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锡义:孤山摘杏散记

 故乡万荣 2020-06-08

第725期 

 孤山摘杏散记


前一天晚上,李大瑛同学在群里发微信,说孤山的杏红了,邀请大家去摘,委托群主王爱琴同学组织并确定时间。末了还不忘提醒一句,已经熟透了,再不来就吃不到嘴里了,言下之意机不可失。我当然欣喜,催群主赶快决定行程。期间,平时喜欢搞笑的王怀民同学又故作调侃,更增添了去摘杏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次日上午,群主终于发话,兵分三路进发孤山,约定在入山口那儿集结。大部队(3人)由谢福全同学带领,夫人保驾,护群主由运城前来,牛志勤同学从本县杜村出发,我从河津行动。

我和志勤先于大部队来到入山口的牌坊底下。时间尚早,无所事事,我俩就走近旁边的果树地里转悠。如今的六月,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火麦连天,但也正值苹果套袋的大忙季节,村里仍然是少闲日,人倍忙,农事难违啊!看着挂满枝头的膜袋、纸袋,不由人想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悯农诗来。农业很难,农民很苦,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个问题还是需要认真思考和下真功夫解决的。

果树地里杂草丛生,已经蔓延成一种气势,满世界都是。草是庄稼人的死敌,欲必除之而后快。记得小时候,我们放学去割草,堰边地头都刮光了,田地里难见一棵草。现在这是怎么了,草这么多,铺天盖地的?不过,我倒是有点佩服草们了,先不说她装点山川,优化生态,功莫大焉!单就那不择贫瘠,旺盛顽强的生命力就十分了得!有点土壤就发芽,给点阳光就灿烂,这是何等的精神!她不论生在山谷,还是长在路旁,也不管有没有人欣赏,照样开花结果,在风中摇曳,这是何等的淡定!最能表现草德的有这么两句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是说苔花虽然如米粒大小,也有着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要像牡丹花那样芳香四溢,这又是何等的境界!我认为草们本身这些自尊自強的品徳最值得我们人类学习。

我俩闲着没事,就辨认脚下的各种野草,有毛娃草、灰条子、苦子蔓、爬地龙、苦苣、马齿等。志勤比我认识的草名多,他知道猪耳朵就是车前子,木金谷又叫蒲公英。他走到一丛半人高的绿草前,说这种草的根能吃,甜甜的。我知道这叫碱芽(也称羽子,小芦苇),小时候也吃过。猛然间,我想起《诗经》中的《蒹葭》不就是说的这种草么?我心中兴奋啊!要知道,正是因为有她才有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唯美诗句。原来早在先秦时期,她就赋予了文学创作如此美好的意象,我为家乡有这么古老的灵草而感到骄傲!看到这些野草,很亲切地叫着她们的名字,脑海里涌现出儿时的许多记忆,有一种久违的感觉。牌坊是进山的大门,上书孤峰山景区五个大字。高大巍峨,富丽堂皇,有那种皇家的气象。只是基座和四柱是混凝土结构,风雨剥蚀,多处斑驳,和上边的飞檐斗拱不太协调。不过,牌坊前后镶嵌的四副楹联写得确实好,分别从历史人文和山川形胜描述了孤峰山的独特风貌,字体也写得飞扬洒脱,遒劲有力。我和志勤流连盘桓,拍照吟诵,从心里佩服万荣县的人才济济和文化厚重。

这么悠闲的等人也是一种体验,和同学们即将见面的热望冲淡了无趣,和志勤饶有兴致的交谈消解了无聊。不知不觉中,大队人马来了,原来他们绕道万荣县城,又邀来了杨会礼和史桂珍同学。老同学好久未曾见面,自然有一番热烈的寒暄,但毋需握手,更没有拥抱,一句开心的玩笑就什么都有了,尽在笑谈中。心无芥蒂,谈笑风生,从大家见面时说话的语气和脸上的表情,就能看出这是真高兴,真快乐。四十多年的同学关系就应该是这样的。

本次釆摘行动是大瑛发起和邀请的。他从部队转业到闻喜541工作,现在也退休了。爱人是人民教师,受聘于方山书院,他也就顺理成章地继续拥军爱民,来书院做起了义工。他经常在朋友圈刷屏孤山风光,令人向往久矣。刚好杏又熟了,大家就群起响应,结伴而来,一饱眼福和口福。史桂珍婆家就在山下桥头村,应该对上山路熟悉,被一致推选为带路人。可她坐到副驾驶位置上才说,她没有一个人上过山,我们都恭维她享受的是省市以上领导的专车待遇。上山的路窄而且陡,她很用心地引路,结果还是跑过头了。折返时又二过家门而不入,笑得我们只有发扬万荣精神,费老大的劲再返回来。大家在车上一边说笑一边看风景,总算到达了目的地,远远看见大瑛站在太阳底下等侯我们。

