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溯源!双龙镇地名文化的“前世之谜”

 闲云野鹤b8ooo1 2020-06-09

地名和人名一样,

是便于称呼和识别而命名的,

双龙镇的地名,

有其独特的内涵和文化底蕴,

现选取其比较有影响的地名介绍给广大读者,

以助于广大读者了解双龙,

为双龙的“双晒”点击助力。

一、以龙命名的地名文化
双龙镇是龙的家园,是龙文化托起的乡镇,在它的境内,由双龙孕育的有龙王、雾龙、青龙、黑龙、乌龙,这些龙的居住地,分别被命名为龙王淌、龙雾坝、青龙嘴、黑龙池、乌龙池。

【龙王淌】龙王淌是双龙镇龙王村所在地,龙王村因龙王淌而得名。

龙王淌位于巫福公路与奉节县公路的交汇处,一半是巫山,一半是奉节,是巫山至福田、大昌公路上一个知晓度很高的十字路口和地名,这里连接着巫山、奉节、巫溪三县。南起于巫山县城;一路向北,可以去福田镇、大昌镇、龙溪镇及巫溪县城,一路向西可以到达奉节县城;向东的路程很短,随着山势下行,只有几公里的里程,到达中洞桥水库。

从龙王淌向东,有一条山脊,蜿蜒着延伸到山底,当地人称为下山龙,相传就是盘踞在龙王淌的这条龙王,下山去取宝珠形成的山势,这颗珠宝就在山底的沟旁,是一个圆形的小山头。这下山龙王,应是抢到了珠宝,永远存放在它的眼前。
龙王淌的下山龙,是中国传统龙文化中龙的形象之一,在中国传统龙文化体系中,下山龙是龙的一种,常用在柱、碑刻中,如九龙柱上尾朝上,头下探的龙,碑刻中尾向上,头下昂的龙,下山龙是龙的多样性的体现。二龙抢宝是中国吉祥文化中的一类,寓意此地是富贵宝地,常用在碑刻和屋脊的中饰堆塑上。

伴随着下山龙王的,有一股龙水,这股龙水,从洞穴中流出,形成溪流,流入洞桥沟,洞桥沟是大宁河的一条支流,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上游为上洞桥,中游在中洞桥水库,下游为下洞桥,下洞桥在龙雾村境内,标志是龙凤桥,溪流穿过龙凤桥,继续向东,流经天鹅抱蛋,在青龙嘴汇入大宁河。从龙凤桥到青龙嘴这段河流,又称为龙雾河。

【龙雾坝】龙雾即龙雾坝,龙雾坝曾经是龙雾乡的政治中心,撤区并乡时,龙雾乡并入双龙镇,龙雾坝保留龙雾村的行政建制。

龙雾坝是巫山至巫溪、湖北大九湖古大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从巫山县城到马垭口,翻越鸦泉水,就到达了龙雾坝。龙雾坝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平坦大坝,它的起源来自于两个民间传说。一个传说是宰相傅恒出生在龙雾坝,出生后七天内大雾弥漫,因而得名龙雾坝。另一个传说是黑龙和乌龙为争夺凤凰而大打出手,打得乌天黑地,大雾弥漫,因而得名龙雾坝。在龙雾坝东湾的那一面坡,称为落凤坡,传说凤凰准备飞越鸦泉水,但被鹰嘴岩上的鹰啄了回来,落在这面坡上安居,被黑龙和乌龙发现了,两条龙都喜欢上了凤凰,因而打得不可开交,而凤凰是不可久困之灵物,终究是要伺机逃走的,有好事之人就在落凤坡上修了一座凤凰观,将凤凰永久地镇压在这里了,留下千古遗憾:凤凰难赴鸦泉水。

在中国传统龙文化系列中,只有皇帝才能称为龙,皇宫称为龙庭,皇帝的身体称为龙体,皇帝的脚步称为龙步,皇帝的衣服称为龙袍,傅恒其人,我们不去辨别他的真伪,按照民间传说官至宰相,没有登上天子之位,只能说是有天子之相,无天子之实。而黑龙和乌龙为抢夺凤凰,大打出手,搅得坝内浓雾弥漫,无论谁输谁赢,他们忘记了凤凰也不是弱者,任由它们争夺,毕竟还需要龙凤配合,才能龙凤呈祥。

