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村名与文化:宝鼎村

 故乡万荣 2020-06-08

宝鼎村
□ 解放

宝鼎村,地处邱陵地带,东依崖坡,西濒黄河,南连金井,北至农井。地域偏僻,交通闭塞。论面积不过0.686平方千米,220户,750口人,耕种着930亩土地,人均一亩多点,主产小麦、玉茭、苹果。

宝鼎原是荣河县城驻地,现属荣河镇政府管辖。莫看这个小村,翻开它的历史,特别是唐宋时期,那可是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人口密集的辉煌之地,就连它的名字,也是唐明皇李隆基所起。

宝鼎县最早的名字叫汾阴,这是缘于古人“河以北为阳,河以南为阴”的理念和地理位置。


根据《水经注》记载,战国时魏文侯与秦国交战,视沿河一带为战略要地,他命令在汾阴(原址在当时宝鼎西北)邑建城池。隋开皇二年(582)另建新城,当时叫汾阴城,城址在今宝鼎村。到唐开元十年(723)唐玄宗李隆基祭祀后土时,对后土祠进行了较大的修葺,期间挖出了青铜宝鼎,大者容四升,小者容一升,玄宗以为祥瑞之兆,遂将汾阴改为宝鼎县。

宝鼎城外围九里(包括城壕),内围8里,城墙全部土筑,总面积2160亩,东西南北4个城门,南北门为两重,城门楼为两层挑角,南门还是瓮城,甚为壮观。南门外有关,长约一里有余,两岸皆为商店,整日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为了保卫商人和货物安全,还专门修了一个土围。围内有骡马大店、饭店、货栈、旅店,为来往客人提供食宿方便。

城正中建有一座古楼,底层用砖砌成高台,高约4米,留有东西、南北两洞,十字交叉,形成东西、南北4条大街。各二里有余。台上建有两层挑角古建。一层四周围有砖墙,12根圆柱围绕,雕梁画栋,极为华丽。二层楼皆为明柱,华屋盖顶,五脊六兽,正顶中铁造华峰,高约五尺,异常壮观。清时楼中悬有大鼓,作为夜间报更使用,后改为铜锣报更。


整个县城马路宽敞,建筑宏伟,商店林立,市场繁荣。据有关史料记载,宝鼎城除建有皇帝行宫和高级宾馆,供皇亲国戚和地方官员祭祀后土及汤王陵住宿外,以鼓楼建筑为中心,关帝庙、吕祖庙、城隍庙、禹王庙、府君庙、娘娘庙、先农坛、东岳庙、老君庙、萧墙碑、土地祠、祖师庙、望河楼等各种庙宇星罗棋布;文庙(孔庙)、考院、教育署、汾阴书院、文昌阁等文教设施齐全;关帝庙、土地祠、祖师庙等庙皆有舞台,全城共有17处之多。别说一般县城,既是州城府衙所在地,也无可与之伦比。可见当年宝鼎城内戏曲文化是多么丰富多彩!

宝鼎村民说,一般县有八景,他们宝鼎也有八景,这就是:南有石佛口,北有穆陵关。汾阴书院盖得宽,四个铁人镇河湾。萧墙大碑宋王建,巍峨鼓楼在中间。土地祠大钟真好看,陈家石井水真甜。我说除这八景外,还应该补上“望河楼”。望河楼建于县城东大街,坐南朝北,高约十三四米,长方形,长约7米,宽约10米,砖木结构,分三层。两侧各有楼梯,二楼建有大客厅,雕梁画栋,气致高雅。登高远眺,全城景象尽收眼底。夕阳西下,黄河如带,鳞波闪闪,行船可数。如逢上游暴雨过后,则激流汹涌,黄浪滔天,声若雷吼,令人惊心动魄。楼下建有凉亭,盛夏夜晚,月光如水,凉风习习,却是绝佳的纳凉之处。


古时的宝鼎城,又临汾阴渡,湖广商人在这儿开辟了一条湖广商道,仅距县城西边一里路程,地处交通要道,既是水旱码头,又是南北枢纽,北经绛州可达晋阳(太原),南抵蒲坂,直达长安。因而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唐太祖李渊起兵太原,进攻长安,即由此经过。五代时,被封为河东节度使的李克用,先和朱温联军镇压黄巢起义,后又内讧,双方混战中原多年,他们经常在宝鼎和蒲坂两地驻军并操练人马。


