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绘画公益两相宜-记吴门女画家周彩宝

 袁成亮工作室 2020-06-10



                绘画公益两相宜


—记原苏州市委副书记、人大副主任周彩宝女士

                 袁 成 亮

    在古城苏州,从市领导岗位上退休的周彩宝依然是个忙碌的人,各种画展、公益事业都可看到她的身影。其实,周彩宝退休后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女画家。她是如何走上绘画之路的,又是如何在百忙中将绘画做成了专业水平呢?秋日的一个下午,伴着午后和煦的阳光,笔者采访了这位德高望重、和蔼可亲的吴门女画家。

              醉心虚竹画不停

   1941年,周彩宝出生于常熟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基层单位的一位书记,母亲务农。周彩宝在兄妹六人排行老大,也是弟妹的榜样。周彩宝自小勤奋好学,能干。初中毕业后,周彩宝以优异成绩考入常熟省中。说来周彩宝踏入政界也是一个机遇。高中毕业后,正逢苏州地区办了一个农村基层干部学校,品学兼优的周彩宝被推荐入校。她和丈夫俞兴宝便是在这所学校学习时认识的。学习结束后,周彩宝先后任吴县藏书公社革委会副主任、通安公社党委书记、1971年任苏州地委常委兼地区共青团工作组组长、苏州地区科委主任、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市纪委书记、苏州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副主任等职。自1971年至2003年,周彩宝任市级领导干部30余年,这在苏州干部任职历史上还是不多见的。

2004年,周彩宝从市人大副主任岗位上退休了。数十年风里来雨里去,忙碌了大半辈子的周彩宝自然也是闲不下来的。早在退休前,她就开始考虑退休后的生活安排了。几番思虑之后,周彩宝选择了绘画,而且在绘画体裁上选择了画竹。

其实,周彩宝对画竹情有独钟也并非偶然。她对笔者说:“我自小生长在农村,房前屋后都是竹子。而且竹子有许多美德,竹子虚心向上,象征积极的人生态度;竹子还是平安的象征,竹报平安也是农家对生活的一种美好愿景。画竹也是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我从小喜爱翠竹的品格,曾经有个梦想,要把竹子的虚心无华、高风亮节的品格、淡雅秀逸、多姿灵动的气质、挺拔苍劲、天天向上的进取精神、四时不改色、寒暑不凋零、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美德写下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学习写竹的过程,也是我深入感悟人生的继续。”

为了画好竹,周彩宝经原市文联副主席徐惠泉介绍拜吴门著名画家蒋凤白为师。蒋老为人谦逊,品行高尚,以画兰竹闻名画坛。他对周彩宝说:画竹最重要的是要画出竹子精神,要一手向传统,一手向生活,要向古人学习,多看多临大家作品、要深入生活,仔细观察竹子长态。真正做到'胸有成竹’。”周彩宝记住了蒋老的话,她虚心向书画界前辈请教,同时师法古人、潜心研究他们的笔法、墨法、章法,用她自已的话说就是要“以仔细的琢磨和认真的领悟来充实自已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已的艺术素养”。除此而外,周彩宝还深入竹林采风和写生,以艺术的眼光去捕捉竹之精神与神态,融入自已的艺术创作之中。而每隔一段时间,周彩宝都要带上自已作品向蒋老虚心请教,蒋老对这位女弟子也是欣赏有加,称她“胆子很大,很有笔力。”。蒋老去逝后,周彩宝又拜在另一位吴门老书画家崔护门下。得益于名师指点,周彩宝绘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后来她应原平江书画院院长江洛一先生之请加入平江书画院,又结交了许多画家朋友,这也大大开阔了她的艺术创作视野。她说:“我在平江书画院结交了很多朋友,他们都是我的老师。”周彩宝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虚心向画家们请教,而书画家们也将周彩宝当成自已的知心朋友,毫无保留地将自已的绘画心得与周彩宝分享,并指出她绘画中的不足之处。这使周彩宝获益非浅,也令她很是感动。经过不断努力,周彩宝在绘画技艺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2005年平江书画院年会上,院长江洛一对周彩宝说:“你绘画进步很大,你现在可以开次个人画展了。”“在大家面前,我还是个小学生呢?”对于江老的建议,周彩宝开始还是很有些犹豫,江老却对她很有信心,鼓励她大胆些。在江老鼓励下,周彩宝终于打消了顾虑。她说:“画了这么多年,开个画展也算是向大家交个作业吧,请大家点评指导。”2006年,周彩宝个人画展在苏州市图书馆举行。这次画展也是周彩宝绘画艺术生涯的一个新起点。同年,《周彩宝画集》也由香港东方艺术中心出版。周彩宝也因此成为苏州市市级女干部中第一位办画展、出画集的。周彩宝个人画展及画集的出版也标志着她在绘画艺术上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她的老师、著名画家崔护在画集序言中评价周彩宝竹画时这样写道:她画的竹子似乎散溢着轻清之气,有潇洒之感。正是行家说的好:作品要'宁有稚气,不要习气’。从她的作品中可能看出,她虽然是新秀,而落笔的静气,无丝毫浮滑,看出画面无滞湿之象,现出每一笔有力度了。”

