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城厢小东门外一条极普通的枫泾路,最近这几天成为了上海最热闹的一条马路。让我这个老城厢的老市民,也深感意外。市场经济的创意水平,让人不得不佩服。 中华路的枫泾路路口“外滩枫径”入口处 2020年6月6日的下午和6月7日的晚上。充满好奇心的我,也骑了自行车来到了上海老城厢的一条名叫“枫泾路”,看看媒体上宣传的上海老城厢“外滩枫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啊? 这里先说一下外滩。外滩,也是上海老城厢北门与东门外的一条著名的沿江大道。严格意义上说,它有英属外滩和法属外滩所共同组成。其它的所谓东、西、南、北外滩,其实都是在傍大腿的自我吹嘘而已。要知道地名是有历史的,也是要国家地名办公室统一批准的。不是自己自说自话胡乱编造的。 从清末上海古城外的方浜北岸到洋泾浜的南岸, 它们沿黄浦江的那段滨江大道,被称为法属外滩。而枫泾路东头路口,确实在法属外滩的范围之内。所以说“外滩枫径”,实为取名“外滩风景”之音,还是比较真实和有趣的。 外滩枫径”里众多的临时商铺 “外滩枫径”里热闹的人群 眼前的这一道美好的风景线,让我这个老城厢的上海原住民,感慨万千,如今上海人的生活,已经变的如此的五彩斑斓。昔日老城厢的“枫泾路”,何曾有过如此壮观的街景。 如今的枫泾路路口与路名牌 今日上海地图中的枫泾路 原来这里可不是这样的,在今天枫泾路的中央,其实还有一条与它垂直相交的阳朔路。阳朔路最早的路名,其实叫“洋行街”,这可是当初法租界内洋行林立的地方,它才是这里最热闹的马路。可惜昔日热闹的阳朔路,如今已经彻底不存在了。 枫泾路最早刚建时被叫做“福建街”,那是因为从水路来自福建的洋货物品,大都在这里集中销售,才有了这条叫“福建”街的路名。1943年因与市中心的福建路同名,这才被改为“枫泾路”。 从元、明、清三朝的上海古代历史中,我们都知道上海是一个从海港经济,而起家的城市。上海的市徽是由白玉兰、沙船、螺旋桨所共同组成,可想而知海洋经济对上海意味着什么。历史上南方的广东和福建两省与上海的南洋经济,还是相当的频繁的。上海开埠前,在上海定居的福建和广东两省的移民,其实是最多的。只是在小刀会和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江、浙两地的移民,才远远超过了福建和广东两省的移民。 上海最美夜景的“外滩枫径” 自己本身就带有上海最美外滩夜景的“外滩枫径”,这条全新的时髦限时步行街,在6月6日晚上终于拉开了它的序幕。在BFC外滩金融中心旁,才100多米的枫泾路,成了一条休闲的步行街。这里既有烟火气满满的夜市美食,也有透着文艺情怀的文创集市,还有国际范十足的演艺互动,110多品牌商户、多元丰富的消费体验,打开了外滩生活方式的全新尝试。 人多热闹的“外滩枫径”夜景 “外滩枫径”对外号称全长360米,其实那是包括长150米左右的枫泾路,以及广场区域共210米步行街道,才共同形成的。在《南市区地名志》中, 那里写到枫泾路全长173公尺。 据说入驻的品牌商户中,美食占到近一半,阵容更是空前——从本土特色到来自西班牙、墨西哥、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的风味美食,从海鲜烧烤、小龙虾到网红汉堡、分子冰激淋……堪称一场世界美食大赏。现场一看,还果真如此。湖南热辣小吃与青岛啤酒原浆是绝配;烤蟹黄、烤生蚝、烤鱿鱼,烧烤摊位香气诱人;烤肉三明治、披萨、牛肉面、牛肉汉堡,饿着肚子来集市也无须着急。 朋友告诉我,最近上海的夜市特别丰富,思南夜派对、158坊酒吧嘉年华、上海博物馆奇妙夜等重磅活动齐齐上阵,安义夜巷、BFC外滩枫径等一批周末限时步行街,大学路纳凉游园会市集、豫园文化夜市等特色集市,南京路、淮海路、陆家嘴、徐家汇、五角场等商圈延时营业。 既然豫园商城内也有夜市的,既然来到了它附近,干脆也去瞧瞧吧。转身就去了豫园商城。让我意想不到的事,与热闹的“外滩枫径”相比,这儿实在是太冷清了,让我深感不解和困惑。 方浜中路“我的豫园”进门处 不知什么时候,豫园商城的门卫,也穿起了古代近卫军的服饰。但三三两两的游客,却让人大煞风景。 豫园商城内的夜市货摊 稀稀拉拉的人群,往日热闹的商城,怎么这里的夜市成了这样的一幕意想不到的景象。 豫园广场上的音乐表演 豫园广场上的夜上海音乐表演,女演员穿着旗袍,在小乐队的伴奏下,在唱着“夜上海”的上海老歌。环境、人物、曲目应该还是不错的,偏偏无人来欣赏。 豫园商城广场稀稀拉拉的人群 豫园商城的九曲桥夜景 我土生土长在上海老城厢,上海的老城隍庙,自己经常也来走走看看。但眼前的这一幕,尤其是刚从不远处的“外滩枫径”,来到这里的豫园夜市,实实在在的两重天,让人太不可思议了。同样的夜色,一个在外滩。一个在豫园,相邻大概也就几百米吧,为什么豫园的夜市上会是这个样子? 豫园商城绿波廊点心外卖处 也许看了上面的那个“精美点心系列”的价格表,或许能解开自己的困惑和不解的心结。绿波廊蟹粉灌汤包25元一个,烧卖18块三个,6块钱一个。豫园商城的烧卖,卖到6块钱一个,好像有点贵了。 豫园商城门外点心店的价格表 豫园商城门外的点心店,这里的上海鲜肉小笼包,开价也要25元6个。试想一下一家三口每人6个鲜肉小笼包,大概100元就快没了。 记得我自己小的时候,城隍庙大殿前的单档和双档,馄饨或者阳春面,几乎与外面点心店的价格,基本都差不多的,没有什么大的价格区别。如今就大不相同了,感觉价格高了很多。这还是我们小时候的普通点心吗? 也许背后深层的原因,还是商家的房屋租金过高所引起的。离开了亲民的价格,一定会失去本地上海人来此消费。外地人到商城旅游,也许一辈子就这一次,价格高点也就算了。但对上海原住民来说,用上海话来讲那是:斩冲头。 如此的上海豫园夜市只能是这个样子 一个城市的繁荣,甚至一条街的繁荣,它的多元文化内涵,才是最主要的勇气和动力。上海老城厢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希望地处老城厢的夜市,能从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中摄取养分,茁壮成长。 枫泾路地处上海开埠后的洋行街,“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内涵,才是它取之不尽的文化源泉。 地处上海老城厢的豫园商城,700年的上海老城厢文化,那才是它的历史文化之根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