这儿地处山岰,三面环山,一面临川,阡陌田畴尽在眼前。置身其间,有心旷神怡之感。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有一次登临别处青山,咏出了四面江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的联语,我想引发他诗情的地方,大概也就是眼前这样的情景吧!莫道身边无风景,我们成天舍近求远地羡慕别处风光,其实此处便是佳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大瑛很热情地把我们一行七人迎进屋,不等大家坐定,就把早已洗好的又大又软的红杏端了过来,一一塞到我们手里。还真的好吃,果质细嫩,绵软香甜,水汁多,爽口,几乎没有酸味。稍事休息,我们洗了手,擦了脸,便前往地里头摘杏去。

出得门来,正值孩子们下课放学,惊人的一幕出现了,只见孩子们从我们身边走过时,都很恭敬地颔首致意,轻轻一声爷爷好!”“叔叔好!”“阿姨好!我们无不惊奇孩子们的讲文明,懂礼貌。大瑛的爱人马老师说,这儿的学校从小就注重孩子的传统教育。我欣喜眼前的情景。联想当下网络热议的教育改革,我觉得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甚至清朝末年的识字课本都有许多可取之处,首先就很好地体现了国学思想,彰显的正是中央提出的文化自信。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人才是根本,也是国本,是时候该正本清源抓一抓教育了。

一路上和大家聊着教育,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杏林。这儿的地形,一坡一坡遍植杏树、核桃和梨树,远远望去一片绿色,蔚然成林。这儿杏树上结的杏叫胭脂杏,我在网上搜索过,还真有些来历和名气。杏和幸谐音,自然就有了联想,釆杏就是釆幸福,这是多么好的谐趣和寓意!还有一种说法,说胭脂杏是杏中的贵妃,天生丽质,气质不凡,她能带给你幸福。你看比喻的多好!让人都难以自持,想入非非了。我上山前看见蒹葭,想到了《诗经》,其中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宛在水中央。那么今天的所谓伊人莫不是也宛在杏林中?看来今天的孤山之行是来对了,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生活啊!

成熟后的胭脂杏白里透红,色泽鲜艳,杏身大部分面积呈红色,如一个个抹上胭脂的少女脸,这大概是她名字的由来。胭脂杏一般6月上旬成熟,上市时间非常短,听说只有10天左右,错过一次就是一年。难怪大瑛再三催促,同学情真啊!今年的杏,行情不好,市场卖不上价,菜贱伤农,农民兄弟们都没有心劲上树釆摘了,任凭这些美人杏们跌落风尘,自生自灭,真是暴殄天物!看着一树一树的胭脂杏空挂枝头,落得满地都是,直叫人心疼!我们来到树下,或抓住枝桠,或站在土堰边就能釆摘很多。运气好的话,转眼之间,一吐噜一吐噜的大红杏会在眼前晃悠。我们几位男的专注于摘杏,有两位女士衷情于杏仁,坐在那里专捡杏核。杏仁也是好东西。夏天吃南瓜撅片,把杏仁烘干碾碎置于汤中,味道绝非替代品花生豆所能比。南瓜面只有加入炒杏仁,才是正宗的南瓜面。她们还说,杏仁或凉拌或热炒,能配很多的菜,好吃又有营养。从杏树坪出来,人人都大袋小袋的满载而归,只有福全釆摘的杏又大又新鲜,他说他沾了个头高的光,我开玩笑说,你凭着个头高不仅能摘到好杏,还娶到了一位年轻、漂亮又贤慧的好夫人。我把他摘的那袋杏拍了一张图片,作为永久纪念保存到我的相册中。

大瑛夫妇很尽心地招待大家,还要安排去山下的餐厅吃饭,被大家谢绝了。我们就近在山上吃农家饭,吃得十分满意。都是平常的做法,家里的味道,食材新鲜,料真味正,大家都说好吃。光拌扫帚苗和菜卷我们就前后要了两次。席间你一句我一句,边吃、边说、边笑,气氛非常热烈。马老师还给大家讲了她教育孩子的体会,说得头头是道,难怪她女儿能夺得中考状元,就读康杰中学。为人父母者茹苦含辛,一切都是为着孩子,如今孩子出息了,自己的梦想也实现了,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马老师的脸上分明写着她心中的喜悦,我们都为她点赞!

