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听说过在北京郊区的罗马湖畔有一所国际幼儿园,它并没有简单采用任何一种时下流行的西方幼儿教育体系,而是秉承“知行合一”和“师法自然”的理念,凝练出一套依循大自然时序、依时吐纳自然而生的独有教学体系。 这套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的教学体系究竟是什么样的,培德书院和其他的国际幼儿园相比又有哪些特色呢,这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疑问。 在这里,新古典主义的教育环境、少见的师生比、节气庆典、敬畏天地......一个个在普通幼儿园无法见到的元素正向我诉说:植根于中国二十四节气文化,并融合了西方幼儿教育中的精华,一种全新形态的中国幼儿园已经诞生了。 特别鸣谢:培德书院 第一次产生“想来培德书院看看”的想法,源自我对二十四节气的喜爱,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的幼儿园,谁不想一探究竟呢。 在我的想象中,这似乎是一家“跟着节气过日子”,带孩子体验节气习俗的幼儿园。而来到实地,我才发现自己的想法原来如此浅薄。培德书院毫无保留地向我展示:原来,二十四节气在幼儿园里能以这些形式存在。 方寸空间,浓缩天地灵光 而在每一个教室外,还会有一张“节气桌”。桌子上呈现的,是以当下节气为主题的迷你场景。走过每一个教室的门口,你一定会忍不住驻足停留,欣赏着一方美景。 如果放在一般的幼儿园里,这样的环境往往会被诟病为“徒有其表”,但当你切身走进培德书院后,你会发现在这样一座典雅的教育场所里,这些环境是“美得其所”的。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节气桌”是由培德的老师带着孩子们共同制作而成的。我不想生硬地为“节气桌”搬上什么教育价值,因为我真切地相信:节气、艺术、自然、生活,就通过这张小小的桌子,融入孩子的眼里和心里。 极简艺术,只为想象留白 在园内,精心设置了几处“节气广场”,其实就是一些小小的节气场景啦。我们去的时候正值冬至,又临近圣诞节,于是就看到下面这个“中西结合”的节气广场啦。 墙上贴的红底黑字,淡淡墨香裹挟传统之美。 中间立着的则是一棵“圣诞树”,尽管与我们平时见到的大不相同,但散落在地上的礼物盒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旁的茶几上有几个木质工艺品和烛台,这家幼儿园爱用自然材料,那是他们对天地的敬畏之心。 而我们见到的另一处节气广场则更具中华气息,棉衣棉裤、虎头鞋,这些质朴的元素放在一起,竟别具传统之美。 随着节气的变换,节气广场的场景也会随之改变,且都是由艺术教师精心设计的。 “好美呀”,是我对它的第一印象,我想孩子们也会这么想。 四季流转,也需要仪式感 人们在春天播种、在夏天忙碌,迎来秋季的丰收之后,享受冬季的休憩。节气原是古人对于农耕轮回的演绎,而在培德书院,即使不再春耕秋收,仍有自己体验节气生活的方式——四季庆典。 通过春、夏、秋、冬四个节气庆典,培德书院将最高的仪式感传达给孩子,将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传达给孩子。 很荣幸,我们受邀参与并记录了这场冬季庆典,一起跟我们回到那个下午吧。 庆典的布置不是我想象中的华丽,甚至仅仅只是一张桌子和几件乐器而已。 庆典从一张“九九消寒图”开始,这是一个传统的冬至习俗,人们从冬至那天起,每天一个单位、九天一个单元,数过九个九天,冬天就过去了。孩子们会一起完成这张图,等待暖和的日子到来。 接下来要举办的是一场冬季音乐会,孩子、老师们纷纷上台,为台下的孩子和家长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没有浮夸的造型和动作,老师和孩子们就是站在那儿浅浅吟唱,却又无比温暖有力。 活动结束的时候,老师为了维持秩序,唱起了一首歌,一首这里的老师自己作词、作曲、演唱的歌哦。我特意要来了歌曲视频,一起来听一听吧! 