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看展 | 一幅画的诞生:王冠军《锦瑟华年系列——hello北京》

 喜欢绘画 2020-06-09

王冠军简历

王冠军,黑龙江望奎人。1998 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06 年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现为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副院长,上海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国防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四个一批”人才,中国美术馆展览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副秘书长、专家委员会委员、常务理事,国家级美术展览评委。

我怎么创作《锦瑟华年系列——hello北京》

王冠军 锦瑟华年系列——hello北京

2008年 290cm×190cm 纸本设色

《锦瑟华年系列——hello北京》局部

这一系列创作共八幅,原计划用十年的时间完成全部创作,从 2006 年开始第一幅,至今只完成五幅,目前第六幅正在画草稿。

这个系列创作以现代都市青年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风貌为主要表现内容,八幅作品相互呼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以风雨阴晴、昼夜晨昏来比喻青春的不同状态,表达锦瑟华年的美好回忆与对未来的希冀渴望。有迷茫怅惘,有渴望期盼,有坚定犹疑,有困惑感伤……

画面以中外青年人物与古今建筑场景的交流穿插,来象征东西方文化的区别与联系、融合与交流,以及传统和现代的更迭与转换、传承与发展。民族的、世界的,传统的、现代的,东方的、西方的、对比的、和谐的、不同肤色的、不同种族的、不同地域的……都融合在作品画面当中。

我在开始创作这幅作品之前,已经经过了八九年的酝酿。记得那是在 1999 年,我去中国美术馆看展览之后,不知不觉地绕进了附近的胡同,在那里转了好久才找到出来的路,在找路的过程中,我产生了画胡同的想法,所以一边找路,一边仔细观察胡同的整体样貌、建筑的形制特点。在回来的路上,就开始随手勾起小草稿,在那以后的九年里,我不断构思揣摩,反复推敲,可谓九朽一罢,终于在 2008 年开始动笔,创作了这幅《锦瑟华年系列—hello 北京》。

一切创新、一切新的形式语言都应符合现代审美需要。

在这幅画面的处理上,我应用了焦点透视,目的就是为了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追求一种视觉上的真实,使观众在观看作品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人物塑造上,以线造型,同时兼顾传统线描中线的形式美感,充分考虑不同的线条对不同物象质感的表达与刻画。以植物色层层积染、反复叠加,力求线色和谐、笔墨一体;枯润兼容、干湿并举;平中见厚、灰中蕴透;典雅稳重、深入完整。追求静中有动、统一和谐的中和之美。

对于现代服饰、器物等质感的刻画,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也需要有别于客观物象,需要反复揣摩、提炼、概括。例如画面前方外国男青年的服饰,其灵感来源于大理石的纹理,经过了多年的反复观察与实践之后,恰当地应用到创作中,力求在表达服饰质感的同时,强化人物的形态与动势。

作品中的这些元素都是经过长期的观察与积累,目识心记,心摹手追,是对许多对象的概括、总结和提炼,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创作方法。画面中的所有元素都是基于这样的观察和积累之后,在脑中搭建出完整的结构,再在草图中反复推敲,最终才落实到画面上。

比如为了画自行车,我拆掉了一辆自行车去观察和研究它的组成;画胡同建筑之前,我也曾实地考察,研究建筑的建造过程,了解四合院的形制乃至老北京人的风俗习惯等,甚至是小到人物身上出现的手链、中国结配饰,我都有认真研究它们的编制方法。唯有深入地观察、了解客观物象,掌握内在规律,创作时才能做到成竹在胸,得心应手。

《锦瑟华年系列——hello北京》画稿

由《锦瑟华年系列——hello北京》延伸出的话题

艺术就是我的全部

更多的时候,我不觉得画家是我的职业。在我看来,绘画就是我的生活,是我的人生、宿命,乃至信仰,所以这也就意味着艺术就是我的全部。

我小时候就没有理由地喜欢画画,然后开始自然而然地拿起画笔,从自学开始,到后来走上求学之路。

在我还没有接受系统的学院教育之前,我就被许多古代优秀中国画作品所深深吸引,并认真学习,像《八十七神仙卷》、李公麟的《维摩演教图》以及任伯年、陈老莲、范宽、文徵明的作品,我都曾反复临摹学习过。

我最喜欢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在我看来,那是一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世巨作,它一直深深地感动着并影响着我。

因为喜欢才画

在还不会写字,甚至不能够用语言准确表达的童年时期,我就很喜欢拿起笔来画画,我想这可能就是我的初心吧。没有任何目的,就是因为喜欢才画,画了就觉得开心、尽兴。所以开心时想要画画,不开心时也想要画画,宣泄与抒发,都想要画画。这么多年过去了,之所以到现在还在画着,依然是这个原因,与名利无关。这辈子我想要的,画里都有,所以我不可能停笔,不会改变。

除了画画,我还种花养鸟,从自然中学习,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与习性,感悟生命的意义。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中国画的教学有其特殊性,中国的艺术本身就有其独到之处,中国的戏曲艺术、园林艺术、书法艺术等,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程式化的表达逻辑,而且越来越完备。其中许多优秀的程式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同时又要把自己的艺术个性与潜能充分挖掘出来。所以我个人主张中国画的教学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我在中央美术学院求学的七年中,得到了很好的基础训练和启发性的艺术教育。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教学主张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这样的教学方式让我在传统与生活中汲取了大量的养分,对我的创作影响深远。

