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食盒:装食物太low,既是文人'百宝箱',又能隐晦'定生死'

 HOWNEW 2020-06-09

古代食盒:装食物太low,既是文人

文人与食盒

古代的'食盒',是古代盛放食物的重要器具。不过,'食盒'的重要性在'运送'食物,到了后期发展为'多功能'用具时也是因为其便于携带、容量大等特点。同时,古代的食盒也并不是一次性的,通常能用很长时间不坏,并且可以达到'传承'的效果。食盒的外观也从原来的简易到后来的'繁复',渐渐发展成一种'身份的象征'。

古代食盒种类繁多,“造型”愈发精致

中国古代的食盒无论是从材质还是其形状上来看,都与当时人们的思想和其地缘有很大的关系。

(一)任何一种材质的流行都有其指代意义

  • 陶制食盒的视死如生

最早出土的食盒是汉代的陶制食盒。陶制食盒呈现给人的感觉比较'笨重',而中国的陶制技术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一般性认为食盒的起源是在汉代,但是也有可能更早之前就存在。到了后来,陶制的食盒一般都成为了'冥器'。

古人讲求事死如生,所以活着的时候用的东西在去世的时候也想'带走'。而为何那个时候的陪葬为陶器呢?是因为他们认为陶器会在地下'永生'。木质和竹制适合容易受潮腐烂,而陶器成功避免了这一点。

古代食盒:装食物太low,既是文人

陶制食盒

  • 漆器食盒的流行体现出人们审美的提高

漆器技术也是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在汉代也出现了大量的漆器食盒。但是,这些漆器食盒制作十分精美、结构精巧、外观精致,一般是大户富贵人家或者宫廷中使用较多,后来,民间漆器也较为普及。漆器的普及首先肯定是要说明人们的审美意趣提高了,不再满足于普通的木质、竹制、陶制适合,通过漆器可以使其变得更加美观。其次是其实用价值得到提高,漆器食盒往往会比普通食盒耐用些,充分展现了经济实力的提升。

  • 受地缘影响的竹编食盒

受地缘影响,竹编食盒一般是在竹林生长的地方兴起,像云南、福建等地,生活用具大多都是竹子编织而成,例如竹桌、竹床等,所以食盒也大多是竹编食盒。但是宫廷里也有,当然,进入宫廷的竹编食盒当然是要进行'华丽升级'的,成为漆器竹编食盒。

关于竹编食盒的记载在《史记》中就有'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箪器食。'这里的'箪'是'竹字头',所以表示'竹器'。

古代食盒:装食物太low,既是文人

漆器食盒

  • 珐琅食盒的垄断代表了中央集权

珐琅器最初是从'大食国'引入中国,后来中国逐渐掌握了珐琅器制作原理,也就开始了在本土的珐琅制作,其中就包括珐琅食盒的制作。到了清代,政府管控严格,不允许民间私自制作,因此,清时的珐琅食盒一般是出现在宫廷中。而宫廷管控珐琅食盒也正是说明了珐琅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政府管控只有宫廷出现,也正是象征了宫廷的集权地位,也符合了'皇宫用最好的'这一特点。

(二)食盒形状的'普遍性'中又夹着'特殊性'

古代食盒在一定时期内是没有固定的形态的,各朝各代形态不一,没有一个定数。只是会在某些朝代出现一些新的'格格不入'的'奇形怪状'。三国时期以后,食盒的外形就不再像汉代的那样'敦厚'了,长方形的食盒变得流行。三国魏晋战争频繁,长方形的食盒便于携带,且较为规整。

但是到了唐代,它就开始了自己的'特殊性'。由于唐代的社会风气就是'兼容并包',因此在食盒的造型也'不拘一格'。唐代的食盒大多数是盝顶,顶部是平的,四周再加外檐。也有食盒呈现出来花瓣型,食盒内部中间一个圆形,周围呈花瓣散开,这是受到了佛教和其他外来思想的影响。明清时期研究的则更'高级',甚至出现了'子母'型。这又充分展现出了中国古代先民的勤劳智慧。总而言之,古代食盒虽没有统一形状,却大多数以长方形食盒为主。

古代食盒:装食物太low,既是文人

珐琅食盒

食盒超越原始功能,扮演多种角色

(一)最原始的承载食物功能

这是食盒最基本的功能,盛放食物能够保温,并且因为食盒采用榫卯结构,所以在盛放汤汁时,能够保证汤汁不会溢出食盒外,不会出现'走一道儿,流一道儿'的现象。提盒是我们现在在电视剧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用两个对称的提梁固定食盒,再加一个横梁用来拎着。

