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泡还是剥,“食材”说了算——我说的可是做标本

 热带咖啡 2020-06-10

刚从地里收获的新鲜蔬菜洗干净,连切都不用,整颗地放进洗干净的水缸里,撒上一层一层的盐,再根据口味放入泡椒,用大石头压好。然后就等待时间给我们烹饪一道美食。有些地方甚至会把肉类,比如整条的鱼放进去一起腌制。时间一到,美味脱颖而出。

泡菜,最常见的可食用浸制标本(不是。图片:pxfuel

不知道我们的科研工作者是不是受到了腌泡菜的启发,从而发明了浸制标本。两者在某些原理上非常雷同,比如都是利用液体置换的方式,保证了动植物体内水分的充盈。当然换个角度来说,这些腌制的食物确实也算是一种浸制标本。

啥?这也是标本?那以后吃泡菜可别有一番滋味了。

其实不单泡菜,咱们家厨房里可不缺标本:以草果、大料、花椒为代表的各种植物果实标本;以虾皮、紫菜为代表的干制标本;以泡菜、咸鱼为代表的浸制标本——厨房就是一座小型标本馆

各种香料,可以算是干制标本。图片:SKopp / Wikimedia

为什么要做标本

之所以说这些是标本,那是有道理的,咱们先看看标本的定义。

标本是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经过各种处理后,令之可以长久保存并尽量保持原貌的产物,可作展览、示范、教育、鉴定、考证及其他各种研究之用。

划重点啦,首先是取自动物、植物、矿物等实际存在的物体,虚无的不能叫标本;其次是经过处理可长期保存,而且要尽可能保持原貌,过于失真可能就失去了标本的价值;最后是标本的用途,展示、教育、鉴定等都会用到标本,不少物种的分类鉴定都依赖于标本这个强有力的证据。

用于科研用途的鸟类标本,标签上记录了物种信息、采集地点、采集人等。图片:Wikimedia

最经常能看到标本的地方毫无疑问是博物馆,这里面最常见的、保持了动物生前原貌的标本就是浸制标本剥制标本了。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什么样的动物浸制,什么样的动物剥制呢?这就要从物种的特点,以及两种标本的制作方法说起了。

浸制标本:泡就完了

首先说浸制标本,其实这是标本中制作起来比较简单易行的——泡就完了。给原材料注射防腐液,并泡在固定液中,最后放入浸泡液长期浸泡即可。这里面提到的三种溶液,其实都是甲醛水溶液(福尔马林),只是浓度不同。

一提甲醛,我们都知道它易挥发,还对人体健康有害。动物是保存住了,但可能有时候连参观者也给“保存”了。

英国艺术家达米恩·赫斯特的装置艺术《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展品为放在甲醛溶液中的居氏鼬鲨。2016年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作品中的甲醛不断向外泄露,使周围空气中的甲醛含量严重超标,可能会对长期接触展品的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影响。有人戏称这也是艺术的一部分,是《死者对生者无动于衷》。图片:Agent001 / Wikimedia

此外你可能还记得,泡在溶液中的动物多数身体都惨白惨白的,这也是浸制标本的一个问题,很容易脱色。现在浸制溶液有了很大改进,福尔马林中还会加入乙醇、亚硫酸、氯化锡等化学品,既保证了色泽,又降低了危害。

泡到脱色的浸制水生生物标本。摄于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图片:日历娘

浸制标本适用范围非常广,原则上说,所有动植物都能做成浸制标本,只要你有那么大的容器。但实际操作中,用于浸制的大多是鱼类、两栖类、软体动物、动物内脏以及动物胚胎等。

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共同特征?没错,这些动物或者组织器官生前大多处于水分含量极高的环境下,在活着的时候都是水润润、吹弹即破的状态。

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水生生物收藏展区,玻璃屋内收藏有超过27万个玻璃标本瓶,储存了大约100万个水生生物标本。图片:LoKiLeCh / Wikimedia

