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随开皇年间,为防止突厥进攻,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建大同城,意为“天下大同”。唐未,随沙陀人内徏,大同遂侨置于此,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北方中国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华,西朝重镇”之称。大同自古为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是兵家必争之地。东连上谷,南达井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实京师之藩篱,中原之保障,〈辖四区六县。 大同各区县名称由来: 大同平城区: 大同平城区前身为大同城区,2018年改称大同平城区。 1949年5月2日,大同和平解放,改县为市,城区为市的一部分,称为城内。初设四个区,1950年改为三个区,1952年城内只设两个区;一区东辖东北隅,西北隅,北关;二区辖区东南隅、西南隅(南关、东关),区公所行政为区人民政庄:。1954年2月改为大同市城区,2018年又改为大同平城区。 大同云冈区 大同云冈区前身由大同矿区和大同南郊区于2018年合并为大同云冈区。 原大同矿区, 1950年3月大同市设立口泉矿区办事处。1951年四月改为口泉矿区人民政府,1955年口泉区改称为口泉区。1966年5月将城区、口泉区所辖农业区域划出,成立南郊区,口泉转以城镇工作为中心。1970年10月,口泉区划出,成立大同市矿区。 原大同南郊区 1950年3月大同市设立口泉区办事处。1951年4月改名为口泉区人民政府,1955年口泉区改称为口泉区,1960年5月,将城区、口泉区所辖农业区划出,成立郊区,1970年10月撤销郊区,正式成立南郊区。2018年矿区南郊区合并,因举也闻名的“云冈”坐落在矿区和南郊区地域,取名为云冈区。 新荣区 建国初期,本区分属大同市和左云县;归属察哈尔省。1958年除郭家窑、东胜庄,破鲁三个乡外,其余区划归大同市郊区。1960年属古城区。1964年,复归大同县管辖,1970每,在今新荣村西成立大同市北郊区。1972年4月,因所在地村改名为新荣区。 云州区 云州区前身为大同县,2018年改为云州区。 原大同县名由来之意,同大同市,1949年5月大同解放,东西大同县合并,属察哈尔省雁北地区。1952年属山西省雁北地区。1954年与怀仁合并为大怀县,1958年归属大同市称郊区,1960年原大同县划为古城区。1965年恢复大同县制,归雁北专署1993年7月1日雁北地区与大同市合并,归属大同市。大同县行政中心自古以来一直在大同市区,1971年迁到西评镇。2018年撤大同县改名云州区。 阳高县 汉置高柳县,后为恒州高柳郡,领高柳,安阳二县。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阳和卫;三十一年(1398年)在址筑城,因城在洋河之畔而谐名阳和城;宣德之年(1426年)称高山卫局治,又置阳和通判。清顺治三年(1646年),阳和高山合并为阳高卫,雍正三年(1725年)改为卫县,为阳高县名之始。 天镇县 战国时为赵国延陵邑。唐置天城军,辽、金、元相继为天成县,明初(1368年)改为天成卫;洪熙元年(1425年)兼置镇虏卫。清顺治三年〈1725年)改置天镇县。 浑源县 西汉置崞县、平舒二县,分属雁门郡和什都,两县合并为崞县。东汉建武年间,废崞县,置常山关(常山即恒山),因避文帝刘恒讳改名)。三国时,曹魏置崞县。北魏置崞山县,隶司州,为京畿内陆。唐初为云州属地,后析置浑源县,因地处浑河之源开始得名。 灵丘县 灵丘之名,战国时就已出现,以赵武灵王死后葬于此地而得名。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设灵丘县,属幽州代都,东汉属中山国,后废。北魏复置灵丘郡,属司州。 广灵县 战国时为平舒邑,属赵国。奏属代郡。西汉始置平舒县,隶属幽州代都。辽统和十三年(995年)置广灵县,因县西15公里处有广灵泉而得名。 左云县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镇朔卫。永乐七年(1409年)改名左卫。正统十四年(1449年),把长城外的云州卫并入,称左川卫。清雍正三年(172年)撤卫设县,称左云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