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刊上线丨党禺 驭心而行,为艺术甘做孤岛

 艺头条 2020-06-10

一直视艺术创作的世界为苍茫如墨

没有边界的大海

无数艺术家在其间翻滚

沉沦以至被淹没

只有极少数

可以在大海中立稳生根

化成一座地标性岛屿。


在旁观“汉字书写”迷失的当代困境之后

发现了一座叫党禺的孤岛

尽管迷雾未曾散却

但这座孤岛已经岸然耸立

将二维平面拓展到多维视角

似书非书,似画非画

以“书画同途”的圆融显现

在茫茫大海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群峰之下另辟蹊径

中国书法历数千年演化,早已成为一个高度成熟的美学体系。翻开中国书法史,数之不尽的一座座高峰横卧其中,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大浪淘沙中,唯有锐意创新,并真正与时代一起脉动者,方能最终青史留名。在书写的工具性早已淡出历史舞台的当代,书法要怎样创新才能真正代表当今时代?或者说,在面对先贤创造的无数座高峰前,如何另辟蹊径,才能为后世树立起另一座高峰?

《不到长城非好汉》 四尺斗方( 方草) ( 被中央档案馆收藏)


行吟诗人穿越心画之境

1987年,党禺曾以一篇《狂怪和美》的艺术评论在书法界掀起舆论大波。在很多人眼里,狂怪就是他最明显的标签。名誉、权力、地位、金钱……这些让普通人燃烧无数贪恋之火,为此追寻一生的欲望之源,却是党禺一直想逃逸的负担。几乎是每一次和这些欲望之源相遇,就在刚刚坐上去、摸得着,可拥有时……他一定会逃离。与世俗追求,党禺都在刻意保持着一种疏离。在人生的大多数时间里,党禺都处于一个自我放逐的状态,他更像一位流浪的行吟诗人终生在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

党禺


不拘一格的书法求变之路

党禺,自20世纪出道以来,美学理论与书法实践并重,在理论上力主创新,古今与中西兼容并蓄,强调“集古而成家”,40岁前专研魏碑隶书,但从不拘泥于某一艺术形式而止步不前,他总在不断求变,在艺术的世界中做个浪迹天涯的诗仙。

《天赐淡雅香》 50cm×50cm (心象) 2014年


1.拍场纪事

艺术行业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随着亚洲区的疫情逐步得到控制,艺术市场也在慢步恢复中:4月、5月热火朝天的线上拍卖;6月中下旬即将重启的北京拍卖;还有几乎所有香港拍卖行都“挤挤一堂”的7月拍卖周。

很多时候,宏观经济因素会对艺术品销售环境产生影响,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对艺术市场的冲击很多至今仍未修复。无疑,疫情使艺术品交易遭遇严峻考验,客观上也引发了艺术品交易模式的新一轮数字化、互联网化;同时,一部分市场额也正向私洽销售转移。面对扑朔迷离且衰退势头更明显的市场环境时,很多艺术品在今年销售都被迫要打个折。此次全球性的疫情也令艺术需求急剧缩水,资金大量离场。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些积极因素,保持行业信心。

当代 小叶紫檀百宝嵌藕荷图提盒   宣明典居(带款识)

成交价:2.415 万元 

来源:中国嘉德第17 期网络拍卖会


2.热点

“直播带货”或成艺术圈突围风口?

相隔十七年,两次疫情均催生了互联网经济。2003年,以阿里巴巴、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巨头崛起;2020年,直播电商风生水起,由于“直播带货”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艺术品经营者也开始思考艺术品的直播带货模式,拍卖行、画廊、文博圈、古玩圈都跃跃欲试。但艺术品属于非标准化商品,这种营销方式是否适用?另外,直播带货的流量红利能持续多久?这能否成为艺术品市场的下一个机遇?

