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归藏、连山的含义及其在历法上的应用

 阿牛哥8mi3kbb7 2020-06-08

归藏、连山的含义及其在历法上的应用

|黄饮冰

一、什么是历法上的归藏易、连山易

归藏是太阳的回归运动。

现代人知道南北回归线和赤道。上古人以“衡”“间”分之。

“衡”是太阳在节气日在天空中的运动轨迹,“衡”与“衡”之间的区域是“间”。

在自己所生活区域的中心位置确立观测点,以春秋分观测到的太阳运行轨迹为中衡,以夏至日观测到的太阳运行轨迹为北外衡,以冬至日人们在地球上观测到的运动轨迹为南外衡,形成归藏易。也就是传说中的《归藏易》。

连山是定位日出和日入位置,是用太阳出入方位判断季节和划分时节。

在东方和西方各选择出一座标志性的山确定某一节气日的日出和日落位置,东西两山连线成“衡”。

“山”是经过长期观察,在明确了山与日出日落位置与节气交节点之间的关系之后,由人选择确定的,所以“山”是节气交接时间点的参照物,是“衡”的标志山。所以这些被遴选出来的山是历法标志山,是当时的人在众多山中选择出来的。这些被遴选出来的山,不是因为其高大锦绣,而是因为其位置与太阳出入位置和节气交接正好契合。

以山作为节气交接标志建立的历法,就是连山历法,也就是传说中的《连山易》。

在后来的时代,历法标志山换成了建木,由建木变成了测杆,实际上“东”就是测日之杆。立杆测太阳影长:立竿见影,测量太阳的影长,根据中午太阳影长的变化来确定季节,比如冬至日就是太阳影长最长的那日

再以后,就是建立天文观测台。连山之法就被遗忘了。同样的,归藏被衡间取代,归藏也就被遗忘了。也就是说,由于理论名称的变化和造历办法的变化,“归藏”和“连山”两个历法概念在后世不用了,后人又没有搞清楚其发展变化和理论的承接和转化,以为“归藏易”“连山易”遗失了,实际上换了个办法或者名字还在用。

总之,归藏易就是太阳的回归运动,连山易也就是定位观测。这些技术依然在应用。

归藏与连山的关系,一言可以归纳之:归藏是体(理,原理),连山是用(法,办法,造历的办法)。用归藏理论通过连山之法造出的日历,就是归藏连山历。

二、归藏的应用和发展

根据太阳回归运动,对四时四节、四时八节、四时十二节以图的形式进行了解释。

1、归藏的应用,开始于“二分二至”,对太阳年的基础分节是“四时四节”。这就是原始的衡间理论“三衡两间”。

2、归藏应用的发展态,就是“四时八节”。基础还是“二分二至。用“衡间理论”,就是“三衡二间”;发展态是变“四节”为“八节”,形成“四时八节”。用衡间理论解释,就是“五衡四间”。变“四时八节”为“四时十二节”,用“衡间理论”,就是“七衡六间”。

归藏应用图

七衡六间

3、“四时八节”历法传播很广。如前面介绍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人面鱼纹盆的盆底和盆沿上的图案,就是“四时八节”历法说明书。后高庙文化的“八角星”图,同样是“四时八节”历法说明书。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后高庙文化断代时间看,“四时八节”历法流行的事件是距今6800年到6300年。传播“四时八节”历法的八角星,是“内方外八角”八角星。

高庙文化八角星。距今7800年到6800年。八角星的组成是内四边形,中间是圆,外是八角星。最内的四边形,以前解释成大地,现在看来,四边形也暗含“二分二至”历法。

后高庙文化八角星。距今6800年到6300年。这里面有阴阳概念(内圆内四组线条,以竖和横对应表阴阳)和五行概念(线条每组五根)。

汤家岗八角星,距今6800年到6300年。八角也可以看作是连山标志。这个图表达“四十八节”的方式与半坡类似。

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八角形,内方外八角星。四时八节,内方表示“四时”,外八角表示“八节”。

4、归藏应用的定型态,是“四时十二节”。以“二分二至”为基础,变“八节”为“十二节”。这就是著名的“七衡六间”。

三、归藏连山历

根据太阳回归运动,是不可能衍生出“五时十节”的划分的。所以一年五时(季)10节(月)的历法,不是根据太阳回归运动制定的,是阴阳五行理论的结果。太阳历和阴阳五行历是两个不同的历法系统。

太阳历就是传说中的归藏历,称“归藏易”;“连山”是造历的办法,称“连山易”,以山为参照物、以经纬线网络,锁定日出、日落和日在空中的位置,以确定时节和时辰。

“归藏易”和“连山易”之“易”,得名于“时节和节气的转换”,伏羲时代称“易草木”为一年,所以“易”就是“历”,含有“造历的理论”、“造历的办法”和“历”。以归藏为理论、以连山为办法创造的日历,就是归藏连山历。

连山造历示意图(黄饮冰制作)

示意图中,东南西北各七座山,即东南西北4列山,每列7座山,东7山与西7山形成对点山,南7山与北7山形成对点山。对点山之间连线,可以把太阳运动轨迹网格化。

以东西对点山定日升、日落位置,与节气对应。东西对点山之间的连线,就是衡(纬线),衡与衡之间是“间”(黄道),构成“七衡六间”,可以知时节;南北对点山连线(经线)与东西对点山连线,形成网格,以定位太阳在空中的位置。黄道六条,就是所谓“六茫”。日出到日落分成六个时区,每个时区一个时辰,一昼6个时辰。对应的一夜6个时辰。“12”为“地时”。

归藏和连山结合,《归藏连山历》根据太阳一年的运动,分成12时节:

太阳十二节运行图

四、“连山历法”在《山海经》中可以见到,即《山海经》记载了连山历法

《山海经》就有日出之山、日入之山之记载,日出之山与日入之山形成对点山。如下图所示:

《山海经》东西连山示意图。

说明:本文节选自黄饮冰著《天文历法之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之“盖天”宇宙观和“归藏连山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