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堂良公路避雨亭

 老钟w6dii5bxca 2020-06-09

从大古榕树到棠良公路 这座避雨亭见证了古村变迁


寻找侨乡的味道

6天前

石门凹的避雨亭


从前,在往良溪和北坎村山坳岔路口的榕树下,有一座青砖平顶避雨亭,这个岔路山坳口叫石门凹。为什么这里会称作石门凹?石门凹又怎么会有座避雨亭呢?



黄瑞良 (中国画)


民国以前,在葫芦山和将军山这个山坳中间,有一棵占地近一亩的大古榕树。树的东边山地属中心荷溪甘氏所有,西边土地归良溪罗氏所有。在古榕树下,有几块大石头,其中最大一块奇石有孔,如门状,又因坳在两山之间的凹处,所以乡人称这里为石门凹。


在奇石旁有一洼涌泉,泉水清甜甘冽,不论天多旱,泉水常年长流不绝,商旅行人经此出入歇脚,都用来饮用和洗漱。


据村中老人说,清中期以前,良溪、北坎和来往佛山、江门的商旅行人,都沿着葫芦山和宝鸭山之间的小道行走。到了清代咸丰年间,良溪与中心荷溪甘氏族人为方便商旅行人,在葫芦山与将军山之间的山凹,开辟一条小道。



周健恩(中国画)


民国十年(1922年),良溪旅外华侨罗浊儒、罗仁甫等九人,为免行人出入无处歇脚而遭雨露淋身、暴日下无遮荫,援手善举,邀请棠下万成建筑商行在石门凹葫芦山边用砖木建造避雨亭。


避雨亭尚未建好,中心荷溪甘氏得知良溪人在石门凹大兴土木,以为良溪人强占山地,欲纠集村人伙同争据,良溪名土罗竹坡闻迅前来调解,向中心荷溪甘氏众人说明建雨亭是为方便民众出行歇息的场所,非私有物。


为息纷争,良溪也愿出水田换地,甘氏族人得知建避雨亭是为了便民出入的公物,为表善心,同意捐出此凹地建雨亭。


良溪秀才罗毓彬为大家的善举感动,同时也为行人能有幸走此道而祈福,即题写回文匾“行道有福”勒石入“避雨亭”的墙。


名土罗孝则作亭联文,将“石门雨亭”四字嵌入联的首尾,用石刻镶在亭门边,联文曰:


石有尘埃洗之以雨,


门无畛域建此为亭。


承建石门凹避雨亭的棠下万成建筑商行也被大家的义举行为所感染,于是提出仅收建雨亭的材料费,还捐献一块六米长的青石板。


良溪罗豫堂也捐了二块大石板,分别刻上“此石不得移动别处”等字,大石板供来往行人坐、卧。



区启森(中国画)


建国后,由于政府扩建棠良公路,将路中奇石砸碎铺路,把古榕树砍倒,然后在避雨亭边补种一株榕树。涌泉也因扩路被填埋。


1994年,因亭顶面木瓦年久遭白蚁腐蚀破损,乡人遂改用水泥铺顶面,迄今只留下“行道有福”石刻匾和避雨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