在龙文化体系中,有一种龙出行时裹着雾,称为雾龙,或许,龙雾坝的龙,就是雾龙。

传说虽然是笑谈,但龙雾坝的历史久远却是事实,龙雾坝作为行政建制,可以追溯到龙雾堡的建制时期。清嘉庆初年(1796-1805),百连教风起云涌,嘉庆王朝为镇压白莲教起义,实行寨堡团练的坚壁清野政策,龙雾堡即产生于那个时期,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龙雾堡地名记载来源于光绪《巫山县志》。

【青龙嘴】青龙嘴是天鹅岛延伸到大宁河部分,是与大宁河水亲密接触的龙嘴,位于双龙场镇与天鹅村之间的天鹅湖上,属原青龙大队所在地,现合并归属双龙镇下湾村。

青龙是中国道教文化中的方位神龙,东方青龙、西方白龙、南方赤龙(火龙)、北方黑龙、中部黄龙。如果以龙雾坝的雾龙为中心,青龙嘴的青龙则暗合东方神龙之位。

在青龙嘴上,原有古建筑罗家老屋,现整体搬迁到巫山江东嘴文物复建区内。罗家老屋与小三峡滴翠峡的罗家寨是一个整体,罗家寨曾是罗家的书院。

【黑龙池与乌龙池】黑龙池位于双龙镇黑龙村内,黑龙村因黑龙池而得名。乌龙池位于双龙镇乌龙村内,乌龙村因乌龙池而得名。黑龙村与乌龙村是巫山至福田公路上相邻的两个村。

相传,古时候双龙镇所在地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当海水逐渐消退的时候,只留下了黑龙池和乌龙池,黑龙池里住着黑龙,乌龙池里住着乌龙,它们没有随着海水的消退而撤身东海,仍然住在这两个池内不挪窝。

黑龙和乌龙是两弟兄,它们虽然有弟兄的情分,但却常常算计着对方,就像民间说的“弟兄只望弟兄穷”,两兄弟关系好时形影不离,闹僵后则各自心怀鬼胎。黑龙感觉生活的池塘的水越来越小,想独占乌龙的池塘,黑龙便化做人形,与人间的猎人共谋打死乌龙,乌龙不知是计,在不明不白中只是打伤了乌龙,乌龙得知是黑龙欲置它于死地后,两个就斗得死去活来,最终两败俱伤,在伤痛中死去。两龙死后,池塘也干涸了,至今,还留下有池塘的遗址。

二、寨堡文化

前面我们介绍了,寨堡的建立始于清嘉庆初年。双龙有许多以寨相称的地名,如滴翠峡悬崖上就有砂嵌寨、罗家寨、大寨子洞、小寨子洞,此外还羊寨子、寨子湾等,当地人称这些寨子为躲白莲教的寨子或寨洞子,这些寨子都是建在险要之处或洞穴内,易守难攻。双龙以堡相称的地名,现已不存在了,根据光绪《巫山县志》记载,当年建有龙雾堡、磊头堡,后来还建有龙嗉堡,据《巫山县地名录》记载,双龙名称就来自于龙雾堡、龙嗉堡,合称为双龙。

砂嵌寨、罗家寨、龙雾堡,至今仍是有影响的地名。

砂嵌寨是滴翠峡内的飞云洞,飞云洞本名砂嵌。

根据飞云洞内的碑文记载,在清嘉庆三年(1798)7月,建立了砂嵌寨。从现在的遗迹可以看出,在洞的左侧下方,仍保留了这道寨门,寨门高2米,宽1.5米,厚3米,在门洞顶上曾设过敌楼雉墙。这道寨门雄踞于险崖处,卡在山崖间小道进洞寨的转折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设计洞寨的人想得真周密,即使这道寨门被攻下了,要攻进洞去,还得通过两道阶梯式的防线,上下两堵高大的垣壁上都有雉墙,守卫者即使是使用原始的火枪、弓箭、滚木擂石,都能将进洞之敌土崩击毙。这样的地形,纵有千军万马,也施展不开,奈何不得。

1798年正是川、鄂、陕三省白莲教反清大起义的年代。巫山的白莲教也十分盛行。为防抢劫,凡家有财产者,设法隐藏于险要岩洞,没有自然洞的,都遵照皇上旨意,建寨设堡,还凿洞于悬崖峭壁。砂嵌寨的修筑,就是一个利用寨堡坚壁清野的典型遗址。

