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经典名句

 ygnh2008 2020-06-09

经     典    名    句

01

简介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在宋代被儒家学者特别抽出,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它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相传为曾子所作,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身是治人的前提,修身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这种思想几乎成为古代读书人唯一的标准理想。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

博大的学问

     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大学》将古代文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其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如果百姓与统治者利益发生冲突,只能是牺牲百姓的利益。因此儒家思想上带有一些奴性。这是我们在学习《大学》时要注意的。 

02

经典名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解释:大学的宗旨和道理,在于彰显弘扬光明的德行,在于亲爱人民、使民亲和,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解释:知道适可而止,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定力之后才能真正平静下来,真正平静下来后才能达到身心俱安,身心俱安才能去深入思考,深入思考后才能有所领悟。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解释:世上万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世间万事都有开始和结束,明白了他们的先后秩序,就接近事物的发展规律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解释: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就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想先修养好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想端正好自己的心思,就要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要先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君子以仁为尊。

天下之为富,何为富?

则仁为富也。

天下之为贵,何为贵?

则仁为贵也。

    解释:君子认为仁德最为珍贵。富有天下四海叫做富有吗?只有拥有仁德才叫富有。贵为帝王天子叫做尊贵吗?只有拥有仁德才叫尊贵。

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解释:君子首先要慎重地修养德行,有了德行才能有民众,有了民众才能有国土,有了国土才能有财富,有了财富才能供给使用。

《康诰》曰:

“惟命不于常。”

道善则得之,

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

“楚国无以为宝,

惟善以为宝。”

    解释:《尚书·康诰》中说:“天命不是永久的。”行善道才能得到天命,不行善道就会失去天命。《国语·楚语》中说:“楚国没有什么可以作为国宝,只是把善道作为国宝。”

好而知其恶,

恶而知其美者,

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

人莫知其子之恶,

莫知其苗之硕。

    解释:能做到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的到他的缺点,讨厌一个人但又认识的到他优点的人,天底下是很少见。因此谚语说:“人看不到自己孩子的过错,人察觉不到自己的庄稼好。”

03

小人闲居为不善,

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

掩其不善,而善其善。

    解释:小人无事独处的时候,会经常做坏事,没有什么恶事是他不去做的。看到君子之后,又会遮掩,掩饰自己的恶行,装出善良的样子。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解释:从君王到平民百姓都是应当将修身养性作为自身的处世根本。壹是:都是。

好人之所恶,

恶人之所好,

是谓拂人之性,

菑必逮夫身。

    解释:喜欢大家都厌恶的事物,厌恶大家都喜好的事情,这是违背人性的,灾祸一定会降临到他的身上。菑:同“灾”。

道得众则得国,

失众则失国。

    解释: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

食之者寡,为之者疾,

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

不仁者以身发财。

    解释:发财有这样的一条规律:生产财富的人要多,消耗财富的人要少,生产地要快,消耗地要慢,这样就可以永远保持富足了。有德行的人会舍弃钱财修养自身,没有德行的人会舍弃自身修养去谋求钱财。

为人君,止于仁;

为人臣,止于敬;

为人子,止于孝;

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

    解释:作为国君,应当努力施仁政;作为下臣,应当尊敬君王;作为子女,应当孝顺父母;作为人父,应当有慈爱之心;与百姓交往,应当诚实守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解释:孔子说:“审断争讼,我的能力与他人的一般无二,但我力争使争讼根本就不发生。”违背实情的人,不能尽狡辩之能事,使民心敬畏,这叫做知道什么是根本。

见贤而不能举,

举而不能先,命也;

见不善而不能退,

退而不能远,过也。

    解释:看到优秀的人而不举荐,举荐了但不尽快使用,这就是怠慢。看到不好的人却不能摈弃,摈弃了却不能放逐到远方,这就是过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