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罐 罐 饭

 故乡万荣 2020-06-08


同心同行    万事万荣  
      当您对着《故乡万荣》的时候,浓浓的春意弥漫周围,遥遥的祝福悄然来临,都是吉利事,都是吉利话…

王新栋,万荣县鱼村人,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现任万荣县城镇中学办公室主任,爱好写作与摄影。师范毕业,坚守校园三十五年,用爱与责任编织自己美丽的教育梦。业余进行文学与摄影创作,多次发表和获奖。

罐罐饭,是旧时学生家长给教书先生做的饭,因为专供一位老师,或是两三位老师用,所以可以盛在罐罐之中,固有“罐罐饭”之称谓。前些年,一些农村学校,因规模小,老师少,不起灶,老师吃饭由学生家长轮流提供,也是用提盒和罐罐盛放的。我从教三十多年,有幸吃过一年“罐罐饭”。

这几年,农村学校日渐凋敝,承载了孩子们多少欢声笑语和成才梦想的乡村小学一个个被撤掉。这使我愈加怀念在乡村小学度过的美好时光,时常想起当年的“罐罐饭”。

小时候,我在本村鱼村小学念书,母亲就给我讲过一个先生吃罐罐饭的故事。说是旧时某村请来一位教书先生,他有一个怪癖,就是学生家长给他送的罐罐饭,他总要求馍不能有皮儿,要吃“没皮馍”。村里人一开始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吃这“没皮馍”,后来才听说他嫌村妇手脏,揉馍时会把馍皮弄脏,所以要吃“没皮馍”。先生教孩子学文化,为你家培养人才,家长哪里敢得罪?于是,家长送饭之前先将一个个馍儿皮剥去,后来想出一个好办法,在蒸馍时,给每个馍裹上干净的蒸布,待馍出锅,揭去蒸布,就是一个个“没皮馍”了。谁知这位先生吃饭穷讲究不少,肚里却没有多少墨水,而且还染上赌博的恶习,误人子弟,一年后就被村里人解雇。再往后渐渐就没有人雇他教书了,他游手好闲,东游西逛,最后终于沦落成了一个叫花子。当他乞讨到当年教书的这个村庄,腹中饥饿,开口向一位大妈讨要一块馍吃时,大妈认出了他,就问他:“你还是要吃那“没皮馍”吧!我家可没有。伺候不起!”这位先生闻听此言,羞愧难当,无地自容,赶紧低下头,手遮脸,逃离这个村庄。

我上小学时,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们经常到同学家中给老师取饭。我们将汤、面盛在罐罐中,把菜碟、热馍等放在一个有夹层的提盒中,用老师给我们上算术用的木制米尺抬着送给老师。当时村里人都吃高粱玉米面馍,但到了管老师饭时,都蒸了雪白的麦面馍,好饭好菜待老师,这使我们愈加对老师充满敬意。

师范毕业,我当了老师。1999年,我来到黄河岸畔的上朝小学担任校长。学校里共十位老师,其中有三位外村教师。学校不起灶,我们三人每天吃着“罐罐饭”。家里有学生念书的村民轮流“管饭”。一日三餐,我们派学生用提盒和洋瓷罐儿去村里提饭。朴实而热情的村妇们,怀着浓浓的尊师情,挥动锅碗瓢盆,煎炒蒸煮,恨不得使出自己在灶台上的十八般武艺,做出可口的饭菜,让老师吃好。

记得有一次,学生把饭送到学校,就回去了。我们掀开提盒盖子,顿时香气扑鼻,再一看,提盒夹层上的两碟菜,碟子四周是用切开的苹果垫着,防止菜碟倾翻。顿时,我们对这位细心爱好的家长油然而生敬意。正说着,这位村妇一路小跑,来到我办公室,很不放心地说,我怕孩子给你们说不清楚,我赶来,帮你们把饭菜调好。原来,她这顿饭是煮油饼,又做了芹菜拌肉,还有炒木耳和西红炒柿鸡蛋几个菜,另外还烧了鸡蛋醪糟汤。这位妇女说,她特地赶过来,帮我们将油泼蒜辣子调到芹菜拌肉中,经她调了才好吃。她边说边麻利地舀出油蒜辣子,把拌菜调好搅匀了,很有成就感地拍拍前襟说:“你们赶紧趁热吃,吃好!”我们把她送出门,看着她离去的背影,心中是满满的感动。

朴素的妈妈们,把她们浓浓的尊师情,娴熟的厨艺,和争强好胜的情怀包在包子里,卷在菜卷里,摊在煎饼上,煮在油饼中,装在提盒里,盛在罐罐中。

心怀感动,我带领十位老师,200名学生,用智慧和爱心,努力做好学校的各方面工作。学年末,学校教育教学成绩在联区名列前茅,我本人获得联区颁发的红殷殷的“先进教育工作者”荣誉证书。

今年,我从教已三十多年。虽然我的教学生涯中只有这一年吃罐罐饭。但就是这一年,让我从罐罐饭中参透教师职业的神圣。每顿饭,都是学生用圆圆的洋瓷罐和长方体的提盒提到学校来的。这一圆一方,总在提醒我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教师,就要守当教师的规矩,而这个规矩,我理解,就是对学生的爱和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

【编辑】       

【总编】    张建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