宝鼎城的油酥火烧、羊肉泡、凉粉饸饹、大刀面、羊肉面,均为河东名吃。凡是到此的客人,不管达官显贵、小商小贩或是湖广客商,都要一尝为快,大快朵颐。特别是油酥火烧,以香、酥、脆闻名遐迩。邻县和附近村民,凡进城办事,总要买几个带回家中孝敬老人。还有陈家井水做的豆腐,白嫩爽口,常常漂浮于热锅之上,令食者赞不绝口。据说曾为皇上贡品。

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宋真宗亲幸河东祭祀后土,相传某夜有人看见火芒照射,史称“荣光幂河”,宋真宗以为吉兆,将宝鼎改为荣河县。

明代以来,黄河不断东侵,为荣河城带来巨大的灾难。明崇祯十二年(1639),黄河掀起巨浪,直逼西城墙。当时的县长王心正遂在西门内另筑了一道城墙,并盖了一座城门楼。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汹涌的河水进入城中,水从居民窗户浸入,此时正值一家孕妇分娩,所生儿子就起名“漫窗”,这个孩子的乳名就成了此次水患的印记。清同治三年,罕见的暴雨骤至,洪水从城东黄土坡倾泻而下,涌入城中,内外水数丈,城墙全部坍毁,到处一片汪洋。民国四五年间,黄河之水更是横冲肆虐,防不胜防。邑绅潘亲礼等建议县临时议会,召集各机关人员及城乡绅士会议,咨请县知事秦汝梅转呈上级,虽然旋蒙批准重建,但大家认为张皇补苴,只是权宜之计,不如迁徙他地,一劳永逸。后经几任县长商议并呈请上级核准,将政府搬迁到冯村,另建新城办公。从此,人们称原来县城为“老城”。再后来又改为宝鼎乡、宝鼎镇、宝鼎村。

相传,宝鼎城墙原来也是四边相等,但后来却将东南缩回一角,成为六个角。问其原因,皆曰:宝鼎南边有个临晋县,临晋县有一个叫“王狗咬”的逆子,竟亲手杀死自己的亲生父亲“王猪变”。封建社会以孝道治天下,伦理纲常极为森严,逆子杀父乃是天大的忤逆不孝,人人痛而骂之。因此我推测其子“狗咬”、其父“猪变”之名,定是人们对其恶行劣迹的贬称,并非其真实之名。那个时候,哪个县发生了这类案件,就要追究县官没有尽到教化之责,除撤职查办外,还要将其任职县城城墙缩回一角,以示向官民警戒。而临晋县发生了多起此类案件,城墙角已经缩完,只好借临县宝鼎城为其代罪。这可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了。不过,它是有报酬的。据记载,当时的临晋县为宝鼎割地二里半作为酬谢。

后来,我查阅民国版《荣河县志》,其刊载的荣河老城(即宝鼎城)图像显示,确实东南方缩回一角,证明此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倒像是历史的真实记载。关于这个案例,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宝鼎城东南角每隔几年,就要发生一次坍塌,县长也多次让人修补,但都无济于事,于是县长认为是鬼神作怪,也多次前往祭祀,亦无效果。一日,一阴阳先生告诉县官,宝鼎城东高西低,东城墙又筑于高崖上,按风水学讲,高崖上为一条龙,东南角为龙头,龙抬头时则城墙动,于是就发生了坍塌。县长问他怎么治,他说把东角缩回十分之一亮出龙头。县长照此法做后,果然没有再发生坍塌现象。后来,县长恐他这样做引起社会上非议,就将临晋逆子杀父之事搬来塘塞众人之口。不过,也有人分析说宝鼎城坍塌是因为土质含沙过多所致。


新中国成立以后,对黄河进行了大量治理工作。在黄河沿线的万荣段,也纳入了北小干流全面规划之中,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修起了坚固的防洪工程,为狂暴的黄龙戴上“笼头”,使它再不能放荡不羁。

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给宝鼎村焕发了新的生机。村里的中青年纷纷进城,有的办企业,有的开商店,有的打工。经过多年艰苦拼搏,不敢说人人腰缠万贯,但起码都过上了“吃饭讲营养,穿衣讲时尚,家家有小车,户户住新房”的小康生活。
 
喜欢本文,给个“在看”。

故乡万荣您身边的家

感谢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