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红外线及对人体的生物学效应

 写昵称头疼 2020-06-09


什么是远红外线?

远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类似于微波和X射线,但不同的是每一种波所携带的能量不同,其中远红外线占据太阳辐射能量的72%。

远红外线的波长范围为4μm-1000μm(日本远红外协会定义为3μm-1000μm),科学家将不同波长范围的红外线分为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区域,称为近红外线、中红外线及远红外线。远红外线是红外线范围波段最宽的。(如下图所示)

远红外线:在太阳光谱中波长自0.76至1000微米的称为红外线。其中,0.76至2微米是近红外线,2至4微米的是中红外线,4至1000微米的是远红外线.

太阳光线大致可分为可见光及不可见光。可见光经三棱镜后会折射出紫、蓝、青、绿、黄、橙、红颜色的光线(光谱)。红光外侧的光线,在光谱中波长自0.76至400微米的一段被称为红外光,又称红外线。

  

红外线属于电磁波的范畴,是一种具有强热作用的放射线。红外线的波长范围很宽,人们将不同波长范围的红外线分为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区域,相对应波长的电磁波称为近红外线、中红外线及远红外线。

几十年前,航天科学家对处于真空、失重、超低温、过负荷状态的宇宙飞船内的人类生存条件进行调查研究,得知太阳光当中波长为8~14微米的远红外线是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人们把这一段波长的远红外线称为“生命光波”


这一段波长的光线,与人体发射出来的远红外线的波长相近,能与生物体内细胞的水分子产生最有效的“共振”,同时具备了渗透性能,有效地促进动物及植物的生长。


红外线的划分方式

红外线分类

近红外线区

中间红外线区

远红外线区

按大气的三个波段划分

1~3微米

3~5微米

8~14微米

按红外光谱划分

1~3微米

3~40微米

40~1000微米

医学领域

 0.76~3微米

3~30微米

30~1000微米

 医用红外线可分为两类:近红外线与远红外线。近红外线或称短波红外线,波长0.76~1.5微米,穿入人体组织较深,约5~10毫米;远红外线或称长波红外线,波长1.5~400微米,多被表层皮肤吸收,穿透组织深度小于2毫米。(但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把2.5微波以上的红外线通称为远红外线。)

大自然中的远红外

生命科学研究证实,人体与地球上其他的生命体本身是一个远红外辐射源,可以吸收及发射远红外光

所以当远红外线照射人体时,其频率与身体中的细胞分子、原子间的水分子运动频率相一致时,引起共振效应,其能量最高且能被生物体所吸收,对人体产生以下生物学效应:

1.使皮下组织深层部位的温度升高,产生的热效应使水分子活化,处于高能状态,

2.加速体内需要的生物酶的合成,

3.同时活化蛋白质等生物分子,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和生物细胞的组织再生能力,加速供给养分和酵素,有效地促进动物及植物的生长。

一、什么是“黑体”(Black body)

 能够将能量100%转换为电磁波能量之物质(即:无能量之损失),称之为黑体。所谓发放率(通常以ε表示),算式是在同一条件下比较其物质与黑体发放量之比值:

  而实际情况系0<ε<1 之关系。ε愈接近1,表示能量对电磁波之转换愈理想。

二、远红外线对人体的生物学效应

当4 μm ~ 14 μm 波长的电磁波照射大水分子团,会诱使大水分子团共震分散,造成大水分子团细化。

  当电磁波能量终止,细化后的水分子团或单水分子将会慢慢回复聚成水分子团。远红外线电磁波与水分子能产生共振作用,让水的大水分子团细化,进而能够活化人体内的水分子,达到活化人体内组织细胞,促进血液循环,增进新陈代谢。

4μm ~ 14 μm 电磁波对人体与水分子的影响

远红外线有较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具有显著的温控效应和共振效应,它易被物体吸收并转化为物体的内能。

远红外线被人体吸收后,可使体内水分子产生共振,使水分子活化,增强其分子间的结合力,从而活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使生物体细胞处于最高振动能级。

由于生物细胞产生共振效应,可将远红外热能传递到人体皮下较深的部分,以下深层温度上升,产生的温热由内向外散发。

这种作用强度,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强化各组织之间的新陈代谢,增加组织的再生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调节精神的异常兴奋状态,从而起到医疗保健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