《小蜡烛》 我要为你点支小蜡烛 照着你一路光明 双手被风冻得冷冰冰 让我来温暖你 啦~啦~啦 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 我要为你点支小蜡烛 期待你在我身边 再见了丰盛的丙申年 欢迎新的开始 说句题外话,除了唱歌之外,这里的老师在进行日常教学的时候还会有一个很特别的方式——吹笛子。 每当听到悠悠的笛声响起,孩子们就自觉地收起了散乱的心,将注意力放在老师身上。有时,老师吹着笛子,孩子排着队,她们静静地在罗马湖畔漫步,那场景可真有诗意。 孩子们有序地回到各班教室参加亲子活动,除了带班老师,其他老师则在户外准备起了最后的“分送光明”仪式。等会儿这三个老师亲手做的“像帐篷”的东西,可要发挥大作用哦。 终于,天色黑了下来。老师们将刚刚的灯箱点亮。孩子们则手持小小蜡烛,像怀揣着温暖和希望,在心里默默祈愿,这就是这里的“分送光明”仪式。 北京的冬天也许很寒冷,但孩子们的心里却仍然温暖如春。 今天的节气庆典已经到尾声了,全程我都看到了家长的用心参与、陪伴。这家幼儿园的学费不低,家长们想必平时工作也很忙。但忙不是不陪孩子的借口,再忙,也不该缺席孩子的成长。 它是一次亲子活动,又更像一次关乎天地的仪式。我想对孩子的小小心灵来说,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就是在这一次次的四季庆典中累积的吧。 匠心美艺,种下爱的种子 除了活动,培德书院还有许多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环境。每一个节气到来之时,幼儿园内的艺术老师都会设计一幅插画: 而在每个班的教室里,也会有一整面墙,留给老师进行节气插画的创作。下面便是我们在某个教室看到的冬至插画,完全是由老师手绘完成的。而这样的插画,全年一共要更换12次。 非常震撼,这样的墙面展现的是极高的艺术性,对老师有很高的专业要求。听说,在创作过程中,孩子也会在一旁观看,美的种子便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了。 ![]() 而节气远远不是培德书院的全部,在老师的介绍下,我们看到了培德书院的其他面。“根深中国,盛开国际”,如果你愿意看完我接下来的文字,你会和我一样惊讶于“中国幼儿园新形态的诞生”。 人文美学,彰显质朴情绪 你发现了嘛,在这家幼儿园的环境里你很少看到大片鲜艳的彩色,取而代之的整片整片的素色。 展示在大厅的中国元素是素色的,偶尔才会见上一点缀的红。 孩子们的作品被装裱得素净,在墙上、柜子上整理地陈列。 彩色的作品也绝不是那种令人目眩的“艳彩”,而是与这素色环境相得益彰的“雅彩”。 大年龄孩子的作品展示也是一样,即使是大面积的大红色也没有打破白墙的素净。走近一看,这是一幅孩子们的书法作品,尽管大小、方向都不同,但组合在一起仍然很有美感。 图书室也是非常简约的装修风格,要不是这琳琅满目的绘本,还真的看不出这是一个给孩子的图书室呢。 还好,远处的兔儿爷告诉我们,这仍然是一个充满童心的地方。 厨房外,是一面老师们精心绘制的墙壁。那些和节气有关的食材、菜品似乎是要呼之欲出。 还有很多小细节藏在精心布置的简约教室里,你非得踏入细细看才能找到。 你可能会质疑,这里几乎没有繁多的颜色,也没有卡通人物,哪里有半点幼儿园“该有的样子”?孩子们不是都喜欢那样的吗? 但孩子是需要引领的,培德书院之所以坚持用这种简约、淡雅的风格,是因为他们想为孩子呈现一个更加真实,也更加贴近自然的环境,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和心去发现世界的色彩。 同时,孩子们仍然可以在艺术创造时大胆地使用色彩,并不会给因为环境的淡雅而失去感知色彩的机会。 了解完整体的校园环境,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培德书院别具特色的几个活动室吧。 国风华韵,打造匠心空间 在教学空间里,“散落”着好几间颇具特色的工作坊,木工、书法、纸艺.....每一个都有浓浓的中国气息,在这里进行艺术创作的孩子一定特别幸福! 看到这一角的作品,你应该猜到了吧?这里就是染坊了。 这里到处悬挂着孩子们制作到一半的作品。染布这样一件充满了“随机感”的艺术创作,孩子们一定是爱不释手吧! 木坊里提供了足够专业的设备和工具,供孩子精心打磨一件木制工艺品。 