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凡事不必过于执着

 仓央容若 2020-06-09


人们常常执着于某种念头,却往往忽视了生命的有限性。如果我们心心念念在某一种东西上,或在某一种习气上,始终不能解脱,就很难认清自己,更无法与这世界形成和谐的关系。要认识内心的世界,首先要认识我们的心。由识心而找心,由找心而明心,由明心而安心。南怀瑾先生说,宇宙生命的来源,本来是清虚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既然一切皆为虚清,又何必对什么事都紧紧地抓着,执着而不肯放手呢?

人,若能悟到这一层次,就算是修行到了真正的境界。照佛理所言,一切凡夫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打破这些执念,自然能推开迷雾见青天,认识一个全然超新的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随时观察自己,要使此心无所住。因此,一个看清自己、看透外界的人,必须学会不要将自己的心执着于任何观念和习气上。

马祖道一禅师是南岳怀让禅师的弟子。他出家之前曾随父亲学做簸箕,后来父亲觉得这个行当太没出息,于是把儿子送到怀让禅师那里去学习禅道。在般若寺修行期间,马祖通一整天盘腿静坐,冥思苦想,希望能够有一天修成正果。

有一次,怀让禅师路过禅房,看见马祖通一坐在那里面无表情,神情专注,便上前问道:“你在这里做什么?”

马祖通一答道:“我在参禅打坐,这样才能修炼成佛。”

怀让禅师静静地听着,没说什么走开了。

第二天早上,马祖通一吃完斋饭准备回到禅房继续打坐,忽然看见怀让禅师神情专注地坐在井边的石头上磨些什么,他便走过去问道:“禅师,您在做什么呀?”

怀让禅师答道:“我在磨砖呀。”

马祖通一又问:“磨砖做什么?”

怀让禅师说:“我想把他磨成一面镜子。”

马祖通一一愣,道:“这怎么可能呢?砖本身就没有光明,即使你磨得再平,它也不会成为镜子的,你不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了。”

怀让禅师说:“砖不能磨成镜子,那么静坐又怎么能够成佛呢?”

马祖通一顿时开悟:“弟子愚昧,请师父明示。”

怀让禅师说:“譬如马在拉车,如果车不走了,你用鞭子打车,还是打马?参禅打坐也一样,天天坐禅,能够坐地成佛吗?”

马祖通一把心念执着于坐禅,所以始终得不到解脱,只有摆脱这种执着,才能有所进步。成佛并非执着索求或者静坐念经就可,必须要身体力行才能有所进步。一开始终日冥思苦想着成佛的马祖通一,在求佛之时,已经渐渐走人歧途,偏离了参禅学佛的本意。马祖通一未能明白成佛的道理,就像他没有明白自己的本心一样,他不了解自己的内心如何与佛同在,所以他犯了“执”的错误。

名师百丈和尚每次说法的时候,都有一位老人跟随大众听法法,众人离开,老人亦离开。但有一天老人没有离开,百丈禅师于是问:“面前站立的又是什么人?”

老人云:“我不是人啊。在过去迦叶佛时代,我曾住在此山,因有位云游僧人问:‘大修行的人还会落入因果吗?’我回答说:‘不落因果。’就因为回答错了,使我被罚变成为狐狸身而轮回五百世。现在请和尚代转一语,为我脱离狐狸身。”于是问:“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吗?”

百丈禅师答:“不昧因果”

老人大悟,作礼说:“我已脱离狐狸身了,住在山后,请按和尚礼仪葬我。”百丈禅师真的在后山洞穴中,找到一只狐狸的尸体,便依礼火葬。

那个人为什么被罚变身狐狸并轮回五百世呢?就是因为他执着于因果,所以不得解脱。执着就像一个魔咒,令人挂念,不能自拔,最后常令人不得其果,操劳心神,反而迷失了对人生、对自身的真正认识。

修佛也好,参禅也好,在认识和理解禅佛之前,修行者必须要先认识自己的本身,然后发乎情地做事,渐渐理解禅佛之意。如果执着于认识禅佛之道,最后连本身都不顾了,这就是本末倒置。就像一个人做事之前,必须要理解自身所长,才能放手去做事。如果只看到事物的好处而忽略了自身能力,又怎么可能将事情做好呢?这便是寻明心,安身心的魅力所在。

有两个不如意的年轻人,一起去拜望一位禅师并问道:“师父,我们在办公室被人欺负,太痛苦了,求您开示,我们是不是该辞掉工作?”禅师闭着眼睛,隔了半天,吐出五个字:“不过一碗饭”就挥挥手,示意年轻人退下。

回到公司,一个人递上辞呈,回家种田,另一个人却没动。日子转眼过去十年,回家种田的人,以现代方法经营,加上品种改良,居然成了农业专家;另一个留在公司的里的人,也不差,他忍着气、努力学,渐渐受到器重,后来成为经理。

有一天两个人相遇了。

农业专家问道:“奇怪!师父给我们同样‘不过一碗饭’这五个字,我一听就懂了,不过一碗饭嘛!日子有什么难过?何必一定要在公司?所以辞职。你当时为什么没听师父的话呢?”

“我听了啊!”那经理笑道,“师父说‘不过一碗饭’,受气、受累时,我只要想‘不过为了混碗饭吃’,老板说什么是什么,少赌气、少计较,就成了!师父不是这个意思吗?”

两个人又去拜望禅师,禅师已经很老了,仍然闭着眼睛,隔半天,答了五个字:“不过一念间。”然后,挥挥手......

对于人来说,没有一样东西是可以完完全全、真真正正抓住的,无论是物,还是人,因此不必斤斤计较,刻意追逐。对于不生不灭的生命本源,要把握得住,认识得透彻,才能够善始善终。“不知常,妄作凶”,醉生梦死,碌碌无为,终将痛苦离去。想要抓住一切,往往什么都抓不住。

人类较之物类更是固执。有些人总喜欢给自己加上负荷,轻易不肯放下,自谓为“执着”。执着于名与利,执着于一份痛苦的爱,执着于幻美的梦,执着于空想的追求,数年光华逝去,才嗟叹人生的无为与空虚。我们总是固执地由“我想做什么”到“我一定要做到什么”,理想与追求反而成为一种负担。

很多时候,我们舍不得放弃一个没有前途的工作,舍不得放弃已经过去很久的种种往事,舍不得放弃对权力与金钱的角逐......于是,只能用生命作为代价,透支着健康与年华。但谁能算得出,在得到这些自己认为珍贵的东西时,有多少和生命休戚相关的美丽像沙子一样在指掌间溜走?

要知道,掌中所握的沙子数量是有限的,一旦失去,便再也拿不回来。自在的快乐便是佛家所说的“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的境界,如果一个人茶饭不宁,百中需求,千般计较,自然谈不上是真正的放下,又如何去感受快乐?

古人云:“无欲则刚。”这其实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没有太多的欲望,就会活得简单、洒脱、自由。于是,在滚滚红尘中,不如怀一颗平和心,抵挡各种诱惑;做一件平常事,学会放弃不必执着之事;当一个平凡人,简单生活,做最真实的自己。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