尽管在画竹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周彩宝并不满足,她知道自已在绘画艺术上还只是迈出了一小步,前面还有很多路要走。在人们的期待中,周彩宝默默地在自已的一方竹园中辛勤耕耘着,并逐渐形成了自已的独特的画竹风格。她笔下之竹仿佛随风而动,收放聚散错落有致。她的写意墨竹,在继承老师“崔竹”的技法同时,也兼具文徵明墨竹那种清秀风格和“以雨意写竹”之意态。她画竹行笔也很快捷,不着痕迹的笔墨一挥而就,且深浅有别、枯润有致,生动地展现了竹子飘逸洒脱的物性特点。在构图方面,周彩宝也不刻意经营,她笔下的竹常常随势而生,率意而为,不带任何习气,有一种率真之美,一如她的为人。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距首次画展十年之后,2015年6月,周彩宝与丈夫俞兴宝举办了伉俪画展。周彩宝先生俞兴宝原是苏州市教育学院老领导,他退休后也学画画,师从著名画家宫音老师学画牡丹,由于他刻苦努力,进步很快。原市文联副主席徐惠泉曾撰文称:“俞兴宝画牡丹富于柔情,洋溢着青春的鲜活气息。”在这次画展上,周彩宝数十幅千姿百态的竹画在展厅摇曳生辉,令人目不睱给,给人以独特的视觉享受。吴门著名画家徐惠泉先生在看了周彩宝的竹画后感概地说:““周彩宝女士之竹画,给人一种充满灵气、充满生命气息、富有激情的气象。竹子那扎根大地终无悔的执着,未出土时便有艺的特质,节节攀升冲云霄的气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品格,潇洒飘逸傲春秋的风采,在她的笔下演绎得如此精彩。”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周彩宝的作品也引起了画坛和藏家关注。2012年她的作品获全国“中华颂

竹诗书画大赛”一等奖并入编《中国竹子诗书画大全》,2014年作品入编《中国书画市场收藏图鉴》。2015年作品入选《中国二十世纪美术人物图典》。她的作品被多家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及个人收藏。

