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唐真的在日本?网友亲历日本京都到底有多少唐风建筑

 看北朝 2020-06-10

笔者以前看到有人热议日本到底有没有唐风,一部分人的观点认为这是胡说,一部分人认为某一时期继承了唐风。笔者对日本史的了解仅限于网上的百科,对中国建筑也没甚专业研究,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看得一知半解。听说日本人认为京都才是真正的日本,所以抱着对古典文化的向往去年秋天专程到京都闲游,五天四晚的自助游旅程,慢慢地逛,通共去了平安神宫、二条城、天龙寺、常寂光寺、柿舍、龙安寺、金阁寺、银阁寺、清水寺、西本愿寺这几个景点,肯定比跟旅行团去的地方少,不过拍了很多照片。挑出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和大家分享,供各位比较点评。

这座千年古都据说最初的设计是模仿中国盛唐时代的长安和洛阳而修建的,直到现在京都依然流传着一种传统的区域划分,以“洛”字为中心分为五个区域洛西、洛中、洛北、洛东和洛南。在日文中,表达“赴京都”有个专门的词汇,汉字写作“上洛”,在构词上是不是与中文中流传已久的“上京”有异曲同工之妙呢。但是在日本,这个词主要还只是用于形容实力最强的地方藩首集结大军开往京都表明地位的过程。

笔者以前在百度上查到的资料说京都于公元794年被定为日本的首都,当时被称作平安京,意即和平与安定之都。虽然曾经发生过几次宫廷变乱,对于平安京的皇族来说平安京倒也算得上是平安。平安时代以中国文化为特色。9世纪时受唐朝影响,密教和汉学方面的弘仁、贞观文化还十分繁荣。但是10世纪后霓虹与大陆的直接交流断绝后,便产生了日本独特的贵族文化。那么就从平安神宫的旅程开始好了。

平安神宫

京都平安神宫建于1895(明治28)年,是为纪念日本古都平安迁都1100周年而建,为日本三大神宫之一。整体布局仿照平安京时代内皇宫,以八分之五的缩小比例重建。虽说是缩小比例,但穿过神宫的朱色“开”字牌楼,站在应天门的廊庑下望向内里的那一瞬间我是被震撼住了。几乎是完全出乎我的想象,眼前是巨大的广场绵延伸向远方,而视线的尽头,碧空如洗的晴空下庄严地耸立起红柱碧瓦的巍峨大殿,向两侧横亘延伸,与对称的左右配殿、鼓楼交相辉映,的确是庄严华丽。那一刻,我几乎以为自己是站在中国紫禁城内的太和殿前。在日本的神殿中,柱、栏所使用的朱红与紫禁城中常用的赤红色不同,比赤红更加温暖和艳丽,所以在晴天的日照下,衬以碧瓦,格外耀眼。


踏着广场上柔软的细石沙(日本传统建筑外的地面多是铺设这种细石沙,与中国常用的石板、石砖路不同)慢悠悠地穿过广场走近大殿,大殿外东西两侧的小树丛上系满了白色的祈愿小纸条。进入大殿就看到了不允许拍照的告示。大殿似乎是分两重,之间以30米长的游廊联通。大殿的内里一重应该是本殿,供奉着御神体(神寄身其中),神宫祭奉的是桓武天皇和孝明天皇,这是京都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天皇。

本殿里面光线较暗,似乎不对普通游客开放。我们去的时候那里正好在举行婚礼,新郎、新娘都穿着传统的和服,新娘穿的和服是白色的,大概也是传统规定的颜色。还有穿着古代服装的司仪及助手在为新人祝福,新人的亲人和朋友们分成两队分别坐在本殿内和连接本殿与外殿的细殿(游廊),整个气氛似乎非常庄严肃穆,以至于几十个站立在外殿延颈观望的普通游客鸦雀无声。

大殿靠外面一重与日本的其他神社一般,设置有赛钱箱,箱前从梁上垂下一根碗口粗的大绳,是以数股麻绳绞缠而成,麻绳靠近顶端有个突出的东西,用两手使劲晃动麻绳就可撞击梁上的大铃铛,发出咚、咚的深沉大响。游客先将香油钱投入箱内,撞钟之后鞠躬行礼,正姿之后再鞠躬行礼,最后拍手两下鞠躬行礼。这就礼成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