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烽火戏诸侯不为美人、三国英雄另有分说:关于历史,你还有哪些误会?

 浮生偷闲 2020-06-09
对于历史,我们常常怀有一种错觉,那就是过去的已经被定格,只有未来才处于变化之中。但事实上,随着历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技手段的不断提升以及考据物料的积累,一些我们过去广为人知的历史典故或下意识的历史印象,会被进一步丰富,也会出现反转,或者因人而异产生不同的观感和思考。从某种程度而言,用“未来”改变“过去”,也是一场特殊的“时空穿越”!
 

看历史,要有纵深度


我们常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待历史,若能知其然并想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怀有一种“纵深感”,就会比了解简单事件而更有价值收获。

秦始皇

比如我们习以为常的以时间来记忆历史的方法,无形中让我们形成了分散在历史上每一年、随着时间节点前后接续的历史观。但实际上,历史上有许多朝代交错分布。

现代许多历史研究表明,正是历史朝代更迭时的交叉、前后转折突兀的“断裂”以及看似寻常的“延续”等历史的“褶皱”里,往往藏着耐人寻味的智识与“真相”。

极简中国历史年表:10分钟从上古之战到溥仪退位

比如,提起商周历史,我们也许不能详述当年政治如何变幻,文化发展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但一定记得那个历史上为搏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的“昏君”周幽王。

一直以来,“烽火戏诸侯”的典故都是这样讲的:周幽王的爱妃褒姒长得非常美丽,但却很少“开颜一笑”。为博美人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褒姒登上城楼,命四下点起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烽火,便风风火火地领兵赶到城下救援,却见城上灯火辉煌,鼓乐喧天。一打听才知是如此的荒唐事儿,众诸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褒姒见状,果然开颜。事隔不久,周幽王废了申后,让褒姒做皇后,申后的娘家申侯于是联合西境的游牧民族犬戎来攻打周幽王。周幽王点起了烽火,但各诸侯以为他故伎重演,没人派兵来救,结果都城被攻破,周幽王被杀死,西周从此灭亡。

烽火戏诸侯-中国古典文学故事散本

但历史上果真如此吗?

首先,据《史记》记载,褒姒出身贫寒,从小被父母遗弃,后来被一位姓姒的大人抱养。褒姒成年后生的“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褒姒14岁时入宫,与当年还是太子的周幽王生下了儿子伯服。

但在当时,为了巩固政权,幽王的父亲宣王只能答应朝中党羽众多,势力颇大的申伯,将其女儿嫁与太子宫。幽王继位后,受到申侯胁迫,只能立申侯之女为王后,立其子宜臼为太子。

周幽王姬宫湦

后来,周幽王经过多年的准备,并且得到自己叔父郑桓公的鼎力支持,决定和申侯公开决裂,毅然“废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周朝想来尊奉“礼制”,嫡长子继承制对于周王朝维护统治秩序意义重大,如若“违礼”关东诸侯不会坐视不管。但在当时,各地诸侯特别是有“周礼之邦”之称的鲁国却并未发难,说明周幽王此举没有违背正统,亦不会招致诸侯反目。

同时,当年镇守边疆的诸侯国鲁、齐、秦、燕等与拱卫京师的诸侯国虞、虢、唐、郑等距离镐京远近不一,例如虞国距镐京约206公里,唐国(晋国前身)距离镐京近280公里,郑国距镐京380余公里.卫国距镐京约400多公里,而鲁、齐、秦、燕等国就更远。而以当时的交通条件,部队从调动、集结、备粮、行军,直至最后赶到镐京,近的少说也要十天半月,远的大概需要三五个月,根本不可能一个晚上就兵至城下,更不可能同时到达。因此,要想看到故事中的场面,除非幽王和褒姒在烽火台边野营露宿等候几个月。

幽王时期国家地图

此外,当时还没有修筑长城,即便是最近的诸侯国也隔着上百公里,不大可能看见骊山烽火台上燃起的火警,更不用说其他诸侯国。其次,骊山上的烽火台在当时是被用来做王畿以内的战警,如同三国时关羽在长江沿岸设立的烽火台一样,只能对内起到敌情预告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骊山之役是幽王主动讨伐申国,根本用不上什么预警。即便幽王真的点了烽火,那也只能是在讨申战役前调动王师之用,跟戏弄诸侯并无干系。

骊山烽火台动画版

所以说,“烽火戏诸侯”所述的故事并非历史的真相,真相是周幽王为了摆脱申侯对朝政的把持,而向申国发动的一场战争。而申侯则为了帮自己的外甥宜臼(后来的周平王)夺取王位,联合西境的游牧民族犬戎攻击幽王,这本质上是一场权力和利益的争夺。只不过由于幽王低估了对方的实力,没想到当自己全力在东南方向对申国用兵时,申侯联合西面的犬戎攻击了他空虚的后方,从而被前后夹击,死在了骊山战场上。

骊山烽火台

只是当年周幽王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一次错误估计却让褒姒担了骂名,还让自己落得一个沉溺美色枉顾国政的名号。后来,他被申侯以及申后的儿子平王妖魔化,并“留名青史”,实属非常冤枉。

看历史,要有代入感


历史发展有起有落,就像每个人的人生也有起起落落落落。对于“落”的历史,我们善于总结教训,而对于“起”的记忆,我们常会无限夸大,这种偏好也无形中赋予了历史书写的“造神”能力。

我们常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的确,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人志士在科技与思想方面的共同努力,只不过,有时我们看到的“天才”,也不尽然完美,他们也许并不是后世憧憬中的模样,甚至也曾被命运按在地上狠狠摩擦。因此,看历史要有代入感,要从人性的角度理解前人,而非从神化的角度过度想象。

