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水陆两栖,受朱可夫青睐,这款坦克为何1942年在前线消失?

 筑垒地域 2020-06-09
水陆两栖坦克的发展,自第一次世界大战起便成为了一种主流。作为一个十分重视两栖坦克的国家,苏军在相继开发出T-37/38轻型坦克后,深感前两者在技术上的不足。对此,新式两栖坦克的提案随即上马。它,便是T-40两栖坦克。该型坦克由第37号工厂设计师N.A.阿斯特洛夫(Astrov)设计,并于1940年正式投入生产。

▲T-37/38型坦克实物,它们都借鉴了英式维克斯6吨轻型坦克设计,在1930年代时总数达1500辆之多。

作为一款T-37/38坦克的升级款,T-40两栖坦克有几个比较显著的改进:前两者所使用的平衡式弹簧悬架,被具有四对负重轮的独立扭杆悬架所取代。原先铆接的车体,也改为完全焊接样式。焊接的圆锥形炮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防护性能,但总体来说,T-40还是个十足的“脆皮”。其主武器由一挺DT车载机枪改为12.7毫米的DShK重机枪。后者虽然无法对敌军坦克构成威胁,但在面对轻型车辆以及步兵时,仍比原先的DT机枪更为有效。在水面上行驶时,T-40采用安装在车体后部的小型螺旋桨(四叶片样式)实现推进,其车体前部造型也与船有些类似,甚至还有浮动油箱以增加车辆浮力。由于螺旋桨处于车体后部并有内嵌的“印痕”所保护,因此不易受损。而T-37/38裸露在外的螺旋桨,则没那么好运了。

▲T-40两栖坦克三视图,该车全长4.1米,宽2.33米,高1.9米,车组为2人式,装甲自4-13毫米不等,除了备有一挺12.7毫米DShK(由车长操作)车载重机枪外,还有一挺7.62毫米的DT机枪作副武器(驾驶员操作)。

▲正在为T-40装载机枪弹的车组。

▲潜水测试。

作为一款朱可夫、铁木辛哥所青睐的水陆战车,T-40两栖坦克采用了GAZ-202型引擎(70马力),使得该车能以45公里/时的速度前进(公路行军)。根据苏方测试,T-40两栖坦克的最大行军距离为450公里。1940年10月,T-40两栖坦克进入量产。截止当年年末,第37号工厂已产出100辆该型坦克。1941年6月22日,德军发起“巴巴罗萨”攻势后,T-40的量产便宣告结束。截止当日,另有179辆该型坦克下线。在与轴心军的战斗中,T-40暴露出了不少技术上的缺陷:车组协同不利、装甲过于薄弱、武备较次……为此,苏军还特地将该车12.7毫米的重机枪,全部换装成20毫米的施瓦克机炮,但并未对早期一败涂地的战局有所改善。按原先定义来说,T-40属于“侦查坦克”,而非常规作战坦克。但由于战争爆发的过于突然,苏联红军未能有效管理己方庞大的战车群,使得不少侦查坦克需要肩负起常规坦克的重担。在卫国战争初期的莫斯科会战以及当年的冬季反攻中,在面对轴心军的“小水管”、“88炮”等武器时,T-40可以说是横尸遍野。但同时必须承认的是,虽然薄皮,但它却可以轻松通过那些重型坦克无法穿越的道路,偷袭德军的后勤补给线。

▲隐蔽进入阵地的T-40两栖坦克。

▲与身着白色迷彩服的步兵一道冲锋。

▲冬季白色伪装迷彩样式的T-40两栖坦克。

▲铁路运输下的T-40两栖坦克。倘若进入战区,车组成员还需另外披挂伪装网以防敌军空中侦查。

▲伪装运输下的彩绘样式。

在编制上,T-40往往是混编于各个坦克旅之中。以第8坦克旅为例,(该旅旅长为P.A.罗特米斯特罗夫,组建于1941年8-9月)该旅总计拥有61辆坦克,下属7辆KV-1,22辆T-34/76以及32辆T-40。T-40所需的材料、工时、造价都不如当时的T-60轻型坦克,因此,至1942年中期时,该型坦克在一线已基本销声匿迹。但作为1949年前最后一款量产的两栖坦克,T-40仍有属于自己的战术价值:它无需桥梁便可通过第聂伯河、顿河等苏联水域。因此,侦查部队仍将其视为“利器”使用。1946年,T-40两栖坦克正式转入训练车辆,结束了曾经辉煌的服役史。

▲20毫米炮版本的T-40两栖坦克。

▲除了20毫米机炮版本,T-40还曾充当过火箭发射车(BM-8-24),投入到激烈的莫斯科会战之中。

▲战损彩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