提盒一般商铺、饭馆之类的都会使用,后来提盒的功能被进一步挖掘,因此各阶层都有使用。在大户人家中或者是在皇宫里,'提着的'食盒可以说使用频繁。因为不能所有的嫔妃都会与皇帝吃饭,当御膳房做完饭后都要将饭菜放入食盒中送给各宫嫔妃。

(二)厚重的丧葬祭祀功能

随葬品一般都是'搬用',将自己活着的时候用了什么都带进墓室,食盒就是其中之一。在祭祀方面,祭祀就要供奉食物,那么就需要用食盒进行运送。祭祀的食物分为一直供奉(摆着不吃)和被活人吃两种,那么一般对于一直供奉的食物来说,可能食盒的命运要跟食物一样了。但是食盒与食物密不可分,在准备祭祀食物时是少不了食盒的身影。

古代食盒:装食物太low,既是文人

长方形食盒

(三)隐晦的君王意愿的象征

在《魏氏春秋》中记载道:'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曹操赐予荀彧空的食盒,实际上是代表了'禄尽命绝';再说明朝开国将军之一徐达的死,也与食盒有关系,朱元璋因为忌惮他,想除掉他,知道他不能吃鹅肉而故意送他个食盒,里面就装着清蒸全鹅。所以古时皇帝为了委婉的告诉大臣'你不该存在了'的时候,会用食盒指代这一意思。

其实除了赐死,当然也有赏赐的意思。有的君王为了单纯的拉拢大臣,会用'御赐食盒'来盛放一些好吃的送给大臣。一般皇帝吃饭都吃不完,因此用食盒装着送给侍从,慈禧太后当年就将食盒打包给了李莲英。不过御赐食盒无论是从制作工艺、雕刻花纹、镶嵌饰品等都是其他食盒比不了的,如此食盒拥有隐晦'定生死'的功能。

(四)时尚文人的'百宝箱'

《东坡集》中有关于食盒的记载:'某好携具野饮,欲问公求朱红累子两卓、二十四隔者,极为左右费,然遂成藉草之兴,为赐亦不浅也。'

这里的'累子'其实就是多层食盒。食盒本质上还是'盒子',具有盒子的基本功能,所以食盒的多功能就在文人阶层进行了深度挖掘。那些自诩'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之士,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一天就会约上好友、拿着'零食'出去'野餐'。于是,食盒被发展为'百宝箱',有时里面会装上小镜子、梳子以随时调整自己的形象,还会放'文房四宝'。也由此开阔了'食盒'的功能。

古代食盒:装食物太low,既是文人

食盒与食物

古人也赶'时髦',食盒文化兼收并蓄

不管是食盒从前的单一功能还是到后来的多功能集于一体,它都蕴含了一些特定的文化意义。

(一)美好蕴意,社会主流文化的承载

食盒中的'盒'与人的'合'同音,所以在古代,聘礼嫁妆一般都会用'盒'来装。送'食盒',既是希望将来孩子们能够吃饱喝足,还能富富有余用食盒盛放,也是为了让儿女以后的生活和睦美满,一家人能够'合'。这其实就蕴含了古人的智慧和对儿女婚姻兴奋的美好愿望,一种祝福,一种精神寄托。

在兼容并包的唐代,三教鼎立,每家学派都会极力推崇自己的思想,食盒受到影响后就出现了花瓣食盒。由此可知食盒不光是作为纯粹的日用品。它也在积极传播着各种主流文化,毕竟古人也赶'时髦'。

(二)中国'食'文化的载体,吸收借鉴家具文化

美食需美器,食盒作为最初的运送食物的载体,运送了一代又一代的饮食文化,可以说是一步一步见证着饮食文化的蓬勃发展。食盒也曾跟随不同的食物发生过形态上的变化,比如放果脯的攒盒与盛汤的食盒就不同。所以,它承载了'食'文化。

古代食盒:装食物太low,既是文人

食盒集聚多功能的时候,其实也借鉴了各种家具,这就是变相的为我国的家具文化增添色彩。食盒被发展为'文具盒',文人墨客,就连上书塾、学堂的娃娃手里也会拎着食盒上学,食盒里就装着笔墨纸砚;文人墨客出去游玩注意仪表,会带着镜子,但是镜子容易碎,于是便镶在食盒上,就变成了'梳妆台';有些出远门的,还会在里面放置衣物,这有事衣笼文化。

总结

食盒的材质最初是陶制的,但是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笨重'的陶器,让其变成了'冥器',而转向了'漆器、珐琅'等,越来越精致。由原来的只注重实用价值到后台的雕花、镂空、镶嵌等欣赏价值的不断提高,都展现出了古人的审美意趣和勤劳智慧。古代'民以食为天',一个食盒就能够充分描绘出那个时代的缤彩纷呈,只装食物显得太low了,一个时代的思想、社会风气如何,都会在'食'中表现出来。食盒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都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家族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