下面这些都是孩子的作品哦,即使是单一的色彩,也能折射出孩子斑斓的童心呢! 纸坊是给我留下最深“古朴”气息的一间,毕竟这里放着的是,都是我完全没有见过的古法造纸工具。 工具的对面陈列着一些造纸的材料和器具,让人仿佛身处博物馆内。 孩子的作品和半成品也各得其所。也许现在我们的孩子不需要会造纸,但体验从纸屑甚至木头变成纸的其妙过程,感受古人的智慧,这件事本身是非常有意义的。 而在纸坊,我还有一个“意外发现”——一把制作到一半的古琴。听老师说,这是这里的一位老师做的,一年时间才能断断续续做完一把。 在培德,老师们正是通过这种身体力行的方式,感染、带领孩子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一步一步地探索和发展它。 继续往前走,我们来到了孩子们练习书法的房间。空荡荡的,中间是一张沾满墨渍的大桌子。 一般人看到了,也许会说这张桌子“脏兮兮”的,但我想说,这些孩子留下的痕迹,可“太珍贵”了! 最后来到的是陶艺坊,这里到处都堆满了孩子们的陶艺作品。 完成的、未完成的,就陈列在那里,等待着孩子们一点一点地添上更多的痕迹。 逛完一间间工作坊,似乎感受到了一股“禅意”——一种特别的平静。而穿插在整个空间内的装饰、作品,同样让人心旷神怡。 拍摄的时候没有孩子,所以这里显得格外安静,但我总觉得这份安静更是来自环境本身。 身处这些工作坊之中,能感受到一种自然而然让你静下心来的气场和一种无声的力量。我能感受到,孩子们在这里时,一定也不是我们平时印象中的吵闹,而是一幅专注、坚定的模样。 曲项天歌,孩子回归自然 看完了室内,我们又来到了户外的自然环境之中。冷风中,几声响亮的鹅叫从远处传来。 循着叫声走,我们便来到了孩子们养育动物、种植植物的地方。 采访的时候正值隆冬,但即使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尽是荒芜,我们让能感觉到、能期盼着来年春时,这里忙碌的场景与孩子们的欢颜。 远处,还有一个奇怪造型的小土丘。老师告诉我们,那两个洞是通的,孩子们就从这头钻到那头、从那头钻到这头。嗯,我喜欢这种充满童趣的快乐。 盛开国际,成为世界公民 在培德充满东方意趣的校园中,每每看到身着中式制服的外教与孩子们谈笑嬉戏,总会有一种别样的亲切感。 而这些“外国大朋友”的陪伴,以及通过音乐、舞蹈、艺术、美食、手工、戏剧、故事等方式,向孩子们的传授知识,让培德的孩子们拥有了能够与欧美同龄人媲美的英语能力。 同时,培德设置了独具特色的世界风情月系列课堂,通过游戏,带孩子们穿梭于世界各地,让孩子们在玩乐中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任意门”。 每年,康奈尔大学的交换生都会来培德书院进行访问交流。在参观的过程中,他们会为孩子们作品上的一句“自由是有边界的”而惊叹不已,也会为孩子们能自信地用英语和他们交流而连连称赞。 这样的交流访问,让孩子们从小就与国际名校的学生有互动的机会,使之成为他们成长经历中宝贵的一部分。 还记得一开始说的罗马湖吗?培德书院就坐落在湖畔。有湖景相伴,这里的孩子享受的自然之美,着实令人有些“嫉妒”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从自然中来,最终回归到自然中去。如果你也忙到忘了这件事,不妨想想那些徜徉在自然里,无忧无虑的孩子吧。 ![]() 最后的话 看完今天的文章,你也许忍不住想:这些,绝大多数幼儿园根本做不到吧? 没有错,新古典式的环境我们做不到;5个老师带20个孩子,我们做不到;请真正的艺术家入驻,我们做不到;宇航级的排风系统和国家芭蕾舞厅同级别的舞蹈房,我们做不到。 但培德书院最打动我的一点不是上面任何一件,而是它的精神:不是培养孩子的能力,而是保护孩子的能力。 当一切回归自然本初的美好,当现实的干扰降到最少,我们对孩子的保护,也就做到了最高。 让孩子看、让孩子问、让孩子尝试。保护孩子这件事,我们同样能做到。 声明:本文由幼师口袋原创,于培德书院拍摄采编,文中图片由幼师口袋编辑拍摄,部分图片由幼儿园提供,盗图必究。作者:韬韬,拍摄:韬韬、CICI,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内回复“转载”。 |
|