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月留痕】 成都的河流

 吾影吾踪 2020-06-09

     河的形成往往是自然冲刷而成。山川,这“川”字应是有“河”的概念,高山之下自然形成的渠,不仅称之为“沟”,大一点便称之为“河”,再大一点则称之为“江”。水从山间来。我们到邛崃的天台山见其河流水是山间而来;到彭州银厂沟见其河流水也是山间而来;到崇州九龙沟见其沟水也是山间而来。河沟两岸的坡地,平地夹两山之间,人们称之为“川”,川也可指河,因河川相连。四川省名的由来有说是岷江、金沙江、沱江、嘉陵江四条江河而称之为“四川”,持此观点的人还不少呢。有山便有川,有大山便有大川;大川是大自然的产物,山川河流不外乎如此而形成。

    成都是著名的扇形冲积平原。久居这天府之国的腹心地带,便知扇形是从都江堰算起的。扇形头把子在都江堰玉垒山。大山之出口的涛涛江水分内外江,内外江各又四射的各条江河,形成自流灌溉农田的成都平原。经过几十公里流至成都市,成都市便有了多条河流。成都平原基本无山,河流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是几千年农耕形成的。市区周围按方位算,南边有条河,从郫县流经苏坡桥,至合江亭,称之为“南河”,是按方位取的名字。成都之南门的这条河,也有称清水河名的,显然指水质清,也有称锦江的,这是指汉时洗涤蜀锦而留下的美名。 

   锦江,统称“南河”也是可以的。至于这条河什么时候形成,应追到秦李冰时期,或更早的杜宇王时代,发展农业,引水灌田,必然要修扩建河道。杜宇王、开明王都是治水能手,才当上蜀王,李冰当郡守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治水专家。成都平原的河流自然形成,又经他们疏通灌溉良田应与他们有关。按其方位成都市北边也有一条河,人称“府河”。何谓府河呢?史料记载是唐代修筑城墙时取泥留下的河道,目的是护城都府不受侵扰,故称为“府河”。改革开放之年,成都市改造这南北河流,连同两岸居民迁移,将南河、府河简称之为“府南河”,从此有了“府南河”之名声,且响亮到联合国。因改造这条母亲河,成都市政府还得了联合国的安居工程奖。然而,历史上统称锦江二字却没有昔日响亮了。这也说明任何事物都有变化,都有其时代特征。西门还有一条小河流经成都市送仙桥,往南流入南河,往北流入北门王爷庙与府河相汇,称之为西郊河,也叫摸底河。何为“摸底河”呢,恐怕指见得到底,常无大水。现也改建一新,它绕老成都西面古城墙外,也称护城河;古人在此饮过马,也有叫它“饮马河”的。以上几条古老的河的形成几乎都是农灌的需要,是城市用水的需要,也是城防的需要,自古就有的著名河流。

     在成都东北边还有两条河流,一是沙河,一是东山灌溉渠,也称东风渠。
    沙河,1983年《金牛区地名册》说“为成都市金牛区主要河道,改扩建于1954年至1957年,全长20.9公里,河面宽约25米,河底深约10米。”“沙河,自都江堰水系的柏条河,徐堰河、走马河、沱江河、府河轮流输水,从区境内的洞子口流入,流经和平(洞子口)、青龙、圣灯、保和、桂溪、琉璃场六个公社,至东南的麻柳湾流入府河。”“沙河保障了沿河24家工厂的生产用水和城市部分生活用水,灌溉了金牛区42.729亩农田,同时又成为区内主要的排洪渠道。”

    东风渠,原名东山灌溉渠,是解放后党和政府发展龙泉山脉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所兴建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1 955年完成设计,次年动工,历经22年于1977年建成。1966年命名为东风渠。《金牛区地名册》说:“由郫县入水,流经金牛区和平、天回、青龙、龙潭、圣灯5个公社,再流经龙泉区和双流、金堂、新都、仁寿等县注人黑龙滩、三岔水库。全长281.5公里。控灌田土306.9万亩。全由点干渠和北干、南干、东干、新南干五条干渠组成。”这条河渠的建成,结束了东山地区十年九旱、洪水冲田园”的灾难局面。 

     成都除以上河流外,另外还有不少小“沟”,它们的由来应该说均是这几条大河流的支流,因各种原因而形成。如明皇城外有“金河”,也称“禁河”是护朱家蜀王府的小河沟,也可用来排水,今河流不存在了,那是“文革”之年“备战备荒”时已改建为防空设施,后来有的又改为“地下商城”。

   小河沟变化大,原沙河电影院旁有条小河,叫“三道沟”,我家原有3.8亩土地就是受这条沟水灌溉的,何止我家,整个“郑家院子”几十户人都受益,都是这条沟的水灌上千亩田地的,记得它从北门马鞍山流到倒石桥又流至沙河电影院、万年场、水碾河,灌两岸成千上万亩农田,作用很大。我小时候曾沿河走到其尽头,尽头就在九眼桥下一点处,水汇成了府河水流,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建设速度极快,田土河道全变为高楼和硬化的道路,现在这“三道沟”连影子也不见了,只留下每一段的小沟,如水碾河等街名。

作者简介

 

     郑光福,1950年11月生,四川成都市人,汉族,大学文化。当过回乡知青,面房工人,教师,图书管理员,干部,记者等,获主任记者职称。著有《川西风情》《巴蜀留韵》《新闻采写三十年集》等专著。现为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历史学会会员、四川省民俗学会会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理事、成都市广播电视学会副会长、成都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 


期    数:第98期

撰    文:郑光福

本期总编:万晓玲

责任编辑:强  军

美    编:紫  嫣

评 论 员:陈岸国、刘建蓉、杨光树、淡 定、萧月月、艾 秋、小米椒、周晓为、李宗明、霞 光、 李玲琼、毛毛雨、伍邦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