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的照明那是煤油灯一统天下。夜晚,在煤油灯的照耀下,巧手的妈妈坐在土坑上纳鞋底做针线活,年轻爸爸的样子很像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的父亲,斯文,秀气、阳光。我和弟弟就趴在灯下读书写字。一家人在一起温馨的画面,现在还不时会出现在我的脑海里。那时候在乡下,煤油是紧缺限购物资,一般每户每月只供应半斤,每斤煤油三四毛钱,凭票从供销社或代销店才能买来。催促做完作业的孩儿睡下,妈妈常下意识地把煤油灯的亮光调暗,那真叫惜油如金。甜甜的进入梦乡的我,梦里有灿烂的油菜花,红红的石榴花,还有满坡满地的庄稼瓜果。我那闲不住的亲人和乡亲们在摇曳的灯光下,继续忙着白天没有忙完的活。 学校的早读晚自习,陪伴我和小伙伴们的,是我们自已动手制作的简易煤油灯。通常取一个空瓶子,灌一点煤油,在瓶盖上钻一个圆孔,自行车的气门芯做灯管,把妈妈缝衣服用的棉线做成灯芯,一个煤油灯就制作完成了。当灯芯点燃,豆粒儿般大小的灯火摇曳着橘黄色的光,柔和明亮的灯光在黑暗中跳跃,不大的教室里燃起了一片明亮的灯光,照亮了我的童年和少年。烛光里朗朗的读书声飘出窗外,回荡在校园里,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成长。 老旧教室里的煤油灯火苗,有时会被窗外吹来的风刮得东倒西歪的。这时候,从作业本上撕下一页纸,卷起来做个纸灯罩,套在灯上。于是,不大的教室里,书桌上一下子冒出来几十个闪亮的小灯塔。从纸罩挖出的小洞里,发出的一抹亮光映照在芸芸学子的脸庞上,那么美丽动人。忽听得“扑哧”一声,不知谁的灯罩就着火了,一股烟味焦糊味儿弥散开来,那位倒霉的同学头发和眉毛被火苗燎去了一撮毛发。不安份的同学们戏闹中常打翻油灯,点着书本是常有的事,本来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书,经煤油浸染的味道更浓。一场晚自习下来,你来看整个教室,被烟熏火燎的女生男生个个鼻孔乌黑,满身都能闻着一股煤油柴油味儿。 上完晚自习课,提上用铁丝绾个圈牢牢绑定的煤油灯,小伙伴们一起相约结伴回家。家境好的同学提个“气死风”的马灯,那马灯,外形如细腰大肚的葫芦,上面是个形如张嘴蛤蟆的灯头,特别费油,一般家庭都不敢用,很是抢眼。三三两两的灯盏并排移动,照亮前面回家的路。一路上男生大呼小叫,女生细着嗓子唱歌。有同学不小心将灯盏掉到地上摔碎了,也有纸糊的灯罩被烧着了的。黑咕隆咚的小巷不知谁喊一声“有鬼”,吓的胆小的直打哆嗦。遇到一个厉害的主,会约上同学专门绕道陵园边显胆大,主要是冲着可以得到一份小小的“奖品”而去。静静的夜,被同学们搅得鲜活鲜活的。随着一声声的开门声响过,一个个被关进了屋里,把黑黑的夜留在了门外。 点燃煤油灯的夜晚,给人一份宁静和温暖。闲下来的时候,大人教小孩们利用灯光在墙上做手影。在灯前用单手或双手做成牛、马、猫、狗、兔子、鸡各种小动物,在灯光的反射下照到墙上,惟妙惟肖。孩子们用废纸板剪上一些图案投影在墙上,我从小爱画画,把水彩涂在玻璃板上作画,固定在一个盒子里,拿出大人平时舍不得用的家用电器——手电筒照射进盒子里,那便是我最初的的幻灯片。那枯燥的夜,在孩子们的世界里,便多了一份生机和灵动。 七十年代初,我的小村终于通上电了。绝大多数人家使用15瓦的灯泡,乡亲们习惯说灯泡15瓦就是15支蜡烛的光亮,尽管有些暗淡,比蜡烛煤油灯照明要亮很多。“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很多人向往的理想生活。精明的乡亲们在灯泡的上面加上一个硬纸做的简易的灯罩,用来增加照明效果。有人家要操办红白喜事,这会儿,才舍得临时把一盏两盏五十瓦或一百瓦的大灯泡吊到屋外,方便招呼来客和大师傅做饭做菜,老气派了。通上电的村庄,从此不再寂静。村头的磨面厂只要有电,就灯火通明,机器的轰鸣声老远就能听见。那时候,电力紧张,经常半夜三更来,天不亮就走。代销点的蜡烛对乡亲来讲是奢侈品,便宜实惠的煤油灯又重新焕发出原来的光芒。这个时候的煤油灯经过改进,很有特点,亮度调节收放自如,操作简单。底座高,肚子大,罩上好看的玻璃灯罩,比老油灯明亮了许多,灯油供应这时也相对比较充足。 学校里的高一年级学子,瞄上了电石灯。那光好亮好亮好炫,尤其是散发出的怪怪的气味,让人不由产生一种想亲近的感觉。在大班的土专家指导下,制作其实很简单。用一个大铁盒盛水,里面倒盖着一个小铁盒,小铁盒里面装上电石,小铁盒上有一个直立的铁管,电石在水里会释放出可燃气体,点火就可以使用了。电石灯火焰明亮温和,照距虽然短,但是视觉很宽。我们的电石来源于公社机械厂,同村同队以后成了我岳父的厂长,格外开恩给了我和伙伴一包电石,让我在同学面前很有面子。那电石灯陪我夜读走夜道,印象十分深刻。 汽灯,现如今早已不见了踪影。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它是乡下最亮的灯。汽灯与马灯、煤油灯不同,点亮后会越来越亮,像今天的节能灯,发出的白光很纯净,发出的丝丝“吱吱”声很惹人视听。300支以上的光照度,不但亮的炫目,还能抗四到五级的大风。在乡亲心目中,它是一盏希望之灯。 又一个天黑夜,我和同学们打着手电筒,去离校二里外的公社那边去看电影。生活逐步好起来的我们,不再打着土灯笼和马灯了。光影中幻化出的霓虹闪闪与满天的星星交相辉映,夜也变得比以前好看了。 如今的家乡,早已路通电通气通网通,政通人和。村里的大巷小巷路灯林立,路灯都换了好几茬了。家家户户大门楼前都镶嵌着一顶门顶灯,好多户人家一年四季门前还挂着两只大红灯笼。宽敞明亮的大屋里,那灯具那灯饰花样翻新,让人看着都十分养眼。夜幕下的新农村,万家灯火,夜如白昼,亮的让人心里亮堂堂暖洋洋的。在小村的东西南北中和文化大广场,载歌载舞的人们,前行的脚步是那么的坚定有力踏实。 小小煤油灯,伴我开启了人生的第一段旅程。照亮了一个时代,照亮了我的少儿时代。那盏油灯从此一直在我心中点亮,它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四季。它是那时照亮我人生前程的指路明灯。 ![]() ![]() 故乡万荣∣您身边的家 感谢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