比如爱迪生虽然不负发明大师的名号,但也曾为了商业利益而刻意抹黑、构陷他人;

爱迪生

比如宋词豪放派代表辛弃疾,篇篇经典朗朗上口,原以为是弄墨的文人,结果却是志在沙场的男儿,由于无法领兵才提笔写词排解烦闷;

画中辛弃疾

而在此之中最值得一探究竟的风闻轶事,还当属艺术界所有。由于艺术创作往往是高于现实生活的高级象征,因此更容易被后代“神化”或“泛艺术化”,进而忽略其背后真实的历史。实际上,艺术创作往往需要足够的天分和技艺,而作为底色的正是创作者的日常生活中本身。

法国画家泰奥多尔·籍里柯在所作《梅杜萨之筏》被称为浪漫主义代表作之一,其反映的是1816年7月,法国政府派遣巡洋舰“梅杜萨号”前往圣·路易斯港时由于舰长指挥不力而遭受重创的历史。原本400多人出行,最后仅有10人幸存,但当局为减少后续影响只是草草处理,后来经由两位幸存者的传播才让真相公之于众。籍里柯获知此事后,走访多位幸存者,聆听他们的遭遇,甚至特地去医院和太平间观察垂死病人的神态,以获取灵感。花了18个月,才完成这幅画作。遗憾的是,5年后,这位优秀的艺术家因坠马意外身亡,年仅33岁。

《梅杜萨之筏》

相比席里柯的英年早逝,法国印象派大师毕沙罗算是极为长寿的画家,但在他晚年时却患上严重的腿疾,不能再外出写生。但一生志业不能丢弃,于是他将注意力转向公寓窗外的城镇景色,并描绘出不同时间段的同一景致,贯名后世的《蒙马特大街》系列画作就这样诞生。

《蒙马特大街,早晨,灰色天气》

《蒙马特大街,夜晚》

“我沿着小路漫步……突然,天空被染得红红的,像血一样……蓝黑的峡湾被火舌和血覆盖住,我的朋友继续走着,而我被落在了后面,毛骨悚然。接着,我听到大自然的一声响彻天空的呐喊。”

这是蒙克在讲述他的绘画灵感时说的一段话。如今,这幅《呐喊》广泛流传在世界各地,而创作者蒙克也因之久负盛名。蒙克是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后世起到重要影响。而幼年丧母,姐姐被肺病夺去生命,妹妹患精神病等童年时代的不幸让蒙克的一生都被疾病、恐惧和噩梦笼罩,精神也长期处于极度抑郁和悲伤中。

《呐喊》

当然,艺术画作背后的历史不是只有这么沉重的部分,比如《带珍珠耳环的女孩》的创作背景,其实来源于维米尔梦中亦真亦幻的惊鸿一瞥;《劫掠留西帕斯的女儿》的创作者,是当代著名的“宠妻狂魔”;《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开启的欧洲最伟大的视觉革命,其实起源于一张结婚照……

从某种角度而言,比起文字书写的历史中不可避免的强烈主观性,这些艺术画作如果剥离了形式特点,所反映的更是一种逼近真实的历史现实。

看历史,要有怀疑力


看待历史时,常怀几分批判怀疑之心,能帮助我们在面对“后真相”或“历史反转”时,依然带有包容的胸怀。

说起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我们常会下意识将东汉时期的蔡伦纸作为最为完善的技艺起点,但经后世发掘考证,最早的纸应该是公元前179年到公元前141年的放马滩纸。而在20世纪,考古学家们早已在许多西汉遗址中发掘了各种西汉古纸,如灞(bà)桥纸、金光纸、马圈湾纸等。只是造纸术的真正发明者,至今也没有找到。

蔡伦像

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长城,多年来被大中小学课本描述为“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但在历史学界,早在1992年就有学者考证出鸭绿江畔辽宁丹东虎山南麓才是长城的起点,而在汉朝时,长城向西由玉门关蜿蜒至罗布泊地区,所以新疆境内也有长城分布。

长城

此外,最具传奇色彩的“误会”,非三国时期莫属。

罗贯中一本《三国演义》让许多历史人物具有了文学生命力,在其“拥刘反曹”的政治观点影响下,书中许多人物都被赋予相对突出甚至极端化的个性特点。但在后世的考证中,诸葛亮忠于刘氏父子其实是逆行于天下大势,曹操“奸”于腐朽昏聩的汉末皇室志在安邦定国,而“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也一锤定音式的把周瑜打成妒忌心强、心胸狭隘的人,直到范成大写诗“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称赞,才让英雄美名略有所还原。

薛金拥油画作品之《三国演义》

作为在五千年中国历史中都具有空前特殊性与重要性的三国历史,其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着不同的个性色彩和命途发展,到今天也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玩味。

看历史,换个姿势就带感


今天,我们仍然会不厌其烦地谈论、研究历史,是因为历史故事好听、也好用。为了将古人的历史经验为我们所用,多一种为人处世时的理解维度,重新认识历史、换个姿势品鉴历史,有着这个时代的必然性与重要性。

比如,现代人翻译的“革命”,其实是从商朝得来的灵感。古人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统治合法性是由上天决定的,也就是“天命”。当时大禹建立夏朝,对于人民而言大禹就是“天选之人”,而敢于反抗夏朝的人必然有着非同寻常的勇气。因此在后人看来,商汤能够利用武力反抗夏朝,重新定义了“天命”的归属,给后世的改朝换代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后来这一评价被记入《易经》写作“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意思是商汤和周武王革除了前代的天命,一个政权的建立不但要顺应天意更要顺应民意。而到近代日本人翻译“revolution”一词时,就从易经中借鉴了这一评价商周的词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