吃饭这地方位于孤山的半山腰,再往上便可以直通山顶。那儿松柏蓊郁,清风送爽,有麻石台阶、发云寺、情侣园,还有许多的历史遗迹和传说。万荣籍的全国文化名人艾斐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孤山谒翠》的文章,详细介绍了孤山的灵气、仙气和瑞气。可惜山顶正在建什么水库,施工的大车来来往往,从安全着想不宜上去,只好留个念想,有待来日了。                     

孤山那边还有一个新的景点——晋汉子农庄,是会礼村在北京的李汉生开发的。会礼特意安排了,我们不想拂他的好意。再说了,既然来孤山一趟,也不想总是带着遗憾回去。

领路还真是离不开桂珍,孤山那边是她夫家,这边是她娘家,她娘家就在农庄下面的村里。她这边的路比那边熟悉,没费什么事就把我们引到地方了。在进山的路上,大家的话题仍然围绕桂珍,谈她爱人很敬业,很顾家,能吃苦。最近多次看到她爱人在《故乡万荣》上发表的文章,自省自律,怀旧感恩,读之令人动容。

盛夏时节,上山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凉快。你从车里出来,空气清新,山风习习,如入清凉世界。晋汉子农庄就是这么一个地方,背依大山,郁郁葱葱,眼望前川,莽莽苍苍,让人很想把酒临风,抒发登临感慨。

会礼委托的人很敬事,早早就候在大门口,热情周到地接待我们。这个农庄以乡村为形,以田园为韵,以文化为魂,打造了一处古朴美丽的世外桃源。从大门进去,右手边是沟壑,荆蔓护崖,木栅栏为墙。左手这边,依山势凿出多孔土窑,再以院门为界隔成几方小院,其实院内是相通的。根据地势,窑洞前面梯次排开的是一溜儿菜畦,有韭菜、茄子、辣椒、香菜、西红柿等,尽是寻常时疏。再用古石、旧物点缀其间,自带格局,自成气象。窑洞里更是宜人,深厚,凉爽,久居则身心俱安,不必问世上何年何月。这种人居环境太惬意了,是我心中一直向往的终老之乡。

出得民居小院 再往前边走,就到了一个椅子圏形的地方,我们都感觉这儿的风水极好。此处可能是农庄里最美的景区之一,有飞桥,有木屋,有如盖的大树。木屋的山墙上挂着各种农具,树枝上吊满了旧时的马灯。打开电源,灯光在叶间闪烁,不远处的农具若隐若现,婆娑迷离,似梦似幻,如时光倒流到从前。中间的台地上有数株古老的梨树,在炎炎烈日下愈发显得枝繁叶茂。可惜我们来的不是时候,如果早春二月间前来,就能看到梨花带雨,千树万树的景象,那应该是万泉八景之外的第九景了。

晋汉子农庄也叫孤山修福第,办有国学书院,有很醒目的昭示牌匾。讲解员说这儿是讲经修炼的地方,不允许打麻将,我们听闻后肃然起敬。依次参观颇具特色精舍的时候,总是被随处彰显的文化氛围感染。来到楼前的空地上,南边高崖下矗立着一尊高大的孔子雕像,随行人说他们每天晨起,都要站在这里读《论语》,这是何等的虔诚,又是何等的执着!受其感动,我们几位也毕恭毕敬地立于孔圣人足前拍照留念,祈求先师垂爱,诚望囯学惠我,传承我煌煌中华文化!

农庄的后山里还有一个晋南农耕文化展示,过去农村里生产、生活的场景,都浓缩在这个展厅里了。我们像穿越时空一样重新回到了过去的岁月,驻足停留最多的还是那些小时候见过、用过的旧物。我们努力地辨识着、回忆着、玩味着,每一个物件背后都能讲出许多有趣的故事,桩桩件件装满了温馨。二楼展示的是棉花从播种到收获,再到纺成线织成布,最终做成衣服穿到身上的所有环节和流程。这种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渐行渐远,已经不多见了,如今展示出来,不仅是社会演进,时代发展的绝好教材,更是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德孝文化的生动范本。来到一架纺花车前,爱琴说她小时候纺过棉花,手捏不紧,棉花总是纺不细。为她儿时的缺憾,大家鼓励她旧梦重温,再体验一把。她像模像样地坐在纺车前,右手摇车,左手高扬,还真是那么回事,我趁机拍下了这一难得的瞬间。

从山上下来,桂珍还要去高村街上招呼大家吃饭,我们婉言相谢。今日夙愿得偿,已经很尽兴了,主力部队还要回师运城,就此别过。                       

  2019-6-20

王锡义,男,19567月生,

汉族,大学学历,万荣县青谷村人。

19822月工作,19833月入党,

先后在万荣县乡镇、运城地委组织部、河津市委工作,

2016年从河津政协退休。

点击图片 回家吃碗饺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