷器花名件数分装桶数清册”中曾多次提及“天青釉描金皮球花玉堂春瓶”,足见光绪皇帝对此类作品之喜爱。

本品器形周正,品质极佳,蓝釉与金彩交相辉映,富丽堂皇之感倍增,颇具皇家华贵气韵,而且成对流传,品相完好,殊为不易。

lot4507

清嘉庆蓝釉簋  

长24厘米

“大清嘉庆年制”款

本品呈椭圆状,由盖、身两部分组成,通体施霁蓝釉,釉色幽蓝润泽,盖置夔纹四钮,器身两侧饰夔耳,下承高圈足,造型高古,格调典雅。由《皇朝礼器图式》记载可知,此类青色簋为天坛或祈谷坛祭祀所用,因此,本品应是嘉庆时期宫廷定烧之礼器。

瓷簋为摹制上古青铜簋而来,是清代宫廷祭祀礼仪用器。据《清史稿》载“乾隆十三年,诏祭品宜法古,命廷臣集议,始定制……凡陶必辨色,圜丘、祈谷,常掣青”,即为此一品种之由来。另据《皇朝礼器图式》载,天坛、祈谷坛均使用形制相同的青色簋,然两处所置青色簋大小有所不同。如天坛正位簋口径“七寸二分”,而祈谷坛配位簋“口径六寸一分”,所见蓝釉簋还有一式较本品稍大,故本品应为嘉庆时期为祈谷坛定烧的祭祀用簋。

lot4519

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纹铺首尊

高25.5厘米

本品撇口束颈,丰肩,上饰双兽首衔环,鼓腹渐收至底,高圈足外撇,造型庄重典雅。尊通体以青花为饰,其中口沿描绘海水江崖,颈部装饰蕉叶纹,肩部至圈足凸起弦纹七道,将腹部分为四条纹饰带,分别描绘缠枝莲、缠枝花卉、海水江崖及莲瓣纹。整器纹饰层次清晰,绘画细致入微,青花发色艳丽有加,并以笔触点染之法追求永宣青花铁锈斑效果,极具功力。足内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铺首是古代建筑大门上的衔环兽面。汉代铺首多表现虎、螭、龟、蛇等神兽的面部,到了明清时期,铺首主要以“椒图”的形象出现。椒图是龙生九子之一,性好闭,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因此人们就将它的头部形象放在门上,取其紧闭之意,以图平安。

雍正、乾隆时期御窑瓷作开始流行以铺首装饰。铺首尊造型取法上古青铜器,创烧于雍正,盛于乾隆,道光以后不见。

乾隆一朝青花铺首尊见有两类作品,一为大尺寸的青花莲托八宝铺首尊,另一类即为本品。《清档》曾记载乾隆三年(1638年)六月二十五日,乾隆皇帝命唐英以“宣窑收小青花双环七弦尊”为样本进行烧造。所创应为本品一类铺首尊,相对于大尺寸作品,更显精致俊秀。本品器型端庄典雅,青花发色艳丽,纹饰层次清晰,描摹精细,实为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乾隆官窑青花隽品。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古陶瓷资料选萃(卷二)》,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编,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第206页,图18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