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文浩:心中那盏明亮的灯

 故乡万荣 2020-06-10


□ 董文浩

作者简介:董文浩,微信名,浩子。中共党员,副团职军转干部,陆军中校,大专毕业,山西省万荣县皇甫乡前小淮村人,现退休定居运城市。



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的照明那是煤油灯一统天下。夜晚,在煤油灯的照耀下,巧手的妈妈坐在土坑上纳鞋底做针线活,年轻爸爸的样子很像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的父亲,斯文,秀气、阳光。我和弟弟就趴在灯下读书写字。一家人在一起温馨的画面,现在还不时会出现在我的脑海里。那时候在乡下,煤油是紧缺限购物资,一般每户每月只供应半斤,每斤煤油三四毛钱,凭票从供销社或代销店才能买来。催促做完作业的孩儿睡下,妈妈常下意识地把煤油灯的亮光调暗,那真叫惜油如金。甜甜的进入梦乡的我,梦里有灿烂的油菜花,红红的石榴花,还有满坡满地的庄稼瓜果。我那闲不住的亲人和乡亲们在摇曳的灯光下,继续忙着白天没有忙完的活。

学校的早读晚自习,陪伴我和小伙伴们我们已动手制作的简易煤油灯。通常取一个空瓶子,灌一点煤油,在盖上钻一个圆孔,自行车的气门芯做灯妈妈缝衣服用的棉线做成灯芯,一个煤油灯就制作完成了当灯芯点燃,豆粒儿般大小的灯火摇曳着橘黄色的光,柔和明亮的灯光在黑暗中跳跃,不大的教室里燃起了一片明亮的灯光,照亮了我的童年和少年烛光里朗朗的读书声飘出窗外,回荡在校园里,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成长。

老旧教室里的煤油灯火苗,有时会被窗外吹风刮得东倒西歪的。这时候,从作业本上撕一页纸,卷起来做个灯罩,套在灯上于是,不大的教室里,书桌上一下子冒出来几十个闪亮的小灯塔。从纸罩挖出的小洞里,发出的一抹亮光映照在芸芸学子的脸庞上,那么美丽动人。忽听得”一声,不知谁的灯罩着火了,一股烟味焦糊味儿弥开来,那位倒霉的同学头发眉毛被火苗燎一撮毛发不安份的同学们戏闹常打翻油灯,点着书本是常有的事,本来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书,经煤油浸染的味道更浓。一场晚自习下来,你来看整个教室,被烟熏火燎的女生男生个个鼻孔乌黑,满身都能闻着一股煤油柴油味儿。

上完晚自习,提上用铁丝绾个圈牢牢煤油灯,小伙伴们一起相约结伴回家。家境好的同学提个“气死风”的马灯,那马灯,外形如细腰大肚的葫芦,上面是个形如张嘴蛤蟆的灯头,特别费油,一般家庭都不很是抢眼。三三两两的灯盏并排移动,照亮前面回家的路。一路上男生大呼小叫,女生细着嗓子唱歌有同学不小心将灯盏掉到地上摔碎了,也有纸糊的灯罩被烧着了的。黑咕隆咚的小巷不知谁喊一声“有鬼”,吓的胆小的直打哆嗦。遇到一个厉害的会约上同学专门绕道陵园边显胆大,主要是冲着可以得到一份小小的奖品而去静的夜,被同学们搅得鲜活鲜活的随着一声声的开门声响过,一个个被关进了里,黑黑的夜留在门外。

点燃煤油灯的夜晚,给人一份宁静和温暖下来的时候,大人小孩们利用灯光在墙上做影。在灯前用单手或双手做成牛、马、猫、狗、兔子、鸡各种小动物,在灯光的反射下照到墙上,惟妙惟肖孩子们用废纸一些图案投影在墙上,我从小爱画画,把水彩涂在玻璃板上作画,固定在一个盒子里,拿出大人平时舍不得用的家用电器——手电筒照射进盒子里,那便是我最初的的幻灯片。枯燥的夜,在孩子们的世界里,便多一份生机和灵动。

七十年代初,我的小村终于通上电了。绝大多数人家使用15瓦的灯乡亲们习惯说灯泡15瓦就是15支蜡烛的光亮,尽管有些暗淡,比蜡烛煤油灯照明要亮很多。“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很多人向往的理想生活。精明的乡亲们在灯泡的上面加一个纸做简易的灯罩,用来增加照明效果。有人家要操办红白喜事这会儿,才舍得临时把盏两五十瓦或一百瓦的泡吊到屋外,方便招呼来客和大师傅做饭做菜,老气派了通上电的村庄,从此不再寂静。村头的磨面厂只要有电,就灯火通明,机器的轰鸣声老远就能听见。那时候,电力紧张,经常半夜三更来,天不亮就走。代销点的蜡烛对乡亲来讲是奢侈品,便宜实惠的煤油灯又重新焕发出原来的光芒。这个时候的煤油灯经过改进,很有特点,亮度调节收放自如,操作简单。底座高,肚子大,罩上好看的玻璃灯罩,比老油灯明亮了许多,灯油供应这时也相对比较充足。

学校里的高一年级学子,瞄上了电石灯。那光好亮好亮好炫,尤其是散发出的怪怪的气味,让人不由产生一种想亲近的感觉。在大班的土专家指导下,制作其实很简单。用一个大铁盒盛水,里面倒盖着一个小铁盒,小铁盒里面装上电石,小铁盒上有一个直立的铁管,电石在水里会释放出可燃气体,点火就可以使用了。电石灯火焰明亮温和,照距虽然短,但是视觉很宽。我们的电石来源于公社机械厂,同村同队以后成了我岳父的厂长,格外开恩给了我和伙伴一包电石,让我在同学面前很有面子。那电石灯陪我夜读走夜道,印象十分深刻。

灯,现如今早已不见了踪影。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它是乡下最亮的灯汽灯与马灯、煤油灯不同,点亮后会越来越亮,像今天的节能灯,发出的白光很纯净,发出的丝丝“吱吱”声很惹人视听。300支以上的光照度,不但亮的炫目,还能抗四到五级的大风。在乡亲心目中,它是一盏希望之灯。

又一个天黑夜,我和同学们打着手电筒,去离校二里外的公社那边去看电影。生活逐步好起来的我们,不再打着土灯笼和马灯了。光影中幻化出的霓虹闪闪与满天的星星交相辉映,夜也变得比以前好看了。

如今的家乡,早已路通电通气通网通,政通人和。村里的大巷小巷路灯林立,路灯都换了好几茬了。家家户户大门楼前都镶嵌着一顶门顶灯,好多户人家一年四季门前还挂着两只大红灯笼。宽敞明亮的大屋里,那灯具那灯饰花样翻新,让人看着都十分养眼。夜幕下的新农村,万家灯火,夜如白昼,亮的让人心里亮堂堂暖洋洋的。在小村的东西南北中和文化大广场,载歌载舞的人们,前行的脚步是那么的坚定有力踏实。

小小煤油灯,伴我开启了人生的第一段旅程照亮了一个时代,照亮了我的少儿时代。那盏油灯从此一直在我心中点亮,它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四季它是那时照亮我人生前程的指明灯。

 
喜欢本文,给个“在看”。
赞赏是对作者的最大支持!

故乡万荣您身边的家

感谢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