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迁为啥总看卫青霍去病不顺眼:你们两个私生子,凭啥这么有出息!

 冷兵器研究所 2020-06-09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卫青和霍去病有偏见,在他们的正传中横挑鼻子竖挑眼,在佞幸列传中还专门提了一句“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意思是卫青、霍去病也就是这群贱人里比较上进的那种。这种偏见除了李广家族的缘故外,卫、霍两家的两个鲜为人知的背景也很重要。


卫青和霍去病按照《冰与火之歌》的设定,都可以在姓氏上冠以“雪诺”等字样,他们两人都是西汉的私生子,在秦汉社会中的地位不比早期的琼恩好到那里去,这也影响到了司马迁对他们的看法。秦汉时期的中国社会非常注重宗族,宗族地位也是一个人混社会的关键因素。西汉的宗族是地方上的实际主宰,是没有封建之名的封建领主。宗族观念也影响了司马迁,司马迁对家族的重视好比是徒利夫人,他在自述中就写了自己家族的来历,描写历史人物时写也和维洛斯特史学家一样不厌其烦的说明人物来头,卫青霍去病恰恰都是没有宗族的私生子。


卫青其实应该姓郑,“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平阳侯是曹参之后)卫媪通,生青”,由于卫青生父好色不要命,一夜激情“搞出人命”后,他自然不敢给儿子自己的姓氏,卫青只好姓了母亲的姓。卫家这个原生家庭似乎有激情出轨的传统(原生家庭影响),卫青的另一个姐姐卫少儿也学习母亲好榜样,又和平阳县干部霍仲孺未婚先孕生下了霍去病,直到河西之战前霍去病都不知道自己生父是谁。


卫、霍两家的这个传统让他们在西汉非常被人看不起,因为父端子孝才是西汉正经人家的标准。卫青和霍去病的渣男老爹的私通行为在当时等同于盗窃,是为父不端。而他们不教养儿子的行为也让卫青霍去病在社会舆论中处于不利地位,卫青虽然回到生父身边但“其父使牧羊”,霍仲孺更是没有教育过霍去病。“夫子者,当承父之教令严 敕 ,案 而 行 之 ,其 事乃 得 父 心志 意 ,可 为 良家矣”,因为是没有生父教养卫青、霍去病都不被看作是良家子。

卫青的另一个出身也让他备受轻视,他当过两次家奴。第一次就是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由于不是良家子出身,还被人渣老爹弄了个没有教养的骂名,卫青等于被西汉主流社会抛弃了,他不得不又回到了平阳侯府,“为侯家骑,从平阳主”,成了平阳公主的私人家奴。而家奴在西汉等同于牛马,是土豪显示财富的工具,买卖家奴和买卖牛马无异,“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卫青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人奴之生,得毋笞骂即足矣”。


卫青发迹后,没有一点暴发户习气,与人交往和善忍让,却依旧被司马迁认为是“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称也”。霍去病敏感又有些少年中二气质,也被司马迁吐槽为“幸其壮而将之”。因为在家族观念好比徒利夫人的司马迁眼中,他们两人是私生子,还有奴仆的前科(卫青),双重的贱人自然干什么都是错的。

本文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冷兵器研究所系头条号签约作者主编原廓、作者李从嘉,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收入都没佃户高,明末军队还想要战斗力?

没看过《孙子兵法》就不会用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