始终心怀感恩

能够在北京画院工作,对我来说是非常幸运的。在这里,不仅有很多非常优秀的艺术家同事,还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和浓厚的学术氛围,这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而且北京画院十分支持画家创作,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我们的创作,同事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和谐,这让我能够一直保持良好的创作状态,连续创作了一系列大幅作品,因此我始终心怀感恩。

曲高和寡

绘画肯定是大众的,它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用,画家应该有社会责任,有使命感,向观众和社会传播正能量。但任何一个艺术门类,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以后必然是小众的,所谓曲高和寡,艺术家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深究一些学术问题,不断深入并做到极致,这个时候也许多数人无法理解,这是一个很正常的情况。

写生至关重要

对现代工笔画而言,创作是目的,写生是到达这个目的最有效的路径。造型能力训练的是对人、事、物和对美的精准把握能力,没有扎实的写生实践,创作就有可能出现眼高手低,言不尽意的情况。在创作中涉及造型、设色乃至整幅画面的协调,都可以通过写生得到充分的训练。所以对创作来说,写生至关重要。

画得特别深入,也特别尽兴

在创作《锦瑟华年系列—hello 北京》的过程中,我非常荣幸地得到了靳尚谊先生的指点与肯定,那次长谈对我的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也愈加明晰了此前的一些困惑与思考。比如东西方绘画的异同、交流与碰撞,当下新的艺术流派对中国画的影响。如何拓宽中国画的表现形式等。这些都令我一生受益,我也因此更加坚定地面对我的创作,面对我在这个领域的探索与创新。所以在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我尤其投入,画得特别深入,也特别尽兴。

我希望可以通过创作表现当代都市青年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风貌。这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融合、渗透的时代。我的作品希望可以表达出在这样一个多元的文化背景之下,现代都市青年的思考与体验、对美好未来的希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对青春的赞美、对善的颂扬、对美的讴歌、对真的坚持。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与时代密不可分,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希望我们的艺术创作能够升华思想,启迪智慧,温润心灵,温暖人生。

自有其规律

在工笔画的创作学习中,渐修与顿悟都是过程,或者说是因,是形式;悟是果,是目标或者终极追求。每个人的根性与客观条件不同,按照自己的心性去修行和感悟就可以。只是艺术的发展自有其规律,除了一个画家自身所具备的先天条件,后天的努力同样非常重要,创作者都懂得其中的甘苦。“九朽一罢”“两句三年得”即渐修过程的客观写照。

喜欢安静,喜欢简单的生活

艺术风格的形成有多种因素与条件,过程比较复杂。我个人的体会是,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自然会形成,无须刻意为风格而风格、为形式而形式。随心所至,顺遂自然。

除了绘画,我感兴趣的事情不多,从小就喜欢安静,喜欢简单的生活,所以现在这样的生活方式最符合自己的本心,也最接近自己的理想状态。在画这幅《锦瑟华年系列—hello 北京》的时候,从上正稿开始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在那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没有去过北京市里几次,基本每天都能在家里画上十五六个小时。我觉得这就应该是我的生活,是我理想的生活方式。

仍在努力中

源于小时候对希腊文化的兴趣,我近期又开始涉猎其他题材的人物画创作,比如希腊神话人物,一直希望完成自己儿时的心愿,尽情地画一画,任性地画一画,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以传统中国画的表达方式去表现世界文明,拓展传统中国画的表现领域。现在已经用了一两年的时间画草稿,仍在努力中。

艺术创作要想做到极致,每走一步都不容易,但我觉得这不是问题,爬坡与行进中所遇到的困难,都是幸福的一部分,所以创作过程中的每一刻都是艰难的时刻,也是幸福的时刻。

殊途同归

中国绘画中的优良传统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国绘画博大精深,对于当代画家而言是一个无穷的宝库,非常值得我们投入大量的精力去研究和学习。我个人认为当代画家应该继续深究传统,同时深入生活,借鉴吸收外来艺术,在继承传统绘画精髓的基础上,继续拓展中国画的表达手段,拓宽中国画的表现领域。

优秀的艺术创作其实无所谓中西,美的形式是多样的,殊途同归而已。

艺术家的修养,来源于多方面

艺术创作的高低优劣,其实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标准。技与道,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艺术家的修养,来源于多方面,除了书本知识和专业理论的学习与不断探索,还有生活经历与感悟、思考与体察;对自然的观察与研究,提炼与概括;对其他艺术门类的了解与学习,触类旁通,这些对于艺术创作都是有益的。

多元并举、和谐共生

艺术创作没有应该怎样或者不应该怎样,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我主张多元并举、和谐共生。

从我童年画出第一笔之后,我就再也没停过,这里面没有任何理由和原因,也没有任何勉强和附加条件,仅仅就是因为喜欢。从喜欢到迷恋,欲罢不能,40年过去了,依然意犹未尽,甚至愈发着迷,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我之所以在继续画着,依然是这个原因,我只是40年如一日,任性地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幸运的是,它恰巧可以成为我的事业,仅此而已。

作为一个年轻艺术家,画自己真正想画的,就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

正所谓: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本文内容选自北京画院编《一幅画的诞生》

(编辑:罗元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