除了砂嵌寨外,滴翠峡罗家寨也是一个利用寨堡坚壁清野的典型遗址,当它失去了坚壁清野的作用时,才改作书院,让罗家后人在这清静之处读书,取得功名,外出做了大官。

三、嵌文化
古代称悬崖上洞穴或缝罅为嵌,在双龙及至巫山,都有许多以嵌命名的地名,如前面提到的砂嵌,还有钱家坝的倒坐嵌、下湾村的大岩嵌。

巫山的许多地名都带有嵌,如错开峡的棺木嵌,当阳大峡谷的燕子嵌、拴牛嵌、野羊嵌等,这个嵌字曾困惑了我很长一段时间,通过查字典,贵州有一个用于地名的“磏”,我主观认为就是这个“磏”了,后来读了聂兴昌先生对飞云洞古代防御遗址的考察文章(详见《文物巫山——地面文物文化辑要》和巫山网),才明白用于地名应是这个嵌,2018年开始在双龙安坪村驻村扶贫,听当地人称飞云洞为砂嵌,进一步证实,嵌作为古地名,仍然在民间广泛使用。

前面介绍了砂嵌,下面介绍双龙镇的另两个嵌——倒坐嵌和大岩嵌。

【倒坐嵌】倒坐嵌位于双龙镇钱家坝东北,是笔架、白坪、安坪三村的交汇处,小地名石鸭子。倒坐嵌是从山顶下陷的深坑,深坑三面悬岩,只有面向钱家坝方向是缺口,在它的后壁悬崖上,有一个洞,传说是鲁班倒下时,头撞在悬崖上撞出来的一个洞,这个洞就是倒坐嵌的嵌。深坑另有左右相对的两面悬岩,相传是鲁班倒下时的扶手。那么,这个传说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相传,鲁班和观音打赌,观音一个晚上做一百双鞋子,鲁班一个晚上将大宁河道取直,由大昌的七里村开始改道,经钱家坝、龙雾坝到达巫山,以鸡叫为终止信号。观音怕输,大半夜时去偷看鲁班的进度,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看见鲁班正在打穿石鸭子这座山,打穿了这座山,就把这条道与大宁河相连了,观音误以为鲁班就要完工了,于是心生一计,假装鸡叫,引得钱家坝的鸡子也跟着叫个不停。鲁班听见了鸡叫,手中正抓着掏山钉钯,用劲抓面前的壕沟,鸡叫声惊得他一用劲,手中的把手就断了,由于用力过猛,鲁班一屁股坐下去,坐陷了屁股下面的这个山峰,仰身倒地时,头撞在后岩壁上,撞出了那个山洞,双手搭在两边的山崖上,屁股下面坐出了一个小坑,双脚蹬着的地方,还蹬出了两个小坑。

观音的耍赖,为大宁河两岸的人们,留下了千古遗憾,也为钱家坝这个地方,留下了倒坐嵌这个见证,供世人评说。

其实,倒坐嵌只是钱家坝的消水天坑,由坝内的一条溪沟,将水引到这里,消失在这里。

【大岩嵌大岩嵌是双龙场镇至巫山县城古大道旁边一处悬崖上的洞穴,位于马抬头峰顶的天际线上,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它白色的悬崖。有大就有小,小岩嵌就在大岩嵌的旁边,顾名思义,小岩嵌的洞穴和悬崖相比大岩嵌的更小。

到达大岩嵌的路,是一条小路,住在这上面的人,干旱时要进洞去挑水吃,因而路面也不难走,只是有几处是在悬崖上凿出来的,十分险要。

站在大岩嵌悬崖下,帽子望掉了就望不到悬崖的尽头。洞门口有一块残碑,记载这里曾建有龙王庙,龙王庙内的龙王灵验,求雨必得。龙王庙的规模不大,从现存的残垣断壁可以看出,长和宽大约各有一米有余,是那种只供菩萨不住人的庙。

进入洞穴内,有许多石笋,很壮观。弯弯曲曲地深入几十米后,在一个平台上,有许多轮廓线一样的石棱盘旋在一团,当地人称为龙盘,仔细观看,果然像龙一样盘卧在这里,这个龙盘,是这个洞内的精华,也是在洞门口建有龙王庙的缘由。




















(作者:吴剑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