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件难以忘怀的往事

 故乡万荣 2020-06-08


同心同行    万事万荣  
      当您对着《故乡万荣》的时候,浓浓的春意弥漫周围,遥遥的祝福悄然来临,都是吉利事,都是吉利话…

作者简介:田敏,山西万荣县人。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九十年代开始创作,著有小说散文诗歌集《银苑情结》。先后创作万荣方言笑话剧《麦田风波》,被录入《万荣笑话剧作集》;创作小品《暖情》、《暖春》姊妹篇,分别荣获山西省五一文化奖提名奖。

7 0年代末期,城乡文化娱乐生活还比较单调,尤其是边远的山庄窝铺更显得贫乏闭塞,农民们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乏味生活。看一场电影,观一台戏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一种奢望,就是偶尔演一场,整个村子就像过大年一样,提前数天都成为他们茶余饭后议论的热门话题。就在这个特殊的年代,十九岁的我被招考到当时的公社电影队,一个刚刚高中毕业即将“修地球”的小青年,能摊上这么一份工作,既能挣点小工资还能经常看电影,这被乡亲和同伴们共同称作是讨了一份“好差事”。

那阵子公社都有了放映队,在全公社各大队巡回放映。当时影片很少,新摄制的影片加上刚解禁文革前的影片,都难满足群众观看的需求。常常是一个节目用两台机子同时在两个村映出,村与村之间互相交换放映叫“跑片子”。一部故事片基本上是四本(片),并组织四名爱好此项工作的“热心青年”,承担这一任务。村与村之间相隔少则七八里多则十几华里,为了让影片之间衔接好,不让乡亲等待,小伙子们经常是满头大汗挤过人群将影片准时送到即将放映完的影片之前。

 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刺骨的西北风刚刚刮过。我独自一人、巡回映出到一个最偏远的大队,这里共有五个自然村,村与村都相隔五六里地在这之前,大队支部书记在公社开会时曾多次见面说乡亲们非常想看一场刚刚解禁的蒲剧电影《窦娥冤》当时影片拷贝少一个县只有一两,全县公社多村子多偏远的山村很难轮上见于支部书记的多次恳求,我们通过多方努力和县电影公司交涉排队,总算为他们村按排了一场当乡亲们知道这一消息后就传遍了方圆十里特别是映出的当天下午村里就像过小年一样热闹非凡,几里以外自然村的老人们就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结伴而行,有的拄着拐杖,有的挎着圈椅,还有褪脚不方便的老人让子孙们推着小平车络绎不绝地来到了放映场地卖小吃,卖零食,卖玩具的小商小贩也准时来到,娃儿们更是尽情的嬉闹……

那时候,人们的温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家家户户都是靠玉米、高梁、红薯充饥过日。大队为了接待上级来人方便,在村里挑选一户干净卫生,各方面条件都还算过得去的家庭,队里补贴点粮油,让其来承担招待任务。由于我工作性质特殊,每次带给乡亲们的都是精神上的食粮和思想上的快乐,而这次映出又是他们非常喜欢的蒲剧电影,乡亲们接待的别提有多热情周到。

随着夜幕的慢慢地降临,我在做着映前的准备工作。突然停电了,漆黑的场地内,大、小观众相互吆喝声乱作一团,独自操作的我也慌了手脚,连忙挤出观众群,来到了预先准备好的发电机旁进行发电。拿起发电用的绳子,一下、两下、发不着,三下四下还是着不了……,我这个本来就对发电机不太熟悉的新手,这下六神无主慌了手脚,检查这个部件不行,修理那个部位不爆火,时间一分一秒的过着,观众怨声四起,我的头在冒热汗,手在颤抖。两个小时过去了,最终还是因为技术不过关,未能修好,只好宣布停映。望着观众满腹牢骚的身影,看着行走吃力的老者,还有迟迟不愿离开的娃儿们,让我感到非常愧疚、尴尬。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一个中年男子在人群中发出的感慨:哎,窦娥冤,咱们比窦娥还冤,白白跑了几里冤枉路!现在每每想起此事,总有一种内疚之感涌上心头,不得不用笨拙之笔一吐为快。

【编辑】       

【总编】    张建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