近两年,古玩城越来越冷清,许多店主转而在网上销售藏品,继QQ 群、朋友圈、微拍群等形式之后,直播也成为店主们新的尝试方向。看似保守的古玩圈也赶上了这波直播潮流,一些专业的古玩店纷纷开起了直播拍卖等业务。身处广州文德路东方文德广场的“泰风楼”便是勇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古玩店之一。

故宫博物院瓷器泰斗耿宝昌先生题字“泰风楼”匾额


3.赏鉴

“清末三绝”工笔人物审美初探

晚清的江南诞生了大量艺术造诣极高的工笔仕女画家,如大家熟知的费丹旭、黄公寿和改琦等。早期海派工笔人物画家名家众多,而“清末三绝”(潘振镛、沙馥和吴友如)各有千秋,传承着明代以来工笔人物的传统,并为后来海派创新,起到了逐渐演进并承上启下的作用。“清末三绝”作品见藏于国家级、省市级各大博物院。虽然其在拍卖价格,远难追吴昌硕、任伯年动辄千万元的价格,但就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艺术史上的地位而言,精明的藏家们一定对其无法忽视。

潘振镛《仕女》六通屏屏轴 纸本   46 万元成交于2016 年青岛中拍卖


挽袖,指尖经纬隐藏深闺私语

“女衫以二尺八寸为长,袖广尺二,外护袖以锦绣镶之”,这是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对“挽袖”的记录和描述。挽袖即外护袖,是清代女装最重要装饰之一,也是闺阁绣品中特别能彰显出女子情致和审美的物件。尤其在清代江南地区,挽袖成了一个专有物件,从素简到繁复华丽,一度出现“寻常一倾细衫子,只见花边不见绸”的景象。

清 白色绸绣渔樵耕读纹挽袖( 一对),以此为饰寓意田园生活的野意悠然和淡泊宁静的人生境界,又为天下太平,安居乐业之赞


山水画与山水琴曲的“意象”之美 

中国山水画和古琴音乐是传统艺术中两种极具典型性的艺术形式。在众多琴曲中,山水琴曲与山水画存在着诸多相通之处。山水画的“象外之象”与山水琴曲的“至乐无乐”,二者在美学上无不体现着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合二为一,仿佛一对惺惺相惜,相伴千年的知音。

古琴谱中的抱琴姿势


砖瓦砚,铭志以能永年

文房中砚台在收藏门类中历来列于“收藏杂项”,地位似并不突出。但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砚台及砚铭备受瞩目,俨然成为独立于各杂项中的特别门类。而作为砚台中的重要一支——砖瓦砚,则是金石学与砚文化的一次“文会”,嗜砚的文人不仅以砖瓦入砚,还在带有铭文的砖瓦砚上刻下砚铭,在古拙中留下文人的志趣。

麻布纹砖砚,清,砚长12 厘米,宽7.7 厘米,厚4.5 厘米。砚呈长方形,砚堂砚池相连成一坡度,砚左有损,砚两侧有铭文“五凤元年”,“汉宫墟矣汝何寿朴而能坚乃□朽君子□吁吾其□□长墨守。幼亭仁兄大人属杏樵作。”


4.当代艺点

反概念主义 卸下概念的枷锁,直面艺术本心

当概念在当代艺术的创作中日益被强调,甚至在创作中被推崇为核心时,一些艺术家团体在20世纪末提出了“反概念”的主张,他们重拾画笔,回归具象绘画,不再为了概念而概念,在数字化浪潮中,以更直观的方式找回艺术的本心。


比尔· 刘易斯,《夏天的灵魂》,2011 年


5.人物

余江宁 用现代科技讲好龙门故事

4月底,漫长的疫情阴霾渐散,一切都在走向复苏。广东省博物馆悄然迎来了2020年的首场线下展览——“魏唐佛光——龙门石窟精品文物展”(下称“魏唐佛光展”)。与低调开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次展览的一系列“硬核”亮点:近年来首次较大规模举办的龙门石窟精品文物专题展览;包括8件海外回流文物在内的85件龙门石窟的珍贵文物及相关藏品;“运用3D打印技术,立体呈现龙门石窟的龛窟”等前沿技术的应用。

惊艳亮相的背后,是龙门研究院多年保护、研究以及数字化成果相对集中的展示。相比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而言,龙门石窟研究院,对大众来说依然是陌生的存在。作为新一代院长,余江宁带领团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立志利用现代科技,以更新颖、更前卫的方式讲好龙门故事。