好了,既然要还原生前的样子,那就依旧泡在液体里好了。所以优先选用浸制法保存的,都是与水结合度极高的生物及其组织,用防腐溶液置换生物的体液,从而既能防腐,也有了水分充盈感。下次吃泡菜的时候你留意一下。

在科研工作中,浸制标本非常重要,因为采集到的标本需要立刻保存,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泡入酒精,同时也不影响后期提取DNA做分子实验。因此现在在非展出的馆藏标本中,很多都是浸制标本,虽然不利于观赏,但对科研重要性极高

剥制标本:一步不能错

生物诞生在水中,即使在登陆之后,早期的四足动物依然无法远离水源生活,直到羊膜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类)出现。羊膜动物具有很多适应陆生的特征,比如角质化的表皮(防止水分散失)、胚胎有羊膜包裹(保护胚胎发育不受外界干扰)等,它们的生存繁衍不再极度依赖水。

所以这些动物做标本时,就不用非要“泡”了,而是采用一种更适合、更美观的方式——“”。

现代博物馆中,最让大家喜闻乐见的是那种活灵活现、带毛带眼睛的标本,这叫做剥制标本,在鸟类、哺乳类中最为常见

制作精湛的剥制标本,很多时候足可以“假”乱“真”。还记得《博物馆奇妙夜》里那些活过来的标本吗?有时近距离注视着它们,我真的会有它们在“冲我眨眼”的错觉。

史密森尼自然历史博物馆内的条纹鬣狗。图片:Don McCulley / Wikimedia

既然追求100%的神还原,那么制作过程也不太可能像浸制那样“一泡了之”。剥制标本制作过程相当复杂,粗略统计其中用到的技术涵盖了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艺术等多门学科。以我做标本的经验来看,制作的核心是:“每个环节不出错,细节表情见真招”。

首先,拿到死体后我们并不着急立刻动手,而是先对动物进行数据采集,比如身高、体重、三围等等。这个干嘛用?后面会提到。

第二步就是剥了,通常在动物的胸部或者背部打开一个切口,小心地将动物的皮张剥离下来。这一步不允许出错,因为任何一个不经意的刀口,在后续阶段可能就是不可逾越的深壑。我有一次剥制柳莺标本的时候,看着这个不到30克的小玩意儿,几乎是屏住呼吸完成了整个剥皮过程,全程大气不敢喘。

标本制作过程中,皮张剥离步骤的展示。摄于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图片:日历娘

剥皮这一步考究的一定是细心和耐心,既要慢慢剥制防止纰漏,又不能动作缓慢,而导致皮张干燥或变质,太难了……

皮张剥出来后,接下来就分为两步走了。一方面将皮质进行清洗,浸泡防腐。这个鞣制过程非常重要,这决定了以后你的标本是羽翼丰满,还是光板没毛……老前辈们运用的防腐方法多是用砒霜,虫子是防住了,对做标本和看标本的人也会有一定影响。而现在只需使用一些常见化学品,如柠檬酸、食盐、小苏打等,就可以完成兽类皮张的鞣制——感谢科技让标本师延年益寿。

经过鞣制的皮张柔软富有光泽,而且毛发完整不脱落。

另一方面就要关注刚才剥出来的肉体了,别急着处理掉,这个肉体非常关键。这时候就用到了之前采集的数据了。把死体拿来,再次采集数据,综合两次的数据来制作标本的假体

标本假体的制作过程。摄于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图片:日历娘

前辈们用过稻草、棉花、石膏,甚至泥土来填充标本,各有各的特色,也各有各的局限;而现在世界范围内比较主流的方式是用轻质材料制作假体。标本制作工艺发达的国外,甚至可以由你提供死体数据,工厂直接为你订制一款假体。因为做假体的过程真的难度很大,特别考验你对动物活体的了解,对姿态力学的把控,同时还要有极强的美术雕塑功底,实力劝退了不少爱好者和初学者。

左:捕食金刚鹦鹉的美洲豹标本;右:捕食金刚鹦鹉的角雕标本,这类标本非常考验标本师对动物姿态的还原。摄于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图片:日历娘

假体制作完毕后,相当于模特完成,这个时候拿来已经鞣制好的“衣服”给模特穿上,再针线伺候把“拉链”锁好,是不是标本就完工大吉了?

并不。

以我的经验,到这一步,你的标本完成了60%,剩下的工作量虽然不多,但技术含量极高,那就是整理姿态和表情。动物是不是活的,能不能跟你“眨眼”,关键就看这一步了。

首先装上义眼后,要看视线是不是聚焦。我看到过很多斗鸡眼、散光眼的标本,都是不太聪明的亚子,让人忍俊不禁,例如某自然博物馆的网红狮子标本。

眼不活,标本就是死的。

有各种款式的义眼供标本师选择,力求还原动物们生前的样子。图片:日历娘

此外面部的肌肉线条也至关重要,想表现不怒自威的猛兽,鼻子皱起的皮肤纹理就一定要强调;想表现惊慌失措的食草动物,嘴巴周遭的线条要紧绷,可以说标本也是要做“表情管理”的。

最后把标本摆在地台上,稍作装饰即可。还是那句话,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最后地台上搭配的植物也要跟动物的生境息息相关。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内展示的美洲狮标本,周围同时还原了美洲狮的典型生活环境。图片:日历娘

我们博物馆中常见的是上述这种剥制标本,准确说应该叫“真剥制标本”,相对应还有一种叫“假剥制标本”,剥还是一样的剥,但不需要有姿态动作,就是简单填充,然后直挺挺的躺着,不做展示而做科研。全世界博物馆收藏的假剥制标本数量远远超过真剥制标本。

在物种大发现时期,假剥制标本就开始被用于物种的科学发现和命名——“你说有这么个物种?拿出证据来”,标本就是最好的证据。因为主要作为“自然物证”,所以不需要丰富的姿态,但求真实并可长久保留。假剥制的科学价值远大于真剥制

在博物馆的后台,经常可以看到这种装满好几个抽屉的假剥制标本。图片:Andres Cuervo / flickr

那么有朋友肯定问了,鱼和两栖类就不能剥制吗?就不能留下生前五彩斑斓的样貌吗?

剥制是可以的,但颜色嘛,很多都是需要后期喷涂上色。基于这个难点,现在很多水生生物的标本,又有了新思路:一种是采取塑化标本的方式,还有一种是死体翻模做成树脂模型后,再进行上色。两者都很好地处理了“脱水”这一环节。

正在大连进行的《巨鲸传奇》展览中,展示了大量塑化动物标本,图为翻车鲀。图片:luna

是“剥”还是“泡”还真的是“食材”决定的,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标本制作的核心目标:还原。博物馆里泡在福尔马林中的是历史的厚重,展示在生境场景中的是现代技术和审美的跃进。

不知道看过此文,能否激起你动手尝试一下的欲望呢?哪怕腌一缸泡菜呢!

本文是物种日历特约稿件,来自物种日历作者@卢路。

标本制作的故事

标本师的一天,从一瓶除臭剂开始

你看到的闪蝶标本,可能都是做过“切腹手术”的

日历娘来搞事情啦!

转眼间,都到芒种了,夏天真的真的到了!

作为一个生活在北方的南方人,每每到这个时候都会强烈感受到南北方夏天的大不同。

比如来了北方被蚊子咬都变成了极少数事件,从家里带来的清凉油4年了还有一大半;比如下雨天后路上基本没见过蜗牛,都快忘了它长啥样……

除了这些,你还能找到哪些南北方夏天不一样的地方呢?

日历娘邀请大家来找“茬”大挑战!

#南北方夏天大不同#征集

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微生物……

无论是个人感受还是日常生活习俗……

只要你能说出具体不一样的地方

统统都欢迎

点击上图,快来参加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