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志愿填报攻略丨优先选学校还是选专业?专家:考虑这3点,抉择一点都不难!

 丙丁A 2020-06-09

以下文章来源于子民好好说 ,作者子民

在高考志愿填报时的诸多问题中,是优先选学校还是优先挑专业可谓老生常谈,一直是家长和学生关注的焦点。

从中国历史传统上看,受教育始终是谋生手段,是进身之阶,可以看成是教育功利化的深层次的特有文化要素。本质上是由于中国巨大人口基数挤压下的就业压力,以及生怕“选错行”的职业选择焦虑。在大多数家长心目中,隐隐还存留着“专业与工作正相关”这种前工业时代的模糊印记。当然,政府一再提倡的职业教育类各层级学校仍然是所学专业与毕业后工作密切相关,其他类型的本科院校,由于后续的学习层级以及大多数学校提倡博雅教育,大学本科所学专业与今后可能从事的工作相关性越来越松散

在当前社会、经济和科技以及国际关系等进入高速嬗变通道,可以预见,各行各业发展极其不稳定,并处于解构或重构的情况下,这种专业与就业的压力和焦虑都将愈演愈烈,成为一种“新常态“。很多家长寄希望于专家对于未来行业发展的预测,但如果稍微翻阅一下过往来自于社会、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的专家“预测史”,往往结果都惨不忍睹,大概率的预测失败。因此,我们不要迷信预测,而是要关注趋势,更重要的是通过大学的学习,养成有应对变化的能力。这就体现在是优先学校还是优先专业的选择上。

在这样的认知前提下,我们下面按照高考成绩拔尖考生和绝大部分考生两个层次来谈一下志愿填报优先选择学校还是专业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方面两者既有不同也有可以互通借鉴的地方:

对于高考成绩拔尖的考生来说,他们基本上是各顶尖高校争抢的对象,因此学校选择相对容易,只需要根据大学所处地域、特点(比如清华偏重理工北大偏重人文)选择即可;相对有些踌躇的是学科和专业,不过就既往的经验来看,这类考生的爱好和兴趣相对鲜明,只要选择自己喜欢的特色专业即可。

对于绝大部分考生来说,有以下几个因素需要考虑:

第一,家庭经济状况。

如果你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应首选好学校。

读大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树立和培养自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养成科学精神、良好品质,即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获得精神层面的成长。好大学是优秀才俊聚集的地方,你的圈子里藏着你的未来,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

如果你家庭现在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应首选专业。

术业有专攻,行行出状元,由于中国的专业设置有非常明显的就业倾向和指导意义,因此选择相对好的专业,扎实掌握一门技能,会对未来的就业产生比较优势,良好的就业和职业可以改善家庭今后的经济状况。

第二,个人志向和兴趣爱好。

个人志向与个人爱好有一定关联,但并不相同。志向是相对宏观的一个方向,即未来你在社会中的定位,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比如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经济学家等。个人爱好相对微观而且易变,常常与时俱进,在你未来的发展中,兴趣有可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可能永远只是非常私人化的东西。

在志愿填报中,志向和兴趣有点像大类和专业的区别,比如你的志向是经济学家,那么你可以选择经济大类,在专业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经济类、财政类、金融类和贸易类等专业。

第三,就业方向和职业发展。

这部分是本文重点要谈的。在就业市场和职业发展方面应该注意到三种趋势:

首先,就业压力持续增大。

从近几年的数据看,就业问题正在持续放大。特别是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874万人,增量、增幅均为近年之最。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较大压力。同时,国际经济及政治形势越来越复杂多变,我国的对外开放受阻,大量的留学生回流已成定局,再加上未来出国留学人数的可预见性减少,未来就业市场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

其次,中国高等教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大调整,将中华民国时期效仿英美构建的高校体系改造成效仿苏联式的高校体系,除了当时意识形态的需要外,更重要的是以新中国建设的急需专业岗位人才和就业为导向进行的顶层设计,客观上对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当前的“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的模式则正在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导向的培养模式,培养路径更加宽泛,这也就意味着,高等教育对毕业后就业工作的显性帮助将会日益降低,也许对今后职业发展有利。

第三,科技日新月异所带来的行业变革。

我们正身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临界点上,各行各业,各种领域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将导致传统行业就业岗位减少,当然也会增加新的行业岗位。

仅以金融业为例,五年之前金融还是全球最火的领域,中国大量优秀学生都在往金融专业里面钻,甚至让不少专家痛心疾首,然而如今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科技的冲击下,金融业人力资源市场正在进入史无前例的萧条期并呈现一种典型的金字塔式的“末位淘汰”状态,位于塔尖的需求少而精,处于塔中以下位置的人员都开始面临失业的风险。

根据这三种趋势再来思考,本科通识教育阶段学什么并不是十分最重要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人格和心理的塑造、知识维度的提升和人际圈层的增强、处事能力的提高等才是最重要的。

值得一提的是学业规划方面的知识构架,这当然与自身的兴趣和特长的基础上,通过学科交叉架构自己的知识谱系。比如学习历史要注重社会学、地理学和民俗学等,学习人工智能应重视数学、计算机和逻辑学等,进一步还需要神经科学、脑科学等知识的支撑。

这其实也涉及到了个人掌握知识的升维过程,即从一维的知识点到二维的知识面再到三维的知识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通往四维甚至五维知识的前提。

从这个角度来说,好学校远远要比好专业重要的多,校园文化如同空气、土壤、环境,对人才培养具有潜移默化作用,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和思想行为选择。只要高考分数够得上,尽量选好的学校,上好大学并不是为了面子,选对的地方,与对的人交往,才能激发你的潜力,发挥你最大的价值。大学的学术精神、校风传统、人文气息、学习氛围……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才是大学生可以获得的最宝贵财富,更不用说当前大部分大学都会为学生提供无门槛更换专业以及大类招生下选专业机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