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沟河老桥,风雨春秋50年

 GBD山晓 2020-06-08

    2020年2月23日,横亘于白沟河上,连接容城、白沟两岸的白沟河大桥(我们习惯称之为老桥)开始拆除重建。去现场看拆桥的我,不免有一丝凄凉之感。

    老桥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零年竣工。至今整整五十年了。自建成以来,老桥一直为白沟河两岸人民默默奉献,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捷。老桥的贯通,既拉近了两岸人民的心,又拉近了两座县城的距离,从而打通了白沟市场经济大动脉。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私家车、货运车、三轮车、电动车等各种车辆往来穿梭于桥上,车流量的也日趋增大,老桥已不堪承受太大的压力,无法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交通拥堵、车辆剐蹭是常有的事儿,破旧立新成了大势所趋。

    白沟镇,这个华北商业重镇,是由一条环绕半个镇区的白沟河而得名。白沟镇南边是白沟河与南拒马河交汇处,以下称大清河。往南流经雄县注入白洋淀,汇集了几条太行山中南路水系,往东流入天津,汇入海河入渤海。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是以水路运输做为主要生命线的。苏杭及长江、淮河、黄河流域、天津等地市的物资,沿南运河及海路汇集到天津;再由大清河逆流而上至白沟镇。加之白沟乃北京至开封的人脉线穿街而过。史称御道。康乾时代曾六次“接驾”的。南北通衢、东西航运,使得白沟镇这个水旱码头成为历代的商业重镇了。

     起源于隋唐、兴于宋明、盛于改革开放时期的白沟镇,商贾云集,货物营销大半个中国及世界多个国家。繁忙的运输,桥则成了白沟河上不可或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了。

     记得小时候白五大队及白二大队西边儿的古河道上,曾有两座古石桥遗迹。虽已废弃瘫塌,却足以见证了古代的繁华。

     民国时期曾在白沟镇西南角修了一座木质大桥。到1970年还能走汽车呢。然而最使我及白沟周边的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们难忘的,当属1970年建成的、位于木桥西侧的水泥钢筋结构的“白沟河大桥”了。

      当时正值“文革”中期,连楼房都没见过的乡民们,对建桥工地瞬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几乎每天都有大批村民以好奇而崇敬的目光来工地围观。

     那戴着用柳条编织的安全帽的工人、年轻俊朗的“大学生”施工员、水泥搅拌机、浇水用的高压水泵,无不令我好奇尚异。然而那拔地而起的、矗立于大河之上的高大的桥墩、半封闭的脚手架、粗大密集的钢筋笼子、以及后来的平坦光滑的桥面、两侧的人行道旁的整齐洁白的护栏,犹如怀胎十月噪动于母腹中的胎儿,给了人们一种期待而神秘的感觉。

      终于等到了“开桥剪彩”的盛典了。舞台搭建在桥南容城县张庄村西的空地上。新城县、容城县的领导都来参加了。晚上唱大戏是必不可少的,由保定某移植剧团演出“革命现代京剧样板儿戏”《沙家浜》。周边十几里的百姓老早就赶来了。我不想描述那如潮的场面,单是那散场后人们从泥地里捡到的三百多双没对儿的鞋就可见一斑了。  

    半个世纪过去了。风风雨雨五十寒暑,白沟老桥见证了白沟及周边地区的沧桑巨变。那夜以继日川流不息的车辆人流,老桥,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雄安新区来了。那建于二十年前的、横卧于东边一公里处的新桥,历史性地接过了老桥的全部重担。老桥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儿。破拆机的轰鸣为你唱起了颂歌,含泪观望的人们为你送行…………!

     有人说将要建一座更大更壮观的大桥,然而那早已被人们司空见惯的建筑工地,再也唤不起人们的瞩目了。

     永别了“老桥”!梦中再见了“柳条儿帽”、“大学生”,还有那场挤掉三百多双鞋的“大戏”!

尤志敏

于庚子二月初一子夜随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