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氏之子》:五句文言,学什么,怎么学

 新用户47177550 2020-06-09
文本教学解读
文言短文《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集。《杨氏之子》讲述了南北朝时期,梁国一户杨姓人家一个九岁男孩机智应对客人的故事。故事通过小男孩待客之举和与客人的对话,将小男孩的“甚聪惠”描写得惟妙惟肖。
统编版教材从四年级上册开始就选编了文言文,以后每册教材中都选编有篇幅短小的文言文。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经验,对照注释自主读懂故事内容并不困难,阅读的重点是抓住相关描写,体会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全文五句,为总分结构。第一句总起,关键词——“甚聪惠”,以下四句均围绕“甚聪惠”展开。第二句交代事情的起因——孔君平要拜见杨氏子之父,父亲不在家,“乃呼儿出”。从前后句子承接关系来看,应该是孔君平要见杨家九岁的孩子,而不是家中其他人“乃呼儿出”。这就有可能孔君平是熟悉杨氏子并知道他“甚聪惠”。第三句中,“为设果”三个字,让杨氏子一出场就给人待客礼周的印象,看来“甚聪惠”是有根有据的。第四句和第五句是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是最集中体现“甚聪惠”的部分,教学中应重点聚焦。
首先是“善听”。“此是君家果”字面意思为“这是你家的水果”,言外之意则在以“杨梅”和“杨姓”的联系开玩笑——你们家姓杨,杨梅也姓杨,甚是幽默。
其次是“妙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应声答”,说明孔君平的话音刚落,杨氏子就回答了,反应敏捷;二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在对方的姓上做文章,同样幽默风趣;三是应答中用了“未闻”二字,委婉、得体,不失礼貌了。果然,“甚聪惠”。
这样细细品读,会发现简短的故事中,每一词、每一处,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杨氏子“甚聪惠”,给读者带来了快乐和思考,这就是语言表达的魅力。
这样一篇有意思的文言文,除标点符号55个字,具有哪些学习价值呢?
1、识字学词
这是常规性学习目标,五年级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落实。“诣、禽”两个要求会认的形声字中,“诣”要准确理解意思,指到某地去看某人(多为尊长),在本文中是“拜访”之意“禽”指鸟,上部是“今”,作声符,下部形同带着长柄的捕鸟网,本义为“捕捉”,引申指““家禽”是家中的鸟,断句为“家/禽”,与今天的词语“家禽”意思不一样。“禽”的书写,上下要紧促。
2、朗读积累
这篇文言短文是要求背诵的。初读,要读准确,读流畅。准确包括读音和断句两个方面。“为、应”都是多音字,文中都读四声。正确断句,能够避免意思理解错误,如“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读懂故事之后,要读出人物的特点,读出杨氏子的“甚聪惠”,读出两人对话中的幽默风趣。
3、品味语言
单元阅读训练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人物语言幽默风趣,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故事中,孔君平的话智慧而风趣,是对杨氏子的不露声色的考验;杨氏子果然“甚聪惠”,其“聪惠”主要就表现在他“应声答”的语言上,答得既巧妙、有分寸,同样也很风趣。两人的对话,值得细细品味,发现其中的妙趣。

教学活动设计
学习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学词,读准读通课文,借助注释初步读懂故事内容。
2、围绕“甚聪惠”,读懂人物对话的内容,品味对话中的巧妙思维,体会杨氏子的机智和幽默。
3、有情有趣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初读课文  把握大意
1.出示课题,简介《世说新语》,说说对题目的理解,激发课文阅读的兴趣。
1)简介:《杨氏之子》选自一本书,书名叫《世说新语》,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笔记小说,刘义庆等人编写,内容主要写的是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流传的小故事,据统计大概写了1500多人。书中对人物的描写有的聚焦形貌,有的聚焦才学,有的聚焦心理,但都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不同人物的独特性格,每个人物都生动形象、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2)交流:从题目上看,《杨氏之子》写的人物是谁?
2.自主读文,尝试断句,标上符号,读正确读通顺,并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3.展示自读情况,相机正音,理解字词,指导断句。
(1)指名朗读课文,提醒注意倾听读音和断句。
(2)提问:“为、应”分别读什么音?为什么?
(3)指名说说课文大意,相机引导关注:“诣”是什么意思?“禽”指什么?“家禽”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该怎么断句?
(4)练习书写“禽”字。
4.关注人称,读熟课文。
1)边读边圈出文中分别表示两个人物的词语,看看对同一个人的称谓,文中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孔君平”“孔”“夫子”都指孔君平“杨氏子““其”“儿”“君”都指杨氏之子,语境变化,称谓也发生变化。
(2)边读边想象两个人物的表现,把课文读熟。
板块二  细读课文  品味对话
1.抓主角,明结构。
对话交流:课文主要写谁?他有什么特点?第一句话与后面四句是什么关系?(课文主要表现杨氏之子“甚聪惠”,第一句总领全文,后面四句都是围绕“甚聪惠”写的。)
2.抓关键,说“聪惠”。
(1)自读课文,想想从哪些描写中可以感受到杨氏之子“甚聪惠”。
(2)组织交流,明确可以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杨氏之子“甚聪惠”:“乃呼儿出”,说明孔君平耳闻过杨氏之子“甚聪惠”;“为设果”,可以看出杨氏之子虽只有九岁,却能周到得体地待客,可见“甚聪惠”;机智应答孔君平的玩笑话,足见“甚聪惠”。
3.抓对话,悟智慧。
(1)想一想,议一议:故事中最能表现杨氏之子“甚聪惠”的是什么?为什么?
2)指名说一说:杨氏之子的应答妙在哪里?(听得明白——知道孔君平在拿“杨梅”和“杨姓”的联系开玩笑;答得妙——不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且用上“未闻”一词,显得委婉有礼。
(3)合作读一读:师生合作,表演读对话。
(4)引导试一试:如果来访的客人姓李,杨氏之子会怎么应答?如果姓赵呢?
(5)比赛背一背:看谁能快速背熟课文。
板块三  拓展阅读  能力迁移
1、出示出自《世说新语》的《咏雪》,读通短文,借助注释理解大意。
2、议一议,说一说,谁的比方更高明,为什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