余江宁


6.藏拍推荐

谢远清 雕塑,向着空间生长

小胖人独坐孤云,体型笨重,却动作轻盈;本应因摇摇欲坠而不安,却气定神闲。看似幽默好玩的雕塑,背后似乎又蕴含着某种严肃和超拔的气息。

谢远清,一位自嘲最不像雕塑家的雕塑家,执着于以三维塑造与当下时空对话。浑圆饱满的作品,与其清癯的长相对比强烈,外表文质彬彬的他缘何偏偏选择了美术中的重工业?谢远清对好作品有一个高标准,“既能发挥雕塑语言的独特魅力,又符合个人的审美取向,同时能与当下的时代洪流产生良性互动,且又不在时间的大浪淘沙中被冲走”。面对这些命题,他有自己的践行方式。

《起》之二 50cm×110cm×35cm 铜 2016 年


钟庆 甘愿放逐于“物外”

对钟庆的画,一见钟情,很自然地就会去寻找自己内心与作品的切合之处,不自觉地遨游物外。丰富色彩的质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恰似一帘幽梦,这无疑是画家钟庆,借造物主之手,绘广袤天地之无穷。仿佛他便是画中那个白衣人,看起来无关左右,“置身事外”,其实想要穿透中西古今,看清其中绵延的道理与承续的可能。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或许,钟庆是带着“心远地自偏”的心态,甘愿追寻那物外之地。

《捕梦人与奇迹海》 95cm×95cm


7.发现好物

描摹金声玉振的大写意

树的主干在墨色和橘色混合中虚化,曲折中部分可见枝干上的树纹。树枝张牙舞爪得四处延伸、生长。坠在枝干上的松果,从勾勒的线条上便能感受果实的质感。再看细节,笔触横竖任意挥洒,可见创作时的大胆、爽朗。这便是杜宁的作品《长风》,落笔大气,收尾细腻。其蕴含正如《孟子·万章下》所记:“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长风》 195cm×200cm 中国画


8.投资课堂

纸艺术,当代艺术市场的新域

近些年,当代纸艺术在世界各国可说是发展迅速,原因除了纸材料价廉易得之外,纸本身的可塑性也很高,是极佳的艺术创作素材。比如瑞士的阿洛伊斯拉瑟尔用瓦楞纸做的“扶手椅”;荷兰纸建筑师、艺术家英格丽Siliakus的作品《思考》等,都预示着纸艺术向着更广泛的领域进发。除了这些形式运用外,也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纸质材料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一部分,或者单独去专研纸艺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呈现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纸艺作品。

过去的2010年代,是关注和收藏当代艺术的人群极速扩张的10年,而纸艺术创作呈现出来的“当代性”面貌也正吸引一部分藏家的关注。那么,正在逐步成长的当代纸艺会否成为当代艺术市场的一个新领域?

李红军《偏移的纸片之二》 24cm×34cm×36cm 作品材质:纸


9.艺术之旅

在聆听中以声博物 

声音,无处不在,但以声音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对许多人来说,似乎还是陌生的概念。实际上,艺术除了视觉上的“观赏”,声音可以增添作品“聆听”的感官维度。不仅如此,声音也是承载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可以从听觉上唤起观者的回忆与心理共鸣。随着艺术形式在边界上日益消弭,声音艺术也开始被博物馆纳入展示甚至收藏的范畴,甚至出现一些以声音为主题的博物馆,让展览不再是单纯的视觉呈现,而是“以声博物”,用耳朵的倾听找回原始的天籁。

观众通过声音交互技术体验“可听”的《清明上河图》


10.艺术生活

方寸画框“装”出新风尚

头一回真正意义上关注画框,还是数年前拎起一幅书画走入一家画框店,在被征询要装裱何种材质、何种风格的画框时,面对墙上一排排直角画框样板,瞬间陷入“选择困难”的茫然,最后只好提出最低要求:材质、样式不限,但一定要有现代感。经此遭遇,后来在参观展览、艺术工作室时,每每见到与画作相得益彰的精美画框,总是迷恋不已。中国古语“三分画,七分裱”所言非虚,更深刻认识到画框装裱实为一门艺术。也常暗自琢磨,新时代的画框装裱,怎样装出现代感,让陈列更具艺术范?

传统书画作品经过新中式装裱,以原木质地营造简约现代感家居


文章转载于:收藏拍卖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