常言道:画品如人品。周彩宝之所以能将竹画到这个份上,这与她的为人也是密切相关的。周彩宝女士人品如竹品,一心向善、为人真诚、谦逊。她画画不图丝毫名利,诚如她自已所说:“我学写竹,不追求成什么家,得什么利,而是通过学画,广交朋友,学习各位书画家们的人品、艺术和修养;通过写竹,闯进艺术世界,吸收艺术营养,修身养心,陶冶情操;同时也要为建设苏州文化强市作些微薄的努力,为地方文化事业发展增加点滴水珠。”也正因此,当十多年前,周彩宝初涉竹画时,其笔下的竹子即显现出高雅之态。而用手中的画笔“用心、用脑、用精神”来渲染竹之气节,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自然而然也成为周彩宝生活中一项日常活动了。他的老师崔护对此也曾这样说道:“再有一事也值得介绍,她抱有求知若渴的勤奋外,还热心于本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平时不遗余力,在各个方面重视和推动,这一动力,可能是与她写竹的情操有很大关系。”“她的画与人品一样,始终是踏实,与竹子一样,抱着虚心劲节,刚而不呆,柔而不弱的表现,并散溢着一股清香……”

画竹写竹为周彩宝退休生活涂上了浓抹重彩的一笔,而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也使的她的生活忙碌而又充实。

                热心公益忙不休

  生长于农村的周彩宝身上有着农家子弟的朴实与善良,无论身处何地,她都默默地关心着弱势群体,并力尽所能地想尽办法为他们排忧解难。2004年,她从市人大副主任岗位退休后,组织上安排她担任了苏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她与关工委一班人一起通过发挥组织作用,为青少年解决思想与经济上的问题,努力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她说:“青少年是我们家庭的希望,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人人有责,也是我们老同志的责任。我虽然工作退休了,但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永远不退休。”

在关工委领导岗位工作数年后,2009年周彩宝又一次“退休”了。但她关心下一代工作却没有因此而中断。她与丈夫俞兴宝一起力所能及地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而忙碌着(俞兴宝现任苏州职业大学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她俩资助了三位经济困难学生,帮助三位残疾青少年找到工作,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她和丈夫还积极参加社会上举办的书画义卖拍卖活动,支援灾区和帮助困难学生。特别值得一提的,2016年10月28日,周彩宝与丈夫俞兴宝从创作的一批作品中挑选了38幅捐赠给教育局和盲聋学校。

此次捐赠活动在苏州市盲聋学校举行,由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老干部局、苏州市文联、苏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原江苏省人大副主任、苏州市委书记王敏生及苏州市教育局、市老干部局、市文联、苏州市关工委有关领导出席了捐赠仪式。谈起这次捐赠的初衷,周彩宝对笔者说:“竹子虚心向上,代表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残疾青年需要我们在生活上的帮助,也更需要我们在精神上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我们捐画就是这个意思。”其实,捐画助学是周彩宝夫妇很久以来的一个心愿。诚如周彩宝在捐赠仪式上所说的那样:“我俩把画捐赠给教育局及盲聋学校主要是奉献一颗爱心,传达一种精神。鼓励残疾孩子振奋精神,去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成为国家有用人才。”象这样的例子在周彩宝俞兴宝身上还有很多。

2017年10月18日下午3时,苏州市职业大学举行“俞兴宝周彩宝中国画捐赠仪式”,他俩又从多年来画的作品中选了58幅捐赠给职业大学。这次捐赠仪式展也是苏州职业大学领导特意安排的一次以实际行动庆祝中国共产党十九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特别有意义的一次活动。在捐赠仪式上,周彩宝激动地说:“我们退下来的老同志、老党员要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要热爱党、要听党的话、跟党走,做个好党员、好干部。我们搞这次捐赠活动主要是奉献一颗爱心,传递一种精神,希望大家都来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做善事是一辈子的事,生命不息,做善事不止!”

“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董必武1952年咏竹诗)“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叶剑英1963年《题竹》七绝)这是两首周彩宝最为喜爱的两首竹诗,也是周彩宝女士人格魅力的真实写照。绘画与公益活动相得宜彰,周彩宝退休生活也因此显得忙碌而充实。她与丈夫俞兴宝在为苏州这个具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文化古城献上一幅幅精美的画作,奉献一份份爱心的同时,也将自已的退休生活装扮的五彩斑斓。凭着对绘画与公益事业这份热情,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一定为我们带来更多更美的感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