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节,头脑也要清明一下

 阿来哥88888 2020-06-10

怎么才能让头脑更清明?睡个好觉,用冷水洗脸,多运动,这些都可以,但是,这些都只是在生理上让头脑清明而已,我要说的是认知上的头脑清明。

有一些话语,我们不能全盘接收,要有思考,要有选择,这样头脑才能清明。

比如,常见的俗语:“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相当一部分人就毫不思考地全盘接受。甚至这成为某些人经常抡起来用于论战的大棒。

如果说“狗不嫌家贫”是狗的一种生物本能,那么,“子不嫌母丑”则绝不应该只是人的一种生物本能,要不然“人”和“狗”就没有区别了,人与狗相比,人要有理性思考。

“子不嫌母丑。”这里的子与母的关系是既定的,是一种血缘关系,或是说是一种先天的既成事实,但是,“丑”和“嫌”则是要有意识地理性思考与界定。

“丑”是外表的丑,还是内在品质的丑?是无意的自己也不愿的丑,还是明知是丑而不思悔改的丑?“嫌”是对“丑”在心理上的完全厌恶,必欲除之而后快,还是对“丑”提出批评或者建议加以调整改进,希望更美?……

以上只是简单罗列几点需要深思的问题,可能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更细致的区分。不能只要说“母丑”,就一棍子打死,就是“不肖子”,就爱滚谁家滚谁家去。

当然了,“家丑不可外扬”,也是很多人根深蒂固的一种观念。而且,如果这些人稍稍有一点儿文化的话,还可以为“家丑不可外扬”找到一个更深层次的文化依据。

比如,下面这句: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第十三》

【译文】叶公告诉孔子道:“我那里有个坦白直率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便告发。”孔子道:“我们那里坦白直率的人和你们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直率就在这里面了。”(译文摘自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千百年来大家都觉得这是圣人所说,是“家丑不可外扬”最强大的名人名言支撑。这才体现出圣人的智慧,亲情第一,这才是真正的“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

然而,如果真的是这样,真的无论什么问题,都要“父为子隐,子为父隐”,长此以往,又会如何呢?

不妨来看一则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是“芒山盗”。

宋宣和年间,芒山有盗临刑,母来与之诀。盗谓母曰:“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且无憾。”母怜之,与之乳。不意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行刑者曰:“尔何毒也?”盗因告行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故恨而杀之。”——明·陈继儒《读书镜》

【译文】宣和年间,芒山有一个盗贼要行刑,母亲和他诀别。盗贼对他的母亲说:“我希望像儿时一样再次吸吮母亲的乳头,死了也没有遗憾了。”母亲答应了,而盗贼却咬断了母亲的乳头,血流了满地,母亲死了。施刑的人说:“你为什么这么狠毒?”盗贼对行刑的人说:“我小时候,偷来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了,却很喜欢我的这种不良行为,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才有今天的下场。于是我杀了她。”(译文摘自“百度百科”)

“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结果如何呢?最终家败而人亡。小错误如果不纠正,就会麻烦越来越大,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所以,才有我们熟悉的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家丑不可外扬”,“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看似是亲情第一,家庭第一,但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既维护不了亲情,也维护不了家庭。

那难道“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句话是圣人孔子说错了吗?不是的,是我们千百年来以讹传讹,大家在理解上都错了。

回过头来好好琢磨一下《论语》中这一章的内容。

当孔子说“吾党之直者,异于是”时,显然他还是非常认同叶公所说的“直”这样一种品格。只不过说我们也“直”,和你们的“直”表现不同而已。如果熟悉《论语》,就知道在《论语》中有十余处提到“直”,孔子对“直”一直持有特别肯定的态度。

比如:“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第六》)

【译文】人的生存由于正直,不正直的人也可以生存,那是他侥幸地免于祸害。(译文摘自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可见,孔子把“直”放到怎样的高度,是“人之生也直”,但“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是“直”吗?不是“直”,而是孔子所说的“罔(诬罔,不直)”,是“曲”。

那问题出在哪里了呢?原来出在了对“隐”的理解上。

我们读书时习惯于望文生义,对一个字的理解,最习惯于用它的常用意,看到“隐”,就想到隐瞒。其实,这里的“隐”不应该是隐瞒,而是一个通假字,通“櫽”。櫽栝,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

注:关于为什么“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之“隐”要通“櫽”,清华大学廖明春教授的论文有非常精彩的论述,我这里不是在写学术论文,所以就只引用结论,论述过程就不详加引用了。)

这时,问题就很清楚了,原来“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不是互相隐瞒,而是互相櫽栝,也就是互相纠正,就是要把曲的变成直的,把错的纠正为对的。这才是孔子真正赞同的“吾党之直”。

遗憾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没脑子,或者不愿意动脑子,脑子不够清明。于是,就把凡是“嫌母丑”,凡是不能“父子相隐(隐瞒)”的行为,都一概斥之为“不肖子孙”,这恐怕是有问题的。

当然,历史很吊诡,也有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的时候,半个多世纪前的那十年之中,“父子互证(揭发)”,完全违背亲情,完全违反人道地坚决划清界限,造成一个又一个人伦悲剧,殷鉴不远,也值得深入思考。

国人的文化传统中有所谓“家国同构”观念,今天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如果真的完全无条件的“子不嫌母丑”,完全无条件的“父子相隐(隐瞒)”,会造成怎样的恶果。“母与子”“父与子”恐怕都不可能有更好的生活。

不能一边高举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大旗,一边对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都不能准确理解,甚至是对传统文化做出种种曲解。今天,如何准确理解孔子的“父子相隐(纠正)”的思想,恐怕不仅于“家”有莫大的意义,于“国”也有莫大的意义。

因此,在今天写下这篇文章,“清明节,头脑也要清明一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