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为何武士当家?解析大化改新后的大和朝廷中央军队消失之谜

 看北朝 2020-06-10

网友阅读史料时发现,古代日本在大化改新的时候(公元645年),连各个皇子都有军队,盾牌弓弩无一不备,出事政变了还能结寨硬撑一阵,中央朝廷还有铁挺、铜挺等军用物资储备,以及短甲、挂甲、粮食、油料等。为什么到后来日本的朝廷变得很穷,要靠下面的乡下大名给的1万石不到的粮食养家糊口?古代日本大和朝廷的中央军队是如何消失的,最后弄的中央朝廷一兵一卒都没了?

推行大化改新的孝德天皇,图片来源网络

日本电影《大化改新》剧照,图片来源网络

网友经过讨论认为,和迁都山背以后日本整个国家战略改变有关系。奈良时代日本还有用兵朝鲜的心,所以要保持军团制,但是从宝龟年间虾夷之乱爆发开始,打个虾夷都打了三十八年。事实说明军团制一搞的民不聊生二派不上用场。公元805年德政争论藤原绪嗣驳倒菅野真道,终于决定停止军事和造作,之后几朝冗官空架子撤掉了一大堆,对外断绝和朝鲜的来往,再也不做帝国梦了。所以这中央军队不要也罢,有点警察机动队捕盗就可以了,于是在军制上废军团,改调便弓马的富豪子弟为健儿,人数不多,30-100人,只用来维持治安。

九世纪以来日本各地豪强、俘囚四处蜂起,杀国司者有之,劫夺贡赋调庸有之,于是国司便组织地方豪强武装为“诸国兵士”,中央还在地方上设置押领使、追捕使等名目,由国司选派地方豪强担任,以应对这些状况。这些人后来就发展成为了以武艺为专门的“兵”,然后逐步地变成我们知道的“武士”。毕竟在没有外来入侵的威胁的情况下,既然已经没有打出去扩张的野心,野战军团不要也罢。至于没有了中央军队护卫,一国之主会怎样,从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两个武家家族的起家史可以知道。源氏起家于当摄关的护卫,平家起家于当上皇的武士,实际上掌握了国家的实权。

看上去,9世纪的日本似乎比更早的时代还穷了,在约公元5世纪修建的仁德天皇陵工程量非常大,周围还有一圈大大小小的陪葬墓;飞鸟时代明日香村的墓里还有纯金陪葬品。不过,能给少数权贵造雄伟坟墓未必代表这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多高。

位于百舌鸟古墓群的大山古坟(仁德天皇陵)图片来源网络

飞鸟京复原图,图片来源网络

飞鸟池工房遗迹,图片来源网络

明日香村出土的高松冢古坟壁画纪念邮票,图片来源网络

回到日本朝廷变得很穷的问题,之前,国家和中央还能掌握到地方的税赋,就是“官物”。后来,庄园兴起后,日本从律令制国家进入到了贵族占主体的王朝国家,公权力渐渐被私人瓜分吞食了。虽然庄园的进贡都是米多少、布多少、鱼干多少等等。国家的税收都被各级公卿瓜分了,中央的财政发生困难,这才是根本原因,所以才会出现菅原道真与藤原时平关于国家是否还要保持对外的“虚张”政策的大辩论。

最终,务实的一派占据上风,什么新罗、渤海、虾夷每年新年都要派使者来祝贺天皇的,现在统统不用你来了,人情往来的份子钱就节省了不少,而后既然使者都不来了,还要那些卫府舍人的仪仗队作甚?延喜年也开始统统裁撤。但卫府舍人大多是出自濑户海沿岸的豪族的,这些人从上古时代起,就和海洋运输贸易脱离不了干系,不光有卫府舍人(负责到京城执勤),还有在乡舍人(应该是负责使者海运安全)的,朝廷当初给这些人政策就是,卫府舍人在京都六卫府里领取米粮俸禄,在乡的给予其田产的免税权。

后来,不光让卫府的舍人下岗,还取消了在乡的优惠政策,这些舍人长期生活在社会基层,又领会不了领导意图,既然你砸我的饭碗,我就砸你的饭碗。回乡后利用对地理水文的熟悉,在南海道干起了专抢运送布帛大米的朝廷船只的勾当。到了承平年间,已经形成了三十余集团,二千五百多人的“承平南海道海贼”群体。藤原纯友之乱,就是日本为表现小帝国的范儿,在濑户海征伐“卫府舍人”充仪仗队,后来养不起了,全部把舍人裁员了,舍人们回家就去当了海贼,打劫京船,充分体现了官匪一家。

藤原之乱时在位的朱雀天皇,图片来源网络

西国海贼,东国马党一闹,朝廷的官物更是收不上来,于是就更穷了,只能派一些皇族官僚下去,担任地方的治安,保障官物的运送安全,于是东国有追捕使、押解使,西国就是警固使,但这些皇族官僚跑到地方,很快和海贼、自耕农打成一片,成了其中的大头目,也是所谓的边境武家贵族的起源,摄津国的“渡边党”就是此类团体,最后反叛朝廷的是这些人,替朝廷来镇压的也是这些人,一来二往,武士崛起了。武士本来地位也还是比较卑微的,后来借着朝廷内部的争斗,才逐步把权力渗透到中央和地方里去,那时候朝廷和国家乃至贵族公卿都成了摆设,日本就进入了绵延几百年的武家社会。根据今人考证,各地武家很多就是旧国造村主转化而来的,源平藤之类的血脉纯属攀附(当然也有一种情况就是把作为国司派遣来当地的这些中央贵族通过婿养子的方式“团结”起来)。

穿甲胄的日本武士,图片来源wiki

网友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日本没有学到中国的科举选官制度?实际上,当初日本也照猫画虎引进了科举制度(式部省主管,开设秀才、明经、进士三科。秀才考问国家大战略,明经与中国同,进士考问实务问题),但运转不灵。通过科举上升为贵族的还是有一批人,其中最后一人是勇山文继(773—828,终官从四位下东宫学士)。不过通过科举考试入仕者很难进入中枢决策层,从而逐步词臣化,于是考试方法也发生改变。贞观(859—877)年间正式废止进士科,改为在太学寮纪传道(汉语言文学+中国历史系)中通过省试(与秀才科统合)取士,形成文章生—文章得业生—文章博士的取士通道。事实上变成天皇从小贵族中选拔亲信词臣的途径。进入10世纪之后,纪传道本身也逐渐学阀化,大江、菅原等氏族垄断了这条上升通道。究其原因,中国的科举制本身是为了抑制门阀势力而产生的,但就这样,本身隋唐时科举也是大多数被官僚门阀垄断,一直要到唐末门阀的基础被连根拔起,才有了宋明的科举制。日本的封建势力当时还正处在上升期,所以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注:本文由fatleland、王谥恭献源道义、eumenes、nangi、eumenes、陈汤再世王世杰、呕心沥血方从哲、薯片、雁南陈氏等北